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油畫家中,何多苓算得上是一線藝術家中能夠持續活躍的一位。從1990年代初期在我國港臺及東南亞地區受到市場關注,到2000年以來受到一、二級市場的雙重力推,何多苓的作品長期以來市場穩健走高,在藝術界獲得了學術與市場的雙贏。
《第三代人》
最具詩人氣質的油畫家
何多苓被譽為中國最具詩人氣質的油畫家,他的繪畫富有詩意,有著獨特的憂郁、悲憫的文人氣質。這種風格貫穿了他藝術創作的各個階段。
何多苓的早期繪畫以1980年的畢業創作《春風已經蘇醒》為標志,這個階段的繪畫是以扎實的寫實技法為特征。這個時期何多苓受到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斯的影響,畫面傷感、細膩、唯美,與當時的傷痕文學相呼應,因此可稱之為“傷痕時期”。上個世紀70年代末,“傷痕美術”和“鄉土繪畫”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成為殘酷政治運動之后藝術界的流行樣式。何多苓將個體的精神性從復雜的社會圖卷中抽離,用一種質樸單純的背景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
《重返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布面油畫,2008年,80?100,可見當年安德魯?懷斯的影響
作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何多苓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還有現藏中國美術館的作品——《青春》(1984年)。這一階段的大部分作品已成為海內外一些美術館的經典收藏,市場上難得一見。
1984年-《青春》--150x187cm--布面油畫--中國美術館藏
此后,何多苓的作品開始呈現出人物描寫的生活化、現實性傾向,特別是對女性的表現也從唯美逐漸向世俗化過度。他擺脫了早期細膩、唯美的寫實風格,逐漸轉變為一種略帶表現、抽象的繪畫風格。人物形象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但仍然具有詩意、優雅的氣質。目前市場上的何多苓作品的精品,大多以這一階段的為主。1990年代創作的此類作品價位多在百萬元以上。2000年后的作品價格,要視作品藝術價值、創作背景、歷史價值、流傳情況等因素而定。
一幅作品五年增長7倍多
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推出了1984年何多苓與艾軒合作創作的《第三代人》,并以2875萬元的高價成交。相比該作品2006年秋拍的價格——330萬,增長了7倍多;相比2003年嘉德春拍的價格55萬,則增長了51倍多。
《第三代人》的高回報率來源于多方面。其一,此畫是何多苓與艾軒兩位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合作的作品。這類作品在中國當代繪畫史上并不多見。其二,畫中所表現的人物均是他們身邊的朋友或同學,其中有多位已成為知名人士:著名畫家張曉剛、周春芽、女詩人翟永明和建筑師劉家琨等等。讓這幅畫成為難得的“預言式”名人畫像。其三,作品產生的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對青年一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一次紀實性表現,具有一定歷史價值。
盡管在繪畫技法上《第三代人》存在一些缺陷,如構圖呆板、人物表現略顯僵硬。但作為表現文革結束后中國文藝界新生代精神面貌的作品,《第三代人》堪稱里程碑。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文/唐子韜 日期/2013-07-15)【附】
《偷走的孩子》油彩、畫布,1988
《肖像》布面油畫,86?66cm,1983
《冬日的男孩》,1991,油畫,965x710mm
《老墻》1982年,布面油畫,55?80cm),日本福崗市美術館藏。
一堵歷經歲月痕跡與斑剝的老墻上,探出一個懷抱小貓的女孩,她那凝視遠方的雙眼中,透出了縷縷的憂郁、希冀和淡淡的愁緒,與墻頭上可愛的小貓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增加了畫面的神秘感,讓人感到女孩身上,有如蒙上一層如霜的雪霰,顯示出淺淺的色、輕輕的風。這種給人不安寧、不平靜的感覺,仿佛也是我們曾經所面對過的事物,由衷地會產生共鳴。
此畫是四川成都畫院何多苓的油畫《老墻》(如圖,創作于1982年,布面油畫,55?80cm),現為日本福崗市美術館收藏。
何多苓創作《老墻》非常講究制作技巧。在構圖上,他追求形式與平面化,技法上與當時國內油畫家一樣嘗試肌理制作,使用厚粉調和油畫顏料,在畫布上打底,做出墻上土塊的凹凸起伏感,最后用調色油制作的透明色逐層地罩上去,略用砂紙打磨,利用白底子的反光來表現亮部,使油畫不僅僅像印刷品那樣有平面感,而且有觸手可及的肌理感,的確很美。何多苓在此畫之后的創作基本延續這種技法。
何多苓早期創作的油畫,受美國當代現實主義畫家安法魯?懷斯的畫風影響較大,他自嘲說:“我的創作后來被認為是所謂‘懷斯風’的發端,而事實上的確受到《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啟發。”1985年應美國馬諸塞州藝術學院邀請赴美講學時,何多苓在紐約現代博物館看到了安法魯?懷斯的原作,很佩服懷斯,特別是懷斯藝術的人道主義、人情味和現實中的感傷意象與抒情味。何多苓認為:“我喜歡懷斯那種嚴峻的思索,他那孤獨的地平線使我神往……有人指責我‘太像照片了’,這過獎了,我還未能做到這一點。我的拙劣技法只不過使我向大自然的渺小靈魂們表達了愛的愿望——永遠只是個愿望。”
事實也真是如此,在《春風已經蘇醒》的作品里,女孩身上的棉衣是何多苓自己在七月大熱天穿上對鏡寫生的結果。
在《青春》的油畫中,為了追求展覽會規定的極限尺寸,何多苓畫了一半的時候再更換畫布,尋找模特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最后找了一位15歲的女中學生,使畫面透出了強烈的青春氣息。在繪畫制作上,大畫布上,他卻用1號筆甚至更小的狼毫筆作畫,把畫面處理得像粗糙的纖維板,再用砂紙打磨,層層上色,畫出了奇佳的效果。
曾有人問何多苓:最震撼心靈的藝術品是什么?何多苓認為不是繪畫,最震撼的第一是音樂,第二是閱讀。他喜歡音樂,特別喜歡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因此,他的藝術顯示出來的是詩意的特質,具有很強的繪畫性,重唯美,優雅,感傷,充滿了無拘無束的個性。在不斷探索中,他的畫風也在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那神秘而憂郁的詩人氣質。 (文/李世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