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中有許多傳統的習俗,包括各種祭祀活動、各種消暑的特色飲食以及在一些靠水而居的地方,有賞荷的出行活動。
大暑 · 古詩詞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大暑· 古詩詞賞析
圖片:?網絡
本期作者
師兄也、青谷、幽月青痕、梅青、白嵐
大暑 · 古詩詞
《夏夜》
唐 · 韓偓
猛風飄電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聲。
夜久雨休風又定,斷云流月卻斜明。
《一霎暴雨見永恒》
賞析:青谷
詩中描繪的暴雨,是暑夏最典型又最常見的。就像此刻,一場暴雨停止后,走出家門,在布滿黑樹林的陌上小道,把我視線引向高空的,正是云隙樹縫間斜透下的月光,使得夏夜格外明亮、安謐,身心也倍感清涼、舒爽。
這是罕見的清奇之詩,一霎時讓我驚為奇人。仿佛與這位晚唐詩人并肩夜行,一起默默注視著暴雨洗禮后的月光圖,頓覺妙不可言。短短二十八字,其選字煉句的老成功夫,大開大合,精確又豪放。風猛風定、云生云斷、雨響雨休、夜黑月明,在巨大落差與頓挫中,時動時靜,驚悚詭異,又從容淡定,一掃糜柔詩風。末句“斜”字幽妙,因有“高林”在,便有云被樹蔭阻斷、月在林間流動的錯覺的動感,引發幽思,更透出澄明心境。
在為人熟知的歷代詠月詩中,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無疑位居第一,而韓偓此詩也許最少人知。長期以來,提到他,往往只稱其“多寫艷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所以檢索中國文學史,也幾乎沒他什么位置。弘一法師曾寫《香奩集辨偽》,力證多寫男女相思戀情的《香奩集》是偽作,說他決不是做香奩詩的人,也無力為其翻案。
我注意到,他10歲賦詩令其姨夫李商隱贊為“雛鳳清于老鳳聲”,47歲中進士入朝任職,58歲還在協助宰相平定叛亂,65歲終因“宦途險惡終難測”,入閩隱居直到病逝。經歷了比暴風雨更驚悚詭異的塵世激蕩,“不共世人爭得失”的雨后月光圖,表達了詩人入世又超世的悲憫,對永恒事物深切的虔敬。在千年后,在叢林暴雨已喧響在月球和更多星球的人類爭奪戰中……韓偓又會嘆“ 岸上花根總倒垂”、“誰在誰亡兩不知”的傷亂嗎?
圖片:?網絡
大暑 · 古詩詞
《聽彈琴》
唐 ·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做自己》
賞析 : 師兄也
大暑,讓我們來讀一讀劉長卿的《聽彈琴》,相信能從詩中提取到一些清涼,也能堅持自己的所愛,保持著確幸。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琴的代稱;泠泠,形容聲音清越,聽來讓人有清涼之意。彈琴之人琴藝高超,從指間傳出的音如涼水一般穿過人的心。風入林來,琴聲與大自然的松聲完美融合,更添一層涼意,炎熱天氣,雖沒聽到琴聲,但是已然讓人恍然松林之中了。
前兩句寫琴音,后兩句轉為議論。“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意思好懂,時過境遷,變化太多,現在人已經不能欣賞過去的音樂了,也許只是我還喜歡著。兩句簡單的詩,卻隱含著當時音樂的變革。漢魏六朝音樂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琵琶音高多變,“大珠小珠落玉盤”,而七弦古琴,則顯得高冷,顯得與當下人們的需求格格不入,“今人多不彈”,流露出詩人知音少,坐在古琴優雅緩慢的音樂里,詩人顯得孤獨。縱然是大多數人喜歡趕潮流,但是我不盲目,我還是喜歡“過氣”的東西。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這兩句放在今天也處處適用。很多人都盲目從眾,別人干嘛,自己就干嘛,以至于自己喜歡什么都不知道,活得沒了自己,比如買房、比如上藝術班、比如買美妝。
做自己,還真的難,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當成異類。“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不過我覺得還是做自己最好,只要自己不危害社會,不干擾別人。
圖片:?網絡
大暑 · 古詩詞
《大暑》
宋 · 曾幾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光陰里的期許》
賞析:幽月青痕
日落西天又一天,時間里的焦慮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繼而增多,這種如影隨形又無力掌控的光陰讓許多詩人詠嘆不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唐代顏真卿的《勸學》“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這又是唐代杜荀鶴的詩詞,至于耳熟能詳自然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對于光陰的理解詩詞者更能窺見時間的深度和厚度。四季間的輪轉,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時至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俗有“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之說,從這句話中足以看出夏日里的酷熱往往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夏日對于詩人來說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極目蒼穹,也有“何處最添詩興客,黃昏煙雨亂蛙聲”.的田園風情。那么對于這首古詩詞的作者曾幾來說,炎炎夏日里的難耐到什么地步?“清風無處尋”更加襯托出這份酷熱是令人渾身難受期盼早點結束。那么詩人又是怎么去對待這份難耐的呢
“熱就熱吧!這個是沒辦法的事,好在經書里菩提心予我相伴,可以驅散炎熱帶來的枯燥,不是古人說的心靜自然涼嘛!”詩人并沒有因為天熱一味的埋汰老天爺,而是從另個角度去認識盛夏的風物“瓜果飄香,林深靜謐,草長茂盛”之狀,繼而感嘆“無論任何環境下當無法改變的時候都要去適應并且更應該珍惜光陰里的每分每秒,浪費不得”。
詩人的詩文由外至里的描寫可以說是種心境的獨白,雖無華麗的詞藻但也說道出了“詩以載道”的詩詞之境!
圖片:?網絡
大暑 · 古詩詞
《大暑戲贈希古》
宋 · 張耒
去年揮汗對淮流,寒暑那知復一周。
土潤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
鬢須總白難相笑,觀廟俱閑好并游。
只怕樽前夸酒量,一揮百盞不言休。
《安魂曲》
賞析:白嵐
多年結識的好友,終于見面了!悶熱的大暑將至,又在匆匆撲滅在大雨之中。人與之間為了相互安魂而訴說。看了一場話劇《安魂曲》,時事中張扣扣死了,人間的不幸在某一刻落下幕來。
“在我們的世界里,笑的意思就是還沒哭。”這是《安魂曲》中的一句臺詞,可這剛好聯系到張耒為秦觀和黃庭堅去世而哭的史載,他的“哭”為“十載困微官”,“肉似聞韻客,齋如持律徒。”世道為艱而聲動。他的哭帶著平實而一來三嘆的人生閱歷動情至深的哭。這種哭的聲音中在他的詞中又飽含著一種“笑容”,有人相依,有去可去,與友清雅而自為“柯山”的心境,這都是讀詩的“安魂”之境!
當他能“一揮百盞不言休”何等的暢快淋漓。詩對于詩人是一種治愈與拯救。如果張扣扣也能獲得拯救那應該多好,無論世事多么無常與不公,仍然可以活著是多么好的事情,生而可白頭,嘗盡人間百味,自持開悟,放下一切,可從心里走出一條路來,從南到北,至西而東……好,讀詩!讀詩!
圖片:?網絡
大暑 · 古詩詞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 · 司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驚秋。
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
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
《夏天的落葉紛飛》
賞析:梅青
司馬光“務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載道”,認為華而不實的詩無用,他所稱賞的不是辭藻堆砌的詩,而是平淡閑遠,抒發真性情、真自我的詩歌。從這首詩里,可見一斑。雖然里面也有一些生僻的詞,先逐一解釋下。蜩螗[tiáo táng] 亦作“蜩螳”,為蟬的別名。晉陸云的《寒蟬賦》有:“容麗蜩螗,聲美宮商。”這樣的小昆蟲也可以入詩歌,也是很接地氣的。熠燿 [yì yào]光彩、鮮明之意。不禁想起司馬光的政見不一者(也是互為認可的友人)蘇軾的詩《捕蝗至浮云嶺山行疲苦有懷子由弟二首其一》“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黃”,所以在讀到這樣一對在歷史上曾有過招的文壇高手相似的詩句,而如今古人遠去,不禁也是唏噓不已。
除去這些生字,場景是這樣的,感受這首詩經歷了“畫面--心情感悟”的兩次反復。第一次畫面,出現了老柳和荒庭,蕭索之意頓出。蟬噪和大概應該是建筑上的琉璃瓦這些高光部分,雖然應該高亢,但是難免時過境遷而黯淡低沉。第二句心情呢,就是心理活動了,純粹是主觀,暑并非苦,而秋并非值得畏懼,只是詩人的心情是低落的。第三句又回到現實,詩人看自己,月光下,寒水旁,風迎面,白發起,這些是遞進,也是詩人自己的暗示,消極心態的作用。第四句自問自己,心已灰人又孤單(只是自我感覺),如何再和高大廳堂廟宇的貴人和智者談論呢?自己自慚形穢,其實詩人是自謙罷了。
看古往今來,文壇霸主和才華橫溢的人,在情緒的帶動下,加之世事坎坷,都寫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句子,但是有志向者最終都會走出陰影,吐露出才華的芳香而人生繼續曠達瀟灑。想起馮至譯的里爾克《秋日》的句子: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
?圖片:網絡
題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