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
很簡短,卻是至深沉愛之描白。這個世界很大也很美,可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也和我們無關;讓我們安心的那個落腳點,是在愛的旁邊。我們渴望愛也需要愛。成人以后我們尋找那一半,從本質上說,不過是想找到能慰藉我們這顆孤獨靈魂的愛與欣賞的相陪相伴。雖然現在大多數國人婚姻變成了某種經濟支撐和結盟,是進步呢?還是退步呢?
最早陪伴我們的愛是父母之愛。充足而豐沛的父母之愛,是我們一生源源不斷的原動力。一個原生之愛充沛的孩子,即使長大后面臨困境和困頓,他的心理力量也是不缺的。
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武漢一名在校體育生放的視頻上了熱榜。大約看過的人都曾淚目。一個13歲的體育生,爸爸去學校看他, 親吻了兒子并要求兒子要回吻,男孩很羞澀,但還是答應了爸爸這個要求。沒想到第2天,父親就因為心梗去世了……
我非常希望這則消息能占據熱榜久一點,比那些嘈嘈雜雜的所謂大事更久一些。并不只因這濃濃父子之情之愛以及生離死別的傷痛所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我不知道看視頻的各位注意聽了沒有,這位父親問兒子你是愛爸爸多一點還是愛媽媽多一點孩子,孩子認真說:愛爸爸多一點。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父親這個角色是有欠缺的。不是說父親們不愛孩子,而是在教育過程中,父親們也許太注重事業發展,卻忽略了和孩子的心靈溝通以及陪伴。
這位孩子的父親顯然不一樣,他對兒子的陪伴是不會少的,不然孩子不會說,愛爸爸多一點。
當今我們還批判和嗤笑一個現象,叫媽寶男。可有沒有人認真去想一想媽寶男產生的根源只是因為媽媽們對兒子太溺愛呢嗎?不是,是父親陪伴太缺失。
多少孩子從牙牙學語起,喊的最多的是媽媽?當他有需要想讓父母幫忙時,從睜眼到入睡,一天中呼喚最多的是媽媽。
初中有一次給孩子開家長會,班主任說今天來的父親雖然只有1/3,但是讓我們為這些父親鼓掌。因為兒子初中那個班男生超級多, 隨后老師意味深長說了句,我希望所有父親都能更關心青春期的男孩,你們缺席了他們的少年,請不要再缺席他們的青春。
父親這個角色,對于孩子成長是關鍵的,不要說男孩子,女孩也一樣。一個人心理素質到底穩不穩,不只在于母親,更多在于父親。
認識位老哥,兒子目前在國內非常知名的一家企業上班,三十幾了,就是不結婚。
他有一次給我說,也不知道這孩子心里想什么?雖然在大城市生活,房子我們給買了,車60萬,工資和年終獎又那么高,哪怕找個不工作的媳婦,兩人生活也非常富裕,為什么不結婚呢?
我說,你不會笑著試探下看孩子怎么想。 老哥說我這兒子你知道的, 媳婦工作太忙,從小接送上學都是我,家里做飯也是我,每逢節假日我都會帶他出去玩兒,和你不是也一起玩過幾次嗎?
出國留學是我堅持的,現在這個公司是我托關系幫他找的。可這孩子有什么話從來不跟我說,都和他媽嘀咕。
心里話只和媽媽說,是孩子是媽寶男嗎?
他兒子很小,我們就認識。他確實看著陪伴多,可他的陪伴也僅止于接送,即使出去玩也多是司機的角色。 那幾年我還沒結婚,我們挺愛聚在一起玩拍老K, 他每天把孩子接回家以后,確實是給做好飯,然后又匆匆出來和我們一起玩撲克,基本天天風雨無阻。
我問過出來玩,嫂子沒意見啊?他說老婆不在家,不是在出差路上就是在加班。我說兒子怎么辦?他說自己寫作業唄。我把他接回去了,飯也給做了,還要咋樣?從上小學一年級就這樣,我不知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獨自一個人在家寫作業是什么滋味?心理素質能夠安穩嗎?
即使帶出去玩,每次到了地方,也總是匆匆和哥們兒打麻將玩撲克,兒子呢就丟在一邊。 有次他兒子捉了只蜻蜓,跑過來問他,爸爸爸爸,我把這只蜻蜓摘了一邊翅膀,它為啥不會飛了啊? 然后他說去去去,沒看你老子正忙嗎?
雖然他家夫人工作比較忙,家務做的確實少,也從不接送孩子上下學。 可是我想這位母親她的心理陪伴是有的,所以兒子即使三十了,有心里話依然是和母親嘀咕。
男人都把事業看得很重,事業的成功當然足以讓人驕傲,可孩子也是一種事業。也許有一天孩子帶給你的慰藉遠比事業的成功更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