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德國有一位名叫約翰·提丟斯的中學教師在觀察數列A=4+(2^n×3)的時候,發現當n取1、2、3、4……的時候,恰好是太陽系幾顆行星和太陽的距離(以天文單位計算)。
奇怪的是,當n取5的時候,這個位置上并沒有行星。而是當n取6的時候,才輪到距離太陽第五遠的木星。
天文學家們對此非常好奇,紛紛猜測太陽系還隱藏著一顆“第五大行星”,并且都把望遠鏡對準了這個距離,來尋找那顆隱藏的天體。
1801年的時候,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終于發現了這個天體,那就是谷神星。
可是,尷尬之處在于,這顆天體實在有點太小了,直徑還不到1000公里,別說和地球、火星、水星比,就是和月球相比,也不足1/3直徑。
接下來的觀測中,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谷神星附近的大量小天體,卻沒有一個超越谷神星,這就是小行星帶。而谷神星本身,也被人們一點點遺忘……
可是,天文學家們的好奇心不會停止,他們還在持續不斷地觀測,發現谷神星的確還是有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2007年,NASA發射了黎明號探測器,專門用來研究谷神星。2015年,黎明號抵達谷神星,開始了觀測。它發現,谷神星表面有很多液態水留下的鹽漬,遍及這顆矮行星的各個角落。它們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很顯然是從內部滲透出來的。這說明,在谷神星的巖石表面以下,還有其他的分層。
在小行星帶,絕大部分天體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塊一塊的石頭。而谷神星卻不一樣,它有一個行星一樣內外分層的結構。
這意味著,谷神星要么是一顆現今尚存的原始行星,要么就是當初有機會形成一顆行星,結果失敗了。
然而,太陽系出現已經差不多50億年了,說谷神星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一直處于原始狀態,至少小編本人還是持懷疑態度的。從感覺上來說,第二種可能性相對高一些。
事實上,很多科學家也有著同樣的想法。這個問題和另一個問題息息相關,那就是小行星帶的形成原因。至今還有大量的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原本就有機會成為一顆行星,結果在外力的干擾下,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而導致這顆“潛在行星”分崩離析的幕后黑手,就是木星。
在太陽系,太陽的確是主宰。但是,木星的干擾仍然無法忽視,它對整個太陽系的演化和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尤其在太陽系的早期,木星在太陽系內“四處亂竄”,在今天火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不斷徘徊,對于整個太陽系的行星系統都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這一點已經被大量科學家所確信)。
就在木星的移動過程中,干擾了那一顆潛在的行星。原本以谷神星為核心,將要繼續吸收其他的碎片發展壯大,結果被木星的引力所干涉,最終沒能夠聚集。最后這些碎片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帶。
在冰冷的太空中,木星似乎也扮演著冷面殺手的角色。1994年它“親手殺死”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現在看來,它似乎還曾經“殺死”過一顆行星。
我們很難說它在人類出現以前還做過哪些冷酷的事,也無法預測它未來還會有何舉動。總之,這顆讓我們敬畏的行星,始終在不為人知的時候,悄悄改變著太陽系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