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朋友們可能注意到了,很多武俠小說作品中,角色的姓氏都是相當獨特的,比如有些文藝范的姓氏(“梅”,“蘇”,“楚”),還有些復姓(“西門”,“南宮”,“令狐”,“軒轅”)。
這是為啥?其實稍微有點文學賞識能力的人都知道,是為了給角色增彩,從小到大大家做了這么多語文卷子,在文學鑒賞里面有這么一句“角色特點鮮明”,“獨特性”也是“鮮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用平時少見的姓氏,容易加深讀者印象,當然不僅于此,獨特的兵器(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魯智深的禪杖);獨特的外貌(“身長八尺”,“滿臉赤髯”);獨特的表現(“景陽岡連喝十八碗酒”)都是塑造角色“特性”的一部分。
當然,這也不是中國獨特的現象,歐洲,日本也一樣。我不拿別的,就拿《名偵探柯南》來說,這里面“江戶川”,“服部”,“毛利”,在日本都不是什么常見姓氏,另一部推理動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也一樣,金田一是極少見的北海道原住民姓氏(當然,這個角色是根據橫溝正史筆下的金田一耕住塑造的)。
全世界都差不多…
但是,咱們中國作品筆下都是漢姓,那漢姓中的“復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實,漢姓中的復姓來源是很多的,有的來自官職(司馬,太史),有的來自居住地(東郭,南郭),有的則是封地(令狐、羊舌、段干)…
但是,由于中國的特殊情況,中國復姓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少數民族改姓!
從古代開始,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就是你來我往,當然,因為漢族有極強的體量和文化優勢,總體是周邊部族不斷被漢化,所以有些姓氏就來自少數民族,比如單于(古匈奴)、叱干(鮮卑古姓)…
也正是這種原因,你會發現中國歷史有一個時期復姓名人極多——隋唐!
脫胎于北朝的隋唐時期,相當多的重臣有鮮卑色彩,有獨孤,尉遲,宇文,長孫等一堆復姓…
一直不是有個梗嘛:宇文老師教數學…
這影響一直延續到了宋朝,宋朝也有些復姓名人,比如呼延贊,萬俟卨(姓氏讀mo qi)。
但總體來說,復姓越來越少,我國現存的復姓只剩下81個了,而且都是雙字復姓。
有些人可能想問:額,難道還有三字的復姓嗎?
古代還真有,對了,強調一下這里說的是漢姓,不包括原始的少數民族姓氏。如西野建,東關正,都是古代漢族的復姓,不過很早就消亡了。
那,復姓為什么越來越少呢?其實一直以來復姓就比單姓要少的,而且根據姓氏發展的規矩,人數少的小姓是會漸漸消亡的,但復姓因為一些特殊性,確實消亡速度加快了。
首先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其實啊,如果正常發展,很多鮮卑姓氏也會成為漢姓復姓的(少數民族姓氏完顏現在可以理解為漢姓了),但孝文帝改成了單姓,連皇姓都由拓跋換成了元,上百個復姓變成了單姓。
后來,到了隋唐,這時期復姓的很多是大族,一旦牽扯上政治,那經常就是抄家滅門,那復姓基本就是滅一個少一個…
而到了明朝,復姓再次受到打擊,明朝自北宋以來,第一次實現了漢族政權的大一統,朱元璋下令“去胡化”,飲食,服飾,民俗都要改,姓氏也不例外。其實朱元璋是針對蒙古式姓名的,但這個執行下來,那誰說的清楚哪個是漢姓哪個是胡姓,很多不常見的復姓也被拆了。老百姓如果沒什么文化更是如此,怕受牽連,就把自己用的復姓給改了。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就發現“復姓至我朝則益少矣”的奇怪現象,這就是朱元璋干的,他下令“去胡姓”,呼延、乞伏、完顏等古老的鮮卑、女真姓氏改為單姓(呼、乞、顏),王世貞出于好奇編寫了一本《明縉紳奇姓》(《皇明奇事述》卷四“明縉紳奇姓”),他認為復姓少的原因是大家出于方便,去繁化簡。
但怎么可能是這么簡單的原因啊,根據顧炎武的考察,這其實就是明初改胡姓造成的現象。明初這一波啊,雖然古代胡姓去了不少,但一些漢姓也受池魚之災,公孫、叔孫、長孫、王孫這種先秦兩漢很常見的復姓也都被改了,只有極少數漏網之魚,顧炎武批評為“氏族之紊,莫甚于此”。
當然,除了官方行動為,民間也確實有自發“改復為單”的現象,李濟《中國民族的形成》中就說到:“…順應時宜。外來成分在長期定居之后,開始感到他們在社會上受到排斥,因為他們保留著原先部落的多音節的名稱。于是要求同化的欲望變得很強烈,結果一些多音節的姓氏變成了單音節。”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