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快樂的金鑰匙
——合理認知與教師心理健康
一
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神圣的職業,它維系著千百萬孩子的健康成長,維系著千百萬家庭的幸??鞓?,因而應該是最蘊含生命力和創造性、充滿幸福和歡樂的職業。然而,筆者2000年5月用SCL-90精神癥狀自評量表對我縣小學教師進行大樣本測查,發現近三分之二的小學教師至少存在某一方面的精神癥狀,有四分之一的小學教師存在五方面以上的精神癥狀,其中有少數教師程度已相當嚴重,直接影響了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
社會發展使得教師成為越來越令人羨慕的職業,同時也使得教師成為越來越令人心力交瘁的職業。這種尷尬使不少中小學教師長期處于類似“心理感冒”的一種“亞健康”狀態中,不僅導致早衰甚至早逝,并且彌漫性地投射到學生身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治標”又要“治本”,這個“本”就是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目前要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在短期內大幅度改善教師的生存狀態是不大可能的。在外界條件無法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教師自己是否無能為力了呢?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壓力狀態下,幫助教師掌握心理保健的知識和方法,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緩釋,自我放松,自我成長,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出于一種“助人自助”的神圣感和使命感,筆者和同事一起在城鎮、農村、山區各選擇一所學校,進行“教師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行動研究。
我們提出了一些支柱性的口號:
“我們沒辦法改造客觀世界,但是我們有辦法改造主觀世界?!薄靶腋J且环N感覺,快樂不快樂全在于自己?!薄皼]有任何東西可以把我們壓垮,只有自己才會把自己壓垮;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我們打倒,只有自己才會把自己打倒。”
我們把可讀性很強,操作性也很強的心理健康自學材料發給教師,要求他們自學、自省、自悟;
我們每月一輪頂風冒雨深入三所學校作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我們布置教師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做書面認知作業;
我們要求教師睜大眼睛從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尋找快樂;
我們讓教師根據不同的情緒困擾開展小組討論,在交流與合作中緩解心理壓力,促進人際交往,解決共同問題;
我們要求校長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校園心理氣氛;
我們建議各校最好形成一種制度,讓教師經常參加文化休閑活動,為教師創造一種放松身心、開放自己、成就自己的機會……
國內許多研究表明,中國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是中國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工作負擔過重,職業競爭激烈,心理壓力過大,應激反應過頻以及學校辦學條欠佳等原因引起的。這些當然都是事實!但是,在我們開展研究的兩年時間里,這三所學校的各種外界條件基本不變,但是由于被試教師學會了自我調節和自我保健,減少了很多應激反應和心理沖突,減輕了很多心理壓力,用SLC-90和16PF兩份心理測試卷的相關樣本前后測統計檢驗表明,教師的精神癥狀明顯減少,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二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通過外在的教育性、預防性心理干預和教師的自學自省自悟,喚醒教師心理自我保健的強烈意識,引導教師自行解決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這是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這條途徑為什么能夠如此顯著地增強教師心理保健的意識和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水平呢?是因為我們的研究始終建立在一個強大的心理學理論支柱之上:“合理情緒療法”。
“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焙侠砬榫w療法的創始人,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利斯把這句話作為其心理治療理論的起點。他強調人的認知在情緒和行為中的主宰作用,認為,人們往往不快樂,是因為被“絕對化傾向”、“過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糟糕至極”等不合理的認知束縛了心靈,導致了情緒困擾。要想從灰色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就必須與不合理信念作斗爭,用合理信念來取代不合理信念。而他的ABCDE操作模式來是解決情緒困擾的有力武器。
所謂ABCDE操作模式具體是指: A:發生的事件(應激源); B: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 C: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反應; D:勸導干預; E:效果(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消失或減弱)。
舉例說明。我們發現某位同事最近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寢食難安,面黃肌瘦,容易發火,對學生偶有體罰。(這是C,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我們問他原因,他說,妻子患了晚期胃癌,如果手術治療肯定人財兩空,可是風雨同舟相濡以沫走過這么多年,怎么忍心見死不救?妻子要是撒手西去,我的家庭怎么辦?我的孩子怎么辦,我還怎么活得下去?(這是A,外界負性事件。)
同事的言下之意:造成他情緒和行為異常的原因是“妻子患了不治之癥”(A)??墒歉鶕侠砬榫w療法,事件A不能直接導致不良反應C,是人們對事件A的認知評價中的不合理信念B引起了情緒困擾C。上面這位教師要想擺脫困擾,應該怎么辦?顯然,A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很難改變;只能通過改造不合理信念B來改變情緒和行為C。這一步就是D:把不合理信念B(絕對化傾向,把妻子患病感受為糟糕至極,天塌下來一樣等)挖掘出來,進行自我勸導、自我辯解,用正確合理的信念來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出現結果E:能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理智地看待妻子患病這件事情,不良情緒和行為逐漸消退,心理恢復平衡。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和被試教師一起尋找各種已經或可能引起教師情緒困擾和行為異常的負性事件(A),包括來自教師職業的、來自調皮學生的、來自家長的、來自競爭的、來自人際交往的,來自家庭的。我們組織教師按A的不同類型,進行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學著用ABCDE操作模式進行心理調節。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對教師中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進行調適。
如, 無論在問卷調查還是在行動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的不良情緒最多的是來自學生。我們將“主要煩惱來自學生”的教師進行再分組。各小組教師你一言我一語,運用ABCDE模式進行心理調節。
A(負性事件):班里有些學生不愛學習,不遵守紀律,總是拖欠作業,因此成績總是不好。
C(情緒和行為反應):苦惱、生氣、不平、焦慮、傷心、失眠、吃不下飯、對學生常恐嚇、偶有體罰。
B(把貌似合理實則不合理的信念挖掘出來):
——學生應該學好功課,不好好學又屢教不改的學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這么不聽話,把我的話當耳邊風,這是對我的挑釁和蔑視;
——班里的后進學生比別班的多,也更差,太不公平了,運氣怎么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學生不配合,考試成績拖后腿,家長和領導還以為我沒本事,影響自己的聲譽又影響考核成績;
——自己為教育這些后進學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沒用了,簡直一文不值……
D(自我勸導、自我辯論,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學生確實應該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但是十個指頭有長短,學生也有個別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學得一樣好(克服絕對化傾向);
——學生不做作業可能是不懂,也可能是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要是因為沒聽懂,自己的教育也許存在問題;要是因為貪玩,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是他們也能像大人那樣有自制力,就不成其為孩子了。況且學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們承受的課業負擔比我們那時重多了,他們的玩耍和童趣又實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公平是相對的,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絕對公平。每個班都有不肯做作業的學生,有成績落后的學生,并不是我班獨有的現象。自己班的后進生比較多,但這不是領導故意造成的,要是把這些學生調到別的班里,對其它同事來說豈不也一樣?(克服要求絕對公平的思想)
——其實學習不認真的學生也有許多優點(比如說體育、勞動、樂于助人、有義氣等),不能否定他們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鏡看他們(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進學生的轉化上做了大量工作,雖然效果不顯著,也不是毫無效果,有幾位不是有了明顯進步嗎?即使這項工作不能令人滿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曾經受過領導的表揚,自己還是很有價值的(自我效能感);
——即使真的一點效果也沒有,但是盡到自己努力了,對得起學生和家長了,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對這幾位學生的作業要求。(克服完美主義傾向)。
E:(效果):心理恢復平衡,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后進生的違紀行為和成績不良,消除或緩解了焦慮、苦惱、憤怒、不平等諸多不良情緒,心情舒暢,飲食和睡眠情況明顯改善,并與后進學生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
三
上述案例證明,合理情緒療法是幫助中小學教師沖破心理牢籠的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法寶?;匚渡鲜霭咐梢园l現以下事實: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消除負性事件引起的不良情緒,關鍵是兩條:第一是挖掘出自己對該事件認知評價中的所有不合理信念B;第二是要用正確合理的信念來代替不合理信念B。一旦從根本上改變了對誘發事件的看法,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不良情緒和由此引起的不良行為。在這個過程中,運用ABCDE模式,挖掘不合理信念B,這是第二位的,短期內可以學會的,而樹立正確的理念和認知才是第一位重要的,非得長期自我修養不可。
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對癥下藥地運用合理情緒療法這個良方,來對自己進行心理自助,不僅要掌握ABCDE模式的運用技術,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用理性的,睿智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世界的萬事萬物,也就是說,要有合理的認知。
合理的認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礎,錯誤的認知是導致心理障礙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教師來說,不合理認知不僅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必然導致教育行為上的偏差,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要避免錯誤認知對情緒的困擾,必須在頭腦里牢固地樹立起許許多多正確的認知觀念,一旦需要,立即從頭腦里閃現出來,調動起來,作為強有力的武器,與不合理信念作斗爭。
對教師來說,至少必須牢固地樹立以下正確合理的信念: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會悅納學生
教師觀的核心是學生觀。正確的學生觀至少應該包括:
一是要把學生當人。學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嚴,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教師必須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來對待;既然學生是人,就有差異,十個指頭有長短,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要承認這種差異,悅納這種差異,允許學生優秀,也允許學生不優秀,鼓勵學生的進步,也容忍學生的退步;成績好的學生是可愛的,暫時落后的學生也是可愛的;聽話的學生是可愛的,淘氣頑皮的學生也是可愛的。這樣,就有可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在理想的師生關系中享受人間最美好的感情。
二是把孩子當孩子。學生是人,但這種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不管他的個子有多高,塊頭有多大,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眼里看到的世界與教師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們犯的錯誤有很多是成長中的必然,是美麗的錯誤,是教師年輕時也犯過的錯誤。我們要蹲下來與孩子說話,寬容地看待他們,全面地發展地看待他們。如此,教師就可以大大減少因“恨鐵不成鋼”而產生的極度焦慮、憤怒和哀怨,在師生友好交往中與孩子們一起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是把學生當學生。學生是人,是孩子,我們要尊重他們,愛護他們,保護他們,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放棄嚴格教育的責任。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終極的功能是為年輕一代的幸福服務,教師不僅要為學生今天的幸福負責,也要為他們明天的幸福、一生的幸福負責。這樣一來,一種神圣的使命感、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也是教師心理健康的滋潤劑。
(二)樹立崇高的職業觀,學會悅納教師職業
如何看待教師職業?是把它作為一個養家糊口、獲取工資報酬的飯碗,還是把它作為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職業境界不同,在心中引起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從事的是一種天底下最痛苦的職業,備課、上課、改作、輔導、解決糾紛,既是消防隊長又是派出所長,既是領導又是保姆,講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有時還要面對學生和家長的無理取鬧,如果有機會選擇,下輩子再也不當教師了。
2004年教師節受到溫家寶總理親切接見的特級教師霍懋征,年輕時放棄大學教授不當,放棄教育部官員和全國婦聯官員不當,醉心于小學語文教育長達61年,至今仍以83歲高齡堅守在教育崗位上,她耳聰目明,精神抖擻,興致勃勃,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還是其樂融融。白巖松問她何以能這樣,她說看到那么多孩子健康成長起來了,成了國家的有用之才,而且他們都得到了幸福和快樂,因此自己就感到十分幸福和快樂。
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源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境界。當你把教師職業當作一項事業而不僅是一個飯碗時,當你把教育崗位當作一種創造性地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而不是一種負擔時,我們就會像霍懋征一樣,在工作中得到歡樂,而不是煩惱和悲傷,更不是職業倦怠,我們就會感到,工作著是美麗的,忙碌著是快樂的。
(三)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教師工作具有很強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如果不注意自我調節,為師之初的興奮感和新鮮感很快就會被心力交瘁和煩惱苦悶所替代,到了一定年限,職業倦怠——一種彌漫性的消極情緒就會悄無聲息地潛入教師的心靈:過了暑假盼寒假,過了寒假盼暑假,教育教學工作演變成被動的應付和痛苦的煎熬,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當教師還有什么快樂幸福可言?教師又怎能做到身心健康?
美學家認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并不缺少快樂,缺少的是發現快樂的眼睛。教師必須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工作,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
教師的快樂在哪里?就在所謂單調重復的生活中,就在所謂平淡無奇的日子里。假如我們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學校,看學生,看生活,看世界,那么,我們就會對周圍的世界常常保持新鮮感,我們就會使單調重復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們就會把平常無奇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道,那么,對我們來說,每一次日出都會像第一次看見那樣美妙,每一朵花兒都會像玫瑰花那樣溫馨,每一節課都會像畢業實習課那樣新鮮,每一個學生都會像小天使那樣可愛。
請試試:把每一個教案當作一首散文詩來寫,把第一次晨間談話當作一次講演來做,把每一節課當作一臺精彩的節目來演……
假如沒當過班主任,主動要求當一次試試,你當然得準備吃苦受累,但是在與學生的友好交往中,你能獲得許多以往所享受不到的純潔高尚的人間情感;
假如沒上過公開課,爭取上堂觀摩課試試!在準備過程中你也許會緊張忙碌,也可能會產生一些小應激,但是卻能讓你經歷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探索的喜悅!
假如沒做過教育科研,申報一個課題試試!教育科研是復雜的、辛苦的、需要奉獻精神和創造激情的,可是飽嘗了創造的艱辛之后,當你在教育科研領域大聲發出自己的聲音時,這種成功喜悅是任何世俗的名利地位和物質享受都無法比擬的,它會讓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優秀的、獨一無二的, 這種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就像一劑心理健康的甘露,絲絲滋潤你的心田。
教師勞動是一種充滿生命涌動的、高度創造性的勞動,這樣的一種高尚的勞動沒有理由不使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
(四)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會快樂地生活
多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筆者認為,幸福雖然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卻可以從自己心底里找出來。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主觀認識,不同的主觀認識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在你的內心喚起的是幸福感還是痛苦感,全在于你對這件事情怎么看??嗪蜆肥窍鄬Φ?,都是對生活的一種感受,快樂不快樂全在于自己,就看你有沒有正確合理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陷入思維誤區,從而造成認知偏差,導致挫折與困擾,從而失去幸福和快樂,此所謂“作繭自縛”。教師只有憑借自己的力量打開心理枷鎖,才能讓心靈重見天日!
如何才能走出這些思維陷阱呢?
1、擯棄不合理的比較方式。
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尋樂之妙法也。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者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者自樂;將勞役者比,則優閑者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者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者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者自樂?!?br> 苦惱之源常來自于不合理的比較方式:報酬總愛與比自己多的人比,地位總愛與比自己高的人比,生活水平總愛橫向比不愛縱向比,比上不足則越比越不足,越比越憋氣,越比越不平,越比越悲觀,越比越失望。
擺脫苦惱的靈丹妙藥也往往是合理的比較方式,比下有余則越比越有余:
當感到工資不如人家高的時候,與下崗工人相比;
當學校發不出那些“只給政策不給錢”的待遇時,跟其它省市發不到基本工資的教師相比;
當別人評到職稱而你“屢戰屢敗”的時候,與大學畢業還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相比;
當別人無德無能卻青云直上,而你雖有千里馬之才卻只讓你拉磨的時候,跟古今中外才華橫溢卻慘遭不幸的人相比,并在“大馬拉小車”的輕松自如中品味人生其樂無窮的韻味;
當這一切都不如人家的時候,你還可以這樣比:我的妻子(丈夫)比別人的賢惠(體貼),我的孩子比他們的有出息,我的身體比他們的健康,我們家庭比他們的和睦,甚至我的父母將我降生在南方這魚米之鄉,比那些出生在風沙彌漫的、終年積雪的、滴水貴如油的、常發洪水的、常鬧地震的(比如說最近印度洋地震海嘯)地方的人們強一百倍、一萬倍……
這在心理衛生學上叫做自慰,在西方國家叫做酸葡萄精神,在魯迅筆下叫做阿Q精神。我們曾經以為精神勝利法是自欺欺人,其實從心理衛生學的角度看,它使人通過有意識的自我調節,在不幸的處境下求得心理平衡,獲得愉快幸福的主觀體驗,這有利于身心健康。想想十年浩劫中,多少老前輩就是憑借著精神勝利法戰勝了人生的磨難,堅強地活了下來!
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狐貍是瀟灑的,吃不到葡萄還說葡萄甜的狐貍是苦悶的;阿Q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誰都可以欺侮他,要不是他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一套精神勝利法,說不定在被砍頭之前早就精神崩潰了!所以當我們看到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時候,用一用這種方法未嘗不可。
2、克服情緒惡性循環
原本情緒就不好——盡量往壞處想——情緒越來越壞。這就是導致一些人情緒惡性循環的思維方式。
一位校長事先沒有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聽某個教師的課。這位教師開始沒發覺,講得好好的,待他發現校長在聽課,情緒開始緊張,語言表達也不流暢了。他想:“我太緊張了,課講糟了怎么辦?校長會怎么評價我?會不會在大會上批評我?我以前在校長心目中認真工作的形象會不會被破壞?會不會影響我評職稱?……”結果造成了情緒的進一步緊張,這節課就真的整個兒講砸了。接下來,這位教師又整天為自己這節課的失敗而郁郁寡歡,惶惶不可終日,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樂趣。這就叫做“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研究表明,人一旦陷入了情緒惡性循環,惡劣的情緒就會籠罩他整個的生活。不僅如此,這種惡劣情緒會傳染。一個情緒舒暢、開朗的人,若同一個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人相處,不久也會變得情緒沮喪起來,這種傳染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在一個家庭中是這樣,一個辦公室里也是這樣。
要使自己幸福快樂,必須想法戰勝惡劣情緒。辦法有三:
一是轉變世界觀。遇事不要過于敏感,不要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細小問題擴大化,個別問題普遍化。要有廣闊的胸襟和灑脫的人生態度,待人處事豁達大度一點,這是一項心理自我修養的基本功,必須長期修養。
二是采取一些具體的心理調節方法。比如設法解決產生惡劣情緒的問題;對事態加以重新估計,不要只看到壞的一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妨自我酬勞一番,如去飯館美餐一頓或去逛商店購物;考慮一下怎樣避免今后發生類似的問題;想一想還有處境比自己更差的人;把自己當前的處境和過去比較一下,盡量找出勝過過去的地方等等??傊?,要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不要讓自己被煩惱所困擾。
三是做快樂作業。我們實驗點校老師的心理認知作業之一就是:睜大眼睛在身邊尋找快樂,對不快樂的事情視而不見,把快樂的事情找出來,寫下來,經??纯础R韵率瞧株柖∨死蠋煂懙囊环菘鞓纷鳂I:
(1)今天我開心極了,本學期高教自學考試的所有科目都通過了。
(2)晚飯后隨心所欲地選看那么多頻道的電視節目,這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心里舒暢極了。
(3)六一兒童節晚上去看學生文藝演出,女兒那可愛的舞蹈動作讓我開懷大笑,整個晚上我都高興得合不攏嘴。
(4)批改學生的作業真是一種享受,他們的作業做得這么清楚,這么認真,正確率這么高,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5)今天是星期六,天氣晴朗,鳥兒一大早就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又是一個美好的日子。吃過早飯,我帶女兒上兒童公園玩,我們一起坐飛機,騎空中自行車、坐火車……玩得好開心哦!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6)今天晚上丈夫回來了。晚飯后我們靠在舒適的沙發上,各自聊著道聽途說的新鮮事,相互之間有說不出的默契。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里,擁有這樣一位情投意合的丈夫,我真是太幸運了!
(7)晚上,看書累了,女兒給我跳起了剛在學校學的兒童舞,看著她那胖乎乎的身子和滑稽可笑的動作,我笑得樂不可支,工作學習的疲勞一掃而光。
(8)由于忙,好久沒回娘家了,今天媽媽帶著小外孫來看我,我非常感動,也非常高興。
(9)……方老師,我現在已經越寫越快樂……
我看潘老師的快樂作業也越看越快樂。潘老師找到的這些快樂,誰會沒有呢,只有平時視而不見,司空見慣罷了!假如我們人人都能像潘老師那樣,從繁忙瑣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尋找快樂,發現快樂,誰又會缺少快樂呢!
3、不要鉆牛角尖
愛鉆牛角尖的人思維是單向的、封閉的、形而上學的、經驗型的、求同的、定勢的。他們一年到頭過得很累,不是跟別人較勁,就是跟自己較勁,常常處于不良情緒狀態之中,過得一點也不快樂。他們遇到的最大麻煩來自于人際關系。由于偏執、固執,容易出口傷人和溝通不暢,他們很難與人建立積極有效的人際環境,同事會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領導為了避免麻煩可能不敢委以重任,他們也許因此失去很多機會。
盡快從牛角尖里跳出來,學會心平氣和地、寬容地、留有余地的、全面客觀理智地看問題,才是健康人生的上策。
『PSSP學習問題個性化解決方案是上海復旦科技園啟導教育研究中心集合專家資源,結合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成果,依托PSSP和生涯品牌 ,為幫助中小學生提高學習成績所提供的一種教育服務,開創了教育行業教育顧問的先河,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教育項目。我們還特別推出“教師教研和親友創富計劃”,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科研和創富的平臺,在網站上增設了教師資源專欄,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課件、教案、教學論文、教育案例、教學案例、試題、學科總結等教學資源。讓我們攜手,共同開創中國的學習顧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