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故事正解
高山流水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是怎樣難得呢?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問題討論:
這個案例體現了《論語》中什么思想?
朋友之間僅僅是吃飯喝酒嗎?
1、君子間如何交往?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1)會友,以友輔仁。”
注釋:(1)文: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語譯: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解讀: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這是君子之所為。以上這兩章談的都是交友的問題,事實上在五倫當中,儒家對于朋友這一倫還是比較重視的。
2、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有什么樣的區別?
原文: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釋:(1)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語譯: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解讀:“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詳解:和而不同,就是要保持個體的獨立性,但是能夠為了統一的目標和理想,也就是以大局為重,企業中對領導和骨干的要求也叫格局。這是君子保持獨立個性,而又能為了共同目標放棄成見,容和思想共同完成一項事業。而小人考慮的是表面的整齊一刀切,不關注個人思維能力,一味要求同一性,這樣忽略了個人主觀能動性,做的都是表面化的,所以很難成事。中國共產黨的幾十年革命歷史,就是和而不同,正是卓越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在共同的理想面前,都能以大局為重,不惜犧牲個人,而維護整個黨的純潔性,維護整個黨的利益,從而中國共產黨才能完全代表人民利益,最終獲得新中國誕生,獲得人民的擁戴,獲得中國夢得以實現。
3、子路認為士應該如何結交朋友的?
原文: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謂士矣。
注釋:(1)偲偲:音sī,勉勵、督促、誠懇的樣子。
(2)怡怡:音yí,和氣、親切、順從的樣子。
語譯: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解讀:子路 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勇于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
詳解:從子路的性格來說是優點也是缺點,所以孔子曾經給子路考語是這樣的。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什么是士,很多人都問過孔子這個問題,但是孔子回答的都不盡相同,尤其對子路的回答,他的意思是希望子路做事和氣,不要魯莽。這是綜合了子路的性格和為人之后,給子路的一個建議。事實上性格決定命運,正是子路這種魯莽和正義感,他的死不是正常的死亡,被剁成了肉泥。孔子對子路的性格看得很準,也提出建議,可惜子路沒有聽從。
附贈多聞
1、 原文: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
言。”
語譯: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2、原文:子貢問為仁(1)。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語譯: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