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受湖南發育宗長和山東亞山宗長的邀請,前往武漢參加了湖北鍾氏的換屆選舉,期間參與了有關全國鍾氏宗譜編修工作的討論。因會議時間緊湊,本人未來得及詳細闡明自己的想法,故特撰此文,與各地鍾氏宗長宗賢商榷。
全國鍾氏闔宗修譜,是于2008年9月開始籌備的,至今已經近9年之久了。在此期間,圍繞一源和多源的爭論即不絕于耳,時至今日,爭議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宗譜的出版時間也一推再推。聯修宗譜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強廣大鍾氏宗親的團結和友誼,但以目前陣勢,如果再不撥亂反正,迅速解決編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鍾氏聯誼活動前景堪憂,編出的宗譜也將會淪為他人笑談。我們已經到了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以聯誼為目標,忘掉功名利祿,力戒粗制濫造,以嚴謹和負責任的態度,編出一部廣大鍾氏宗親認可,后世子孫信服,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權威經典之作。
為了闡明我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我認為有必要先從我國族譜編修的歷史淵源說起。
一、我國民間族譜的歷史和現狀
家譜最初只是王侯貴族、門閥士族世家的產物,庶民沒有族譜。由于世襲制的產生,王位的傳承與賢能、民意沒有關系,而是完全取決于血緣關系。于是血統的純凈、王族成員血緣關系的親疏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門閥士族家譜的誕生便成為順理成章的
事了。
修譜之風從官方流行于民間,實始于宋朝。其民間修譜有力的推動者當蘇洵和歐陽修莫屬。歐陽修在主持編篡國史《新唐書》的過程中,他也關注起了家譜的重要性。他在修定《新唐書》后,用“小宗之法”編修了自己的家譜。不久家族顯赫的蘇洵也編成了《蘇氏族譜》。
北宋慶歷年間(1051年),畢升發明的印刷術,為國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由此,家譜編修迅速擴散到廣大平民族群,并由此形成了高潮。
歐陽修和蘇洵的家譜,均以其五世祖為起始。因為家譜剛剛起步,自己的遠祖世系并無遺傳記載,他們的態度均是十分嚴謹的,不攀附、不胡謅,他們以其已知的五世祖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編修了自己的家譜。
民間聯宗修譜,世系不斷上溯的方法均在明嘉靖皇帝以后。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經過歷代族譜記載,宋朝以來的世系關系基本明晰,為上溯世系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二是自明朝嘉靖皇帝允許民間建祠堂以后,民間建祠堂之風興起,為緩解建祠的籌資壓力,民間逐步興起了連宗修祠之風。
清朝以后,是譜牒編修最為興盛的時期,也是隨意統宗統系現象泛濫的時期。大部分家譜為彰顯門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譜的“大宗之法”編修族譜、宗譜甚至大宗譜。隨意上溯,趨附名門,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現象十分泛濫。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由于統宗統系的譜牒影響到了封建世襲、繼承制度的實行,朝廷曾經開展一次規模浩大的全國性譜禁。譜禁規定:在追溯祖先時,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遷祖為始祖,超過五代的上溯之祖視為偽托,朝廷分封或者選官時不僅不予采信,而且還要追究偽托冒認上祖者的欺君罔上之罪。所有新編族譜必須呈送地方官府審查,對于上溯內容有違者一律刪節毀版。譜禁期間,僅在江西境內,就查出1016姓的所謂始祖荒誕不經,這些家譜也全部遭到了刪節或毀版處理。
但這一譜禁并沒有持續多久。清嘉慶、道光以后,統宗統系現象再度泛濫,各姓氏均以采用皇族家譜的“大宗之法”聯宗修譜,編修族譜、宗譜、大宗譜為榮,隨意上溯,攀援望族,趨附名門,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現象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為祖先封官加爵者有之,為祖先取名安諱者有之,為祖先娶妾生子者有之,為祖先添兄加弟者有之,為祖先認父攀祖者有之。所謂南北朝人以南宋人為祖,隋唐人以明清人為祖,比比皆是,其真實性已經大打折扣了。民國修譜則基本因襲了清代修譜的體例,在統宗統系方面還發展了清代修譜的陋習。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后,編修譜牒等宗族文化活動基本停止。1966年~1976年中,民間保存的大量極其珍貴的舊譜牒遭到了焚毀的厄運。宗族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極大破壞。
1985年以后,特別是上世紀末至今,隨著祖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臺、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宗親尋根問祖熱的蓬勃興起,民間修譜才再度掀起高潮。
故從我國家譜的發展歷史來看,相比而言,宋朝以后的世系記載相對可信度較高。這是因為自宋朝形成修譜習俗以來,民間一直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規制,其記載當然較為符合實際。而對于宋朝以前的世系,除了歷代的王侯貴族、門閥士族世家以外,除非在國史中可以找到確切記載,其他的就似乎不必過于較真了!
二、當前家族活動的主要特點
當今社會,由于民風今非昔比,人們把情感寄望于血脈關系,便出現了全國一片姓氏宗親熱。無疑,宗族內與社會相比,雖不是一方凈土,還是要較社會純凈許多。許多宗親對宗族活動充滿熱情,積極投身相關活動。正因為有廣大宗親的積極投入,我們鍾氏的事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連續多屆的全國鍾氏聯誼會議把全國鍾氏宗親聯系到了一起,族人們尋宗溯源的情緒高漲,大家均能以鍾氏為榮,各地基本均成立了相應的鍾氏聯誼機構,各地宗親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在鍾姓發源地河南長葛還興建了我們的精神家園——鍾氏文化廣場和鍾氏總祠。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一批宗長、宗賢的積極努力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向所有為此作出奉獻的宗親們致敬!
但是,家族事業的亂像也是不容忽視的。有人今朝在這里組織宗親會,明朝在那里參加宗親會,我是很不認可。還有一些隨意而為的這會哪會,建立一個微信群,封這個為副會長,封哪個為秘書長,找幾個土豪出些錢,一會兒商會,一會兒商貿文化研究會,一會兒又宗親會,邀請這個宗親,哪個宗親,定個日子搞一次活動,自己在臺上一坐,講話稿一念,下面掌聲一鼓,酒杯一碰,“會”就成立了!更有意味的是,居然還以領導身份到“下面”作“指示”。具有幾千年文化根基的我鍾氏家族,其精髓決不是這樣!這樣的“會”不過是亂花錢,玩一場游戲罷了,更談不上傳承,于宗族毫無意義。真正的大事具有兩個屬性,一是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可以傳世,二是不被金錢所左右,有錢沒錢,它照樣生生不息。人的境界,事的格局,遠非金錢所能替補。世界上能用金錢擺平的事都不是大事。僅僅是花錢辦的事,沒有錢自然會灰飛煙滅。
同時,家族事業是一個文化傳承事業。能寫字識字,不見得你就能寫出好文章;能成就產業,不見得你就完全懂得家族傳承;能積極出力,不見得你就能號令天下……,一句話,才要配位,德也要配位。幾千年以來,宗族文化傳承,都是族中有一定名望和有一定能力的人擔任,或長老,或鄉紳。所以,我們所有有志從事宗族事業的人務必懂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一定要懂得“術有專攻”的道理,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做一些工作,不要勉為其難去強行做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事情。
當代,由于宗族事務一度中斷荒廢幾十年,許多人并不了解我們鍾家的優秀家族文化。
有人可能只是看了一、兩本或一、兩頁并不權威的族譜,甚至可能只是從網上看到了一些只言片語,就憑著一份熱情或某種動機投身其中,以致于發生了許多有悖于家族準則的事情。
而一般族人們則認為,反正吃虧不討好,誰愿干誰就干。又由于主流社會雖不明確打擊宗族事務,但并不提倡,這就讓各姓氏“識時務”的絕大多數精英們還未參與進來,而部分想發揮作用者卻也是孤掌難鳴。
必須肯定的是,能夠投身到宗族活動中去,我認為是十分光榮的,也是必須予以褒揚的表現。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家族事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自己的優勢領域發揮作用。
這一點必須予以肯定。
但是,一個人如果想要主導家族事業,則就另當別論了。主導家族事業,光有滿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一沒有經濟支撐,二沒有行政手段,三沒有法律扛桿,更沒有尚方寶劍的工作,而且還要親力而為,方可有所作為。如果抱著要紅遍全族、揚名百世的幻想,則其更加是不可能走遠的。歷史已經證明,一個人要得到大家的肯定,不是靠自己擺架子和自我標榜,也不是用金錢的多寡和權位的高低來衡量的。只有德才兼備、腳踏實地、無私奉獻的人才會讓人信服,流芳百世。
就目前的現狀來說,我認為有些人是不宜主導宗族事務的,注意,我說的是“主導”。
一是未成家立業的。人生有許多事要做,但許多事都是在一定年齡段內做的,提前、提后或倒置都是不可取的;
二是人生處于事業巔峰,在社會入職者。在社會入職是職責所在,是在履行責任,在宗族入職僅是一種義務,責任要大于義務;
三是還在為生計柴米油鹽而奔波的人。做宗族事務是盡義務,只有奉獻,沒有索取,如果連生活都困難,就不必急于盡這份義務;
四是文化程度太低,根本就不懂得宗族來龍去脈的人。宗族事務是一種文化傳承,如果你對宗族連基本概況都沒有一個了解,你對宗族的文化沒有一個傳承和堅守的信念,或者根本就是全盤否定的話,你就不必上這個臺;
五是在你的人生經歷中,從未組織、或者協助組織過一些集體活動的人。管理宗族事務是一項領導工作,而且是社會上最吃虧不討好的領導工作,如果你沒有這一人生歷練,就很難在這個民間松散組織中團結一班人,形成凝聚力;
六是急功近利,或者希望居高臨下,受萬人景仰,被流芳百世的人。
那么,要主導家族事業,我認為至少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家里沒有人扯你的后腿;
二是身體健康,家境殷實,不再為生計勞碌奔波;
三是本人有一定的品行修養和胸懷,能舍私利成大義,能容事容人;
四是對家族歷史和文化有基本的了解,要曉得民族的興衰,家族的繁衍,能把家族所做的事表述出來;
五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擔當精神,能廣納賢才,遇到困難還能勇往直前;
六要遵紀守法,必須讓自己的言行和宗族的活動運行在國家法律的范圍內。
三、到底是一源還是多源?
宋代的家譜是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唐末五代的戰亂使原來記載士族門第高下的譜牒都化為灰燼,五代時,后唐宰相豆盧革有一次曾問侍中郭崇韜:“汾陽王(指郭子儀)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門,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韜回答:“譜牒在戰亂中喪失了。曾聽父親說過,距汾陽王已經四代了。”可見郭崇韜當時已經無法確認自己是否是郭子儀的后代了。
可想而知,從此以后的郭家子孫則更難以知道郭崇韜以前的先輩情況了。
我們鍾家的族譜當然不會例外。盡管我鍾家一直以來也是望族,名人薈萃,代不乏人,但主要以詩書、藝術、行武類為追求,從未進入王侯貴族之列。即使唐時鍾紹京曾任宰相,也任期短暫,未能形成門閥勢力,故載入正史的鍾氏家世內容十分有限。鑒于當時交通、通訊處于原始狀態,各地宗親根本無法溝通,與當時其他姓氏一樣,編修族譜時,對宋以前的世系均以口傳、記憶為依據。又因為在當時譜風影響下,涉及到整個家族的顏面,強行依附名人、再加部分想像的世系表也在所難免。貎似世系清晰詳盡,其實牽強虛構的不少。因此可以這么說,各地鍾氏族譜(當然其他姓氏也差不多)所載宋朝以前的世系傳承,均無法找到有力的佐證。這也是形成各地族譜記載各異,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根源。
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的源流呢?既然從歷史來看,宋朝以前的世系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那么我們就從國家正史中去尋找答案吧。
從正史記載的鍾家人物來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主要是以從事詩書、文藝、行武之類為主,主要在這些領域有所成就,少有王侯貴族。且性格耿直,難以在官場有所作為。
以下試舉幾例:
較早見于記載的鍾家人物當屬鍾儀。鍾儀,春秋時楚國人,在楚國封為鄖公,也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盡管他的演奏在當時極有名氣,但不得不說的是,在當時,樂師地位是不高的,他們常常象禮品一樣被送來進去。據(《左傳·囊公十一年》記載,在公元前531年,鄭國送了一批樂師、女樂和樂器給晉國,晉侯又將其中的一半轉送給他的屬下魏絳,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位著名的鍾家人物則是鍾繇,他應該是鍾家先祖中最有成就的人物了。曹魏建立后,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并為三公。他的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并稱為“鍾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正史記載中,鍾繇的曾祖是東漢名士,父輩及部分子孫輩均可見于傳,鍾家本可因鍾繇的成就和地位從此奮起,但是,在當時的官僚體系中,畢竟是處于從屬地位,與王侯貴族的地位仍有距離。特別是由于其子鍾會的造反失敗,鍾家再次沉寂。
時代發展到唐時,鍾家則出了另一位有名的人物,叫鍾紹京。鍾紹京幼時家貧,出身卑微,全仗自己的才能進入京都長安府事職。初任朝廷司農錄事,其實就是后勤管理,官職仍然卑微。唐中宗時,因韋后亂政,鍾紹京配合李隆基攻入太極殿,殺掉韋后,并逮捕韋后余黨,由臨淄王的父親李旦(唐睿宗)即位。鍾紹京一舉成了唐朝功臣,做了中書侍郎,參知機務,進中書令,封越國公。但是,由于鍾紹京出身低微,當時朝廷內王侯貴族大部分不把他看在眼里,被以莫須有的名目遭到多次彈劾,甚至被發配邊遠地區。鍾氏的發展在這次也只是曇花一現。
至于其他在歷史上出名的鍾家人物,如鍾嶸、鍾雅、鍾惺等等,均以文學馳名,鍾桂、鍾相、鍾傳等均以行武出身,均并非門閥。
從以上所列舉的情況來看,鍾氏雖屬望族,但主要是以文學、藝術以及行武馳名,均并非王侯貴族。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一是鍾家歷史上沒有機會向他人賜姓;二是他人旁附攀枝的意愿也不可能特別普遍。這些因素的結果是,保證了我們鍾家的血緣相對純正。
另外,從歷史上看,許多姓氏明確記載其來源于不同支系:如李氏就有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等之分;劉氏有沛縣劉氏、彭城劉氏等之分,王氏有瑯琊王氏、太原王氏等的區別,明確昭示著他們的多源性。但是,就我們鍾姓而言,各地鍾氏族譜,不管是尊儀公為始祖,還是尊接公、烈公或興公等為始祖,不管其源流有多大差別,大部分均以潁川郡鍾氏自稱。從我看到的各地不同屆別族譜的編修情況來看,各地鍾氏族譜均是相互參照和補遺,字里行間貫穿著鍾姓一家的理念。
綜上所述,鍾姓與其他姓氏相比較,得出鍾姓血緣相對純正的結論是有依據的,那么鍾姓出自一源的機率也就相對較高!至于其他,如入贅改姓鍾、過繼改姓鍾等其他原因加入鍾氏大家族等情況,明顯是因為認可鍾家一脈主源流而產生的結果,完全形不成鍾家的另一源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鍾家出自一源。(一)有重要的歷史資料為依托;(二)出自大家聯誼、尊祖的共同目的;(三)一源是我們在一起討論源流的前提,如果不是出自一源,我們又何必要專門聚在一起。
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宗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如果大家都不是出自同一父系,同一源流,又何談合修宗譜。所以,真不要在一源和多源的問題上爭來爭去了。
至于其中的詳細世系傳承情況,在說不清楚的情況下,又何必硬要急于一時說個清清楚楚呢!牽強附會、張冠李戴,只能讓其他姓氏淪為笑炳,且讓我們的后世子孫尋源更加困難,我們完全可以從長計議。能稱得上文化、值得傳承的大事都是規范而嚴肅的,故參與這類工作的人,一定要有一定的知識門檻,應該具備有歷史學和古語文基礎,具有治學理智、作風嚴謹等特質,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國家正史能說個來龍去脈,對各地的鍾氏族譜的記載能夠相互補參,用心考證。如果一時出不了結果,我們還可以把以前各自的老譜記載保留在那。鑒于各地自遷入始祖以下的世系較少爭議,完全可以在肯定鍾氏出自一源的前提下,先對各地遷入始祖以下的支系記錄進行整理并錄入宗譜,這也是一件功莫大焉的工作。說不定到了哪一天,我們有了意外的、嚴謹的重要發現后,那時再逐步完善各自遷入始祖以上的世系,完成鍾氏一統的偉業也不遲。
四、后記
我寫這篇小文,沒有任何個人私心和企圖,主要還是希望我們鍾氏的事業得到健康的發展,真正聚焦于鍾氏聯誼和鍾氏文化傳承上面來。除了聯修族譜以外,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如將位于河南長葛的鍾氏總祠完善,挖掘整理宣傳鍾氏文化,加強鍾氏人的團結互助,共同促進發展和提高,振興鍾氏家族,激勵鍾氏后人等等,這才是我們最最重要的事情。希望各地主導宗族事務的宗長宗賢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率性而為,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
在鍾氏聯誼事務工作中,我們許多宗長宗賢,無論是原來的全國鍾氏聯誼會組成人員,還是現在的鍾姓委員會組成人員,以及許多默默無聞為之奉獻的全國各地宗親,都為此獻計獻策,出錢出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成績有目共睹。我在此對為此付出的宗親們深深致以謝意。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只要組織者廣納善言,認真正視而不回避,及時化解處理,
其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在當今的宗族事務熱中,絕大多數族人都是總結經驗,歌功頌德,喝采聲一片,我今天可能說了一些族人很不愿聽的話,不知是否有傷族風,有悖常理,有違人情,只能讓族人評說,本人也虛心聽取意見。
謝謝!
本文我將分別在“平江鍾氏”公眾號,“平江鍾氏”博客發表,同時以郵件形式發各相關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