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 | 李朝輝
目的:本研究通過對近些年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劑進行梳理、歸納、總結,探討其用藥規律,得出藥物的用藥頻次及所用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核心藥對組合,潛在的新方等,然后進行統計學分析,為臨床辨證用藥及基礎醫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數據依據。方法:從中國知網(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三個數據庫檢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6月1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劑,篩選出納入研究的方劑158首。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輸入研究的方劑,基于關聯規則、聚類分析,對所納入的158首方劑進行數據挖掘。結果:通過對158首方劑的分析,藥物的種類有174味,中藥的使用頻次中,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
當歸(101)、牛膝(86)、甘草(65)、杜仲(58)、熟地黃(53)、白芍(50)、獨活(49)、川芎(46)、桑寄生(44)、威靈仙(39)、續斷(39)。
藥物的四氣排名前三的是溫、平、寒,分別占53%、26%、18%,而涼、熱藥頻次最少。五味中甘、苦、辛頻次排名前三,酸、咸、澀味則用藥較少。從歸經分布上看,藥物歸肝、腎、脾、心經較多,歸肝經藥物1309次,腎經729次,排前2位。對常用藥對進行分析,頻次排名
前9位的分別是牛膝-當歸、甘草-當歸、牛膝-甘草、川芎-當歸、杜仲-牛膝、杜仲-當歸、當歸-白芍、當歸-獨活、當歸-桑寄生。
得到3~4味藥物的核心組合52個,新方聚類核心組合22個,進一步聚類得出新方11個,對所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結論:通過對158首方劑進行數據挖掘,研究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用藥規律,所得出的數據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肝腎不足為本,瘀血、濕熱、寒濕等病理因素為標,與其基本病機相呼應。所得出的潛在新方臨床可根據疾病的辨證分型,進行化裁,從而為臨床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機 構:
山東中醫藥大學
領 域:
中醫學
;
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