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伍炳彩治療心力衰竭經驗

江西中醫藥2014年10月第10期總45卷第382

★蔣承利指導:曾建試萬嬋俊’(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南昌330006)

關鍵詞:伍炳彩;生脈散;慢性心力衰場;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6.29文獻標識碼: B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是一組復雜的臨床癥狀群,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嚴重階段,多數表現為心肌收縮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器官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并同時出現肺循環和(或)體循環淤血等癥狀。心衰一詞最早出現于宋代,《圣濟總錄·心臟門》中有“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之說”。與心衰相關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上氣而喘”描述的癥狀類似心衰的表現。根據其臨床癥候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的“心悸”、“心痹”、“怔忡”等范疇。

伍炳彩教授系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土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中醫。現任江西省保健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江西省新藥評審委員、南昌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組成員、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學術帶頭人、南昌市中醫學會副秘書長等。臨床力倡辨證論治,擅治中醫內科雜病,對氣管炎哮嚼、心率失常、心痹、肝炎、膽囊炎、胃病、腎炎及疑難發熱等有較好療效,尤對心衰治療有獨特見解。筆者有幸師從并隨診左右,受益匪淺,茲將伍教授治療心衰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病因病機

心主血脈,心氣有推動血脈運行作用,氣虛不能生化血液,日久氣陰俱虛。心氣虛進一步發展為心陽虛。而心衰病人表現為血脈運行障礙,共同癥狀為心悸,氣促,乏力,多屬心氣虛到氣陰兩虛,而心陽虛是心衰之內因,為心衰發病及轉歸預后的決定因素,若病情遷延或加重,到后期最終發展為氣陰陽兩虛。所以臨證需認真辨證分階段分型,方能用藥準確,療效顯著。

2治法治則

關于心衰,在治療上《內經》提出治水三法“開

鬼門,潔凈腑,去菀陳壟。”《金匱要略》:“腰以下腫,當利小便”,為中醫治療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然而治本之法,無直接的論述,但從心衰相關病機的論述和臨床經驗可以認為益氣、溫陽為治本之法,陽氣充盛才能化氣行水,血脈通暢”。



伍教授結合臨床數十年的實踐經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治療心衰不外乎“補”與“消”,具體治法以益氣養陰、溫陽兼化瘀,但應以“補”貫穿始終。在臨證具體應用時,須辨清虛實偏重或虛實并重,故治療本病應以扶正為主,在扶正的基礎上佐以祛邪之品,否則必導致正愈虛而邪愈實。而應達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之效。


用藥是以經方生脈散為基礎方,偏于氣虛者,加用白術、茯苓、黃芪、紅景天,補養心氣,鼓動心脈;偏于陰虛者,加用黑芝麻、百合、天冬、石斛、天花粉、枸杞子,以滋陰養血,清潤肺腸;偏于陽虛者加用桂枝、制附子、防己溫經通陽,祛寒止痛。若血瘀明顯者,可加丹參、檀香、砂仁、川芎、三七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伴夜寐欠安者,予以養心、寧心安神之酸棗仁、夜交藤、茯神、合歡皮及補虛安神之靈芝、重鎮安神之琥珀等;琰熱互結者,合用溫膽湯,以益氣養陰,清化熱。

3病案舉例

心衰的病因較為復雜,多為心病久延、氣血陰陽受損、血脈通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水濕瘀血內停所致。或又復感外邪、勞累過度、情志內傷、妊娠分娩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本病。心衰病因的論述最早見于《內經》“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味過于威,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味”、“過于甘,心氣喘滿"。《圣濟總錄》日:“虛勞驚悸者,心氣不足心下有停水

也” o 

黎某,女,80歲,主因“反復胸悶、胸痛5年,加重伴雙下肢水腫4天”由門診擬“心衰病”于2014

伍教授則認為本病之病因病機關鍵為心氣虛,心主血脈,心氣有推動血脈運行作用,氣虛不能生化血液,日久氣陰俱虛。心氣虛進一步發展為心陽虛。而心衰病人表現為血脈運行障礙,共同癥狀為心悸,氣促,乏力,多屬心氣虛到氣陰兩虛,而心陽虛是心衰之內因,為心衰發病及轉歸預后的決定因素,若病情遷延或加重,到后期最終發展為氣陰陽兩虛。所以臨證需認真辨證分階段分型,方能用藥準確,療效顯著。

2治法治則

關于心衰,在治療上《內經》提出治水三法“開

鬼門,潔凈腑,去菀陳壟。”《金匱要略》:“腰以下腫,當利小便”,為中醫治療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然而治本之法,無直接的論述,但從心衰相關病機的論述和臨床經驗可以認為益氣、溫陽為治本之法,陽氣充盛才能化氣行水,血脈通暢”。

伍教授結合臨床數十年的實踐經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治療心衰不外乎“補”與“消”,具體治法以益氣養陰、溫陽兼化瘀,但應以“補”貫穿始終。在臨證具體應用時,須辨清虛實偏重或虛實并重,故治療本病應以扶正為主,在扶正的基礎上佐以祛邪之品,否則必導致正愈虛而邪愈實。而應達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之效。用藥是以經方生脈散為基礎方,偏于氣虛者,加用白術、茯苓、黃芪、紅景天,補養心氣,鼓動心脈;偏于陰虛者,加用黑芝麻、百合、天冬、石斛、天花粉、栒杞子,以滋陰養血,清潤肺;偏于陽虛者加用桂枝、制附子、防己溫經通陽,祛寒止痛。若血瘀明顯者,可加丹參、檀香、砂仁、川芎、三七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伴夜寐欠安者,予以養心、寧心安神之酸棗仁、夜交藤、茯神、合歡皮及補虛安神之靈芝、重鎮安神之琥珀等;痰熱互結者,合用溫膽湯,以益氣養陰,清化痰熱。

3病案舉例 S 


黎某,女,80歲,主因“反復胸悶、胸痛5年,加重伴雙下肢水腫4天”由門診擬“心衰病”于2014年5月22日收人住院。患者于5年前勞累后出現胸悶痛不適,經休息

可緩解,未予系統治療。2年前由于突發胸悶氣短,并暈厥1次,曾就診于某醫院,診斷為“左脛骨骨折,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經治療后好轉出院。此次緣于4天前胸悶加重,雙下肢水腫明顯,呈嗜睡狀態,為進一步系統治療,遂至我院,癥見:神清,精神軟,胸悶,氣短,端坐呼吸,不能平臥,嗜睡,呼之能應,口干欲飲,惡寒無汗、咳嗽,咳痰,痰白清稀,納差,夜寐欠安,小便量少,大便2日未解,舌質暗紅,舌尖有瘀斑,苔白干,右脈寸浮促,尺脈沉,左脈寸浮,尺脈沉細促。

查體:雙肺呼吸音清,雙下肺可聞及少許濕音,心界向左下擴大,心音低頓,心率135次/分,律齊,二尖瓣、三尖瓣聽診區可聞及3/6級吹風樣雜音,雙下肢重度浮腫。人院后急查,血常規示:白細胞4.52x10/L,血紅蛋白86g/ L ,血小板217x10/ L ,中性粒細胞比率88.54%。血氣分析:酸堿度:

7.51,二氧化碳分壓:62mmHg,氧分壓:45mmHg,碳酸根:36.7mmol/ L ,標準碳酸根34.4mmol/ L ,全血剩余堿:12. Immol / L 。 pro - BNP 12596pg/ mL 。胸片:雙側胸腔積液。心臟彩超:1、 LVEF 43%,2、雙房增大,前二、三尖瓣少量反流。3、左室肥厚,左室彌漫性運動減低,左心功能不全。4、主動脈彈性降低并主動脈瓣輕度鈣化少量反流。5、少中量心包積液。人院診斷:中醫:(1)心衰病氣陰陽兩虛證;

(2)胸痹;(3)肺萎。西醫:(1)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IV 級;(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心功能 IV 級;(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二型呼吸衰竭;(4)肺部感染。

人院后予以抗感染,利尿,擴張支氣管,改善心腦供血等常規西醫治療,同時輔以中藥辨證分型治

療,具體如下:

首診:惡寒無汗、咳嗽,咳痰,痰白清稀,舌質暗紅,舌尖有瘀斑,苔白干,右脈寸浮促,尺脈沉,左脈寸浮,尺脈沉細促。伍教授認為此患者緣于外感寒邪出現外寒束表之證,遵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和傷寒論有表證者當先治表后治其里,故先祛風散寒發汗解表。處方:麻黃20g,桂枝15g,苦杏仁 Sg ,炙甘草20g,紫菀10g,款冬花10g。水煎取汁300mL

分2次溫服,共服藥2天。

二診:神志尚清,精神差、胸悶胸痛間作,端坐呼

吸,不能平臥,口干欲飲,無惡寒,無汗,偶有咳嗽,痰少,雙下肢重度浮腫,納差,夜寐欠安,小便量少,大便干,舌質暗紅,舌尖有瘀斑,苔白干,右脈促,尺脈

沉,左脈沉細促,寸脈不浮。脈象不浮,則外感已除,治以標本兼治,辨證為氣陰陽兩虛兼淤,治以益氣養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為法。處方:太子參30g,麥冬20g,五味子20g,桂枝15g,制附子10g,紅景天

6g,川芎15g,桃仁10g,三七6g,茯苓10g,澤瀉10g。

7劑,每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三診:患者訴胸悶、氣短較前有所改善,水腫明

顯消退,夜寐仍欠佳,舌質偏暗,苔薄白,脈弦細,遂在上方基礎上去茯苓、澤瀉,加酸棗仁30g、琥珀

2g。服7劑。

出院當日診察時,患者訴癥狀減輕,睡眠改善,

舌質稍暗,苔薄,脈弦細,在上次方基礎上去桃仁、紅花,加用丹參20g,益母草15g,再服14劑。出院連續服中藥28天后,患者自訴病情尚平穩,胸悶氣短發作明顯減少,食納可,二便調。囑期繼續定期門診

隨診。

4體會

伍老認為,中醫藥治療心衰應在臨證中根據心

衰病人的癥狀、體征、舌脈、病因等進行綜合分析,將心衰進行分階段、分期辨證,再用最精當之藥施治。伍教授臨證處方時,注重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善用藥對,藥對運用可達到增加療效,減輕藥物毒性,制約抵消其副作用等功效。本案例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滋補強壯,是為君藥;麥冬甘寒,潤肺,清心養胃生津,鎮咳祛痰,用以為臣;五味子酸溫,具有收斂固澀,止汗、益氣生津、澀精止瀉作用,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古人語:人參乃補氣之圣藥,而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五味子則斂氣。在此基礎上加桂枝、附子,二藥均善溫陽散寒,通經止痛,溫化水濕。桂枝溫經通脈,溫化水飲,有橫通肢節的特點,附子則長于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力強,二者合用能溫經通陽,祛寒止痛。并且附子人參配伍,能夠通過改善相關血流動力學指標而增強心肌的舒縮功能,進而控制或緩解心衰。方中三七味甘微苦,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琥珀味甘性平,鎮驚安神,散瘀止血。二藥配伍一方面取其專人血分,活血祛瘀之共性,以及活血不傷正的特點。另

一面取其活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

參考文獻

[1]張以昆,韓景波、方顯明教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經驗總結[]廣西中醫藥,2011,34(3):37-38.

[2]劉宏飛,陳啟蘭,祝光禮教授治療慢性心力衰蝎臨床經驗擷萃

【 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10):2155-2157.

(收稿日期;2014-08-22)編輯:薛鐵瑛

18


明醫


 o 明醫心鑒 C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各家心力衰竭之病因病機粗探的論文---中醫學論文
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進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研究進展
鄧鐵濤教授調脾護心法治療心力衰竭經驗
脈法
心功能不全中醫療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拉萨市| 鹤壁市| 尚义县| 南昌市| 曲松县| 香河县| 高邮市| 娄底市| 台江县| 交口县| 锦州市| 长海县| 通河县| 吉林省| 诸城市| 钟山县| 南和县| 木里| 临沭县| 华阴市| 永新县| 金阳县| 湟中县| 隆子县| 新田县| 钟祥市| 南陵县| 九台市| 尼木县| 安丘市| 游戏| 正宁县| 梁平县| 海阳市| 南通市| 二手房| 嵩明县| 五莲县| 菏泽市|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