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某礦為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礦石類型分銀、鉛、鋅、白鎢礦和矽卡巖白鎢礦石兩種。為了充分利用國家資源,綜合回收各有價成分,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對該礦進行了詳盡的選礦試驗研究。通過大量試驗,取得了合理的工藝流程和技術經(jīng)濟指標,所獲精礦均達到了等級品要求。
二、礦石性質
工藝礦物學研究表明:該原礦石由31種元素組成,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原礦中主要有價元素為銀,其他有價元素有鉛、鋅、鎢,主要組成元素有硅、鈣、硫、鐵等。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白鎢礦;主要脈石礦物有:石英、螢石、方解石、透輝石、鈣鐵輝石、石榴子石、長石、白云母等。主要組成礦物相對含量見表2。

銀礦物有:輝銀礦、針鉛鉍銀礦、銀斜方輝鉛鉍礦、銀輝鉍鉛礦和碲硫銀錫礦等。
少量或微量礦物有:符山石、斜長石、磁鐵礦、黝錫礦、硫鎘礦、銅蘭、白鐵礦和黝銅礦等。
礦石中銀呈三種相態(tài):(1)獨立礦物,占78.21%,且嵌布粒度細,-0.005mm占76.76%,主要與方鉛礦連生;(2)機械混入物“浸沒”或“隱蔽”在方鉛礦中,占21.35%;(3)類質同象賦存于黃銅礦中,占0.44%。由于銀的賦存狀態(tài)較復雜,因而從礦石中分選出單獨的銀精礦有相當難度,主要只能以鉛精礦產(chǎn)出回收。
粒度測定結果表明:方鉛礦、閃鋅礦單體解離均較晚。-0.104mm~+0.076mm粒級方鉛礦單體解離率為89.82%;閃鋅礦在-0.104mm~+0.076mm粒級單體解離率為92.38%。
三、試驗研究及結果
(一)流程選擇依據(jù)
工藝礦物學研究表明:銀主要嵌布于方鉛礦中,因而試驗以銀鉛精礦方式回收銀。由于方鉛礦、閃鋅礦單體解離較晚,且粒度較均勻,因此試驗決定采用一段磨礦。由于有用礦物方鉛礦、閃鋅礦、白鎢礦均為可浮礦物,試驗確定采用全浮流程,根據(jù)它們的可浮性,采用優(yōu)先浮選流程,即優(yōu)先浮鉛,再浮鋅,強化浮硫,浮硫尾礦進行白鎢浮選的流程。簡化試驗流程見圖1。
(二)浮選藥劑的選擇
丁銨黑藥在弱堿礦漿中對磁黃鐵礦和黃鐵礦捕收能力弱,而對方鉛礦具有較強的捕收能力,因而試驗采用丁銨黑藥作浮鉛作業(yè)的捕收劑。
由于石灰對方鉛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在浮鉛時采用碳酸鈉作礦漿pH調整劑。
浮鉛作業(yè)抑制劑采用抑鋅效果較好的硫酸鋅。浮鋅作業(yè)選用丁基黃藥作捕收劑,硫酸銅作活化劑。硫在酸性條件下易浮,因而選用硫酸作浮硫的pH調整劑。白鎢浮選捕收劑選擇了分選效果好的混合捕收劑(MF)。
(三)條件試驗
1、磨礦細度試驗
磨礦細度試驗結果見表3。試驗結果表明,隨著磨礦粒度的減小,尾礦中銀、鉛、鋅品位逐漸降低。

試驗磨礦細度定為-0.074mm占83.5%較適宜。
2、銀、鉛粗選碳酸鈉用量試驗
碳酸鈉用量試驗結果見表4。試驗結果表明:碳酸鈉用量增加,鉛粗精礦品位也升高,而對鋅粗精礦品位及鉛、鋅回收率影響不大。考慮到礦漿pH值過高,會影響浮硫活化劑用量,因而選定碳酸鈉用量為1kg/t原礦。

3、銀、鉛粗選硫酸鋅用量試驗
硫酸鋅用量試驗結果見表5。試驗結果表明:隨著硫酸鋅用量加大,尾礦中鋅含量也逐漸升高,綜合試驗結果,確定選擇1kg/t原礦為宜。

4、白鎢粗選“碳酸鈉法”與“石灰法”比較試驗
“碳酸鈉法”與“石灰法”比較試驗結果見表6。試驗結果表明:“石灰法”選別指標明顯優(yōu)于“碳酸鈉法”,因而白鎢粗選采用“石灰法”。

(四)閉路試驗
在條件試驗基礎上,進行了全流程閉路試驗。閉路試驗結果見表7。

四、結語
1、原礦中銀含量較高,達183g/t,其雖然主要呈獨立礦物產(chǎn)出,但由于70%以上銀集中分布在方鉛礦中,且嵌布粒度多呈微粒,很難單獨獲得高品位的銀精礦,試驗以鉛精礦方式回收銀是合理的。
2、根據(jù)礦物特性采用優(yōu)先浮選工藝流程有利于提高銀、鉛、鋅精礦質量。由于磁黃鐵礦含量占原礦18.5%,在浮白鎢前強化浮硫,可減少硫在白鎢浮選中的混雜,有利于提高白鎢精礦質量。因而整個工藝流程選擇合理。
3、白鎢浮選采用“石灰法”,使用混合捕收劑,提高了白鎢礦浮選的選擇性,取得了較好的分選效果。
4、試驗獲得了較好的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為該礦床工業(yè)評價提供了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