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肝丸”治療早期肝硬化的臨床體會
南通市中醫院 ,南通市中醫院 ; | 朱良春 陳繼明
<正> 肝硬化是一種由各種慢性肝病延續發展而來的,具有廣泛肝細胞損害及結締組織增生的慢性進行性疾病.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早期肝硬化屬"癥積、痞塊"范疇,晚期肝硬化,則在"臌脹"門中辨證施治.如喻嘉言《醫門法律》說:"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甕,是名單腹脹".肝硬化的病理改變,是肝實質的損傷,以氣血郁滯、瘀凝脈絡為主要矛盾.由于瘀結日久,肝脾損傷,其臨床表現多呈本虛標實,治療較為棘手.我們曾于1958~1962年,擬訂"復肝散",治療早期肝硬化肝功損害的病人60余例,對于改善癥狀和體征,促使肝功能好轉,取得一定的療效(處方發表于《中醫雜志》1963年第8期).以后更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制成丸劑,定名為"
復肝丸",結合辨證用藥,療效有所提高.處方:
紫河車、紅參須、炙地鱉蟲、炮甲片、參三七、片姜黃、廣郁金、生雞內金各60克.
共研為極細粉末,水泛為丸.每服3克,1日3次,食后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