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縣阿西鄉(xiāng)阿西村治理后效果
若爾蓋草原
若爾蓋,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這里是國際重要濕地,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全國重要生態(tài)功能區(qū)。過往的歲月里,為了守護川西北這塊難得的高原濕地和水源涵養(yǎng)地,若爾蓋人向沙漠進軍,守護草場和家園。在一次次與沙漠的拉鋸戰(zhàn)中,若爾蓋人不斷探索治沙的秘訣。如今,若爾蓋的土地沙化趨勢減緩,正在建設川西高原生態(tài)修復示范樣板地。
科學當先
優(yōu)選林草品種、改良沙土、綠色叢生,生態(tài)脆弱區(qū)科學治沙三部曲
若爾蓋,九曲黃河第一灣所在地,一片被青草和濕地覆蓋的高原。翻開若爾蓋縣志,一部治沙史撲面而來——
上世紀70年代,林業(yè)職工和轄曼鄉(xiāng)干部群眾,在流動的沙丘上營造出30余公頃高山柳;1993年10月,若爾蓋縣轄曼鄉(xiāng)被列為全國治沙工程試驗示范基地之一。6年后,全縣2300多公頃沙地重披綠裝;新世紀以來,國家、省級等治沙項目成果鞏固措施陸續(xù)落地。
與沙漠搏斗幾十年后,若爾蓋人把在凍土、低溫、酷寒的不利條件下與沙漠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和技術梳理成可復制、可推廣和可借鑒“治沙寶典”。其中,優(yōu)選適生樹種、改良沙土、綠色叢生,是“精華三部曲”。
在沙地上種草植樹難,在高原的沙地上植樹種草更難,草木能否覆蓋沙地,是否適應雪域高原的氣候是關鍵。針對若爾蓋的氣溫低、冰雪多等現(xiàn)實,當?shù)厝税涯抗馔断蛲辽灵L的本地草木。多年來,這里篩選出高山柳、披堿草、老芒麥、燕麥、黑麥草等一系列鄉(xiāng)土樹種和草種。這些樹種草種,耐旱、耐寒、耐貧瘠,能夠扎根沙土固定流沙。它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牛羊可以直接食用的“口糧”。
治理沙漠,難在改土。貧瘠的沙漠,很難為植被提供必要的水分和養(yǎng)分。多年摸索后,若爾蓋人就地取材,開創(chuàng)性試點借助牛羊糞固沙技術和草種固沙技術。這種技術,采用混合牧草和多花黑麥草進行沙障作業(yè),把沙漠變成保水保肥可供植物生長的土壤。
治理沙地,必先固沙。如何把流動的沙丘固定?答案是:秸稈沙障、草種沙障、高山柳沙障、沙袋沙障。而新試點成功的高山柳沙障,是固定流沙的有效選擇,這項技術正在其他荒漠化嚴重區(qū)域治沙中采用和推廣。
科學施策,成果初顯。根據(jù)第五次沙化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至2014年間,若爾蓋全縣沙化土地年遞增率較前期明顯下降。
因地施策
防治結合,修復草地,筑牢川西北生態(tài)屏障
如果把治沙比作治病,開藥方的前提是找出“病因”,精準識別病癥。
研究發(fā)現(xiàn),若爾蓋草原沙化的背后,是第四紀末期冰川的劇烈運動、氣候逐漸變暖、降雨量減少、鼠害嚴重、過度放牧等多重因素的疊加。若爾蓋草原的沙化,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四種病癥依次呈現(xiàn)。
不同病因、病癥,需要因地施策,精準出招,進而把治沙工程推向精細化和系統(tǒng)化。
多年來,若爾蓋人總結出一套適合若爾蓋高寒沙地的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的不同治理模式,進而用事實說話:若爾蓋沙化土地可防可治。
流動沙地治理,堪稱難啃的硬骨頭。多年來,當?shù)靥剿鞒觥案呱搅痴?補施有機肥+灌草復合種植+圍欄封禁+連續(xù)管護”模式,運用沙障固定流沙,進而進行植灌種草、固定沙丘。
半固定沙地治理,則采取“圍欄封禁+牛羊糞固沙+灌草復合種植+綜合管護”模式。即,用腐熟的有機肥作底肥,播草種前用腐熟的有機肥均勻撒在造林地塊上,以維護和增加土壤肥力。同時,對治理地塊設置圍欄,確保治理地塊免受人類和畜牧活動影響。
固定沙地治理,核心是防止其向半固定沙地或流動沙地轉化。具體工作中,采取封禁管護來保障草地逐步修復,適當輔以補植措施提高林草植被覆蓋度,逐步恢復為自然草地。
露沙地治理,則采取退牧還草,一定期限內禁止牲畜活動,適當補撒草種,使其通過休牧逐步恢復草地的生產(chǎn)力和生態(tài)功能。
治沙,更要防沙。防沙之重點,在于減輕草場負擔。當?shù)刂纸ㄔO牧草基地、鼓勵牲畜圈養(yǎng)、強化濕地保護、推動草場改良等,探索減輕超載過牧、破壞草場、防止土地沙化的綜合治理方法。
防沙的難點,在于強化管護、促農增收。近年來,若爾蓋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管護,遵循“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對沙化區(qū)域,從圍欄封育、中度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禁牧補償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農牧民從治沙和管護中獲得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