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后,胞宮內遺留的余血濁液經陰道排出,稱為“惡露”,一般在2~3周完全排盡,過期仍淋漓不斷者,稱“產后惡露不盡”。其中也包括了剖宮、引產、人工流產及藥物流產后惡露不盡。
產后以小腹疼痛為主癥者稱“產后腹痛”。
以上二者發病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治療也多相同,故在一起論述。
氣血運行失常,胞宮、沖任受損,功能失調,為其發病機理。臨床以瘀血、氣血虧虛、瘀熱為常見。
一、活血化瘀 兼證兼治
產后血室正開,寒邪乘虛入胞,與血相搏;或七情所傷,氣郁血滯;或產后元氣虧虛,或勞倦傷氣,氣虛運血無力;或金刃產傷,或胞衣殘存等,以致瘀血內留,阻滯沖任。
臨床以惡露色黯有塊,時多時少,同時有腹痛拒按,血塊下痛減。舌黯,脈沉弦。治宜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方用益母生化湯加減。
方藥組成:見崩漏。
惡露量多加益母草30g,蒲黃炭9g,或田三七粉6g(吞服),以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惡露量少可選加紅花9g,赤芍9g,以增加活血化瘀之功;
腹痛甚加五靈脂15g以化瘀止痛;
小腹脹痛酌加香附12g,枳實9g,廣木香9g,檳榔12g以行氣消脹止痛;
腰痛血少加牛膝9g,量多加續斷9g,脹痛加烏藥9g,以活血、補腎、理氣止痛;
有熱者,去姜炭,加丹皮9g,熱甚可選加黃芩9g,炒梔子9g以清熱止血,蒲公英、敗醬草、紅藤、金銀花、連翹也可隨證斟酌加入;
寒痛者,可選加桂枝9g,艾葉9g,以散寒止痛;
兼氣虛酌加黃芪30g,黨參15g,白術9g以益氣攝血固脫;
兼血虛酌加熟地12g,白芍9g(腹痛甚可用至30g)以養血止血止痛。
二、益氣養血 不忘化瘀
平素飲食不節或節食瘦身,脾胃有傷,氣血不足;或產時失血耗氣;或產后勞倦,傷及中氣,以致氣虛失統,沖任不固而惡露不盡。出血量多,或日久氣血愈虛。氣虛運血無力,胞中余血濁液排除不暢;或出血日久,離經之血去而不盡等等,又可致瘀血阻滯胞宮、胞脈,形成虛瘀相兼之惡露不盡。
臨床以惡露量多,或時多時少,色淡質稀,淋漓不止,有小血塊為主?;蛴行「闺[痛,面色[插圖]白或萎黃,頭昏神倦,心慌氣短。舌淡或淡暗,脈虛。治宜益氣養血,固沖止血。夾瘀者兼以活血化瘀。
1.八珍湯加減
方藥組成:
黨參15g 白術12g 茯苓9g 炙甘草6g
熟地12g 當歸12g 川芎9g 白芍12g
氣虛甚,出血多者加黃芪30g,紅參30g以益氣攝血;
血虛甚者,加阿膠12g(烊化),以固沖止血;
夾瘀腹痛者,酌加益母草30g,三七粉6g(沖服),蒲黃炭9g或合生化湯以化瘀止血止痛;
出血量多不止,無腹痛者,加龍骨、牡蠣各30g,仙鶴草15g,以固澀止血。
2.當歸芍藥散加減
方藥組成:
當歸12g 白芍15g 川芎9g 白術9g
茯苓9g 澤瀉9g
腹痛較甚加炙甘草9g,白芍30g以緩急止痛;
出血多加阿膠12g(烊化),炒貫眾15g以養血固沖止痛;
脅痛加柴胡9g,香附12g以疏肝解郁;
倦怠納差加黨參15g;
有熱者酌加黃芩9g,梔子9g,敗醬草30g,紅藤30g,以清熱活血;
有寒者加艾葉9g,姜炭6g以溫經止血止痛;
夾瘀者加益母草30g,蒲黃9g,五靈脂12g以化瘀止血止痛。
三、化瘀清熱 分清主次
產后瘀血濁液未盡,或因過食辣厚味,邪熱內生;或產后感受外邪以致化熱;或情志所傷,肝郁化火等,以致熱伏血海,瘀熱蘊結,沖任不固而致惡露不盡。
臨床以惡露色深紅,質稠,氣臭,量多為主。同時伴腹痛拒按,口渴便結,或有發熱。舌暗紅,苔黃,脈弦數。
治宜活血化瘀,清熱固沖。其中瘀血重者,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清熱;熱偏盛者,以清熱固沖為主,兼以化瘀。前者仍以生化湯加減;后者則以芩連四物湯主之。
方藥組成:見崩漏。
惡露量多加大黃炭9g,貫眾炭30g,益母草30g以活血止血;
腹痛甚加蒲黃炭9g,五靈脂15g以化瘀止痛止血;
若兼濕熱而胸悶嘔惡、舌苔黃膩者選加半夏9g,郁金9g,滑石30g,厚樸9g等以清熱利濕、降逆止嘔。
以上二者血止后,若腹痛未減,均可用劉老經驗方柴枳敗醬湯加減,以固本善后。
方藥組成:柴胡9g 枳實9g 赤白芍各15g 甘草6g
敗醬草30g 紅藤30g 丹參20g 莪術9g
酒大黃9g 牛膝9g 三棱9g 香附12g
血外,未見有胎物殘留,且服生化湯、四逆湯等養血活血、疏肝清熱之劑未效。劉老認為,患者舌紅,苔黃膩,脈軟滑,屬濕熱之象。因人工流產后,胞絡受損,復感夏季時令邪氣,濕熱內蘊,下擾血室,致出血不止。宗葉天士“滲濕于下,不與熱相搏”的理論,使濕去熱孤,則病易解。用黃芩滑石湯和三妙丸加減,取其苦辛化氣,苦寒清熱,淡滲利濕。方中牛膝一味,可治產后瘀積腹痛,且引諸藥下行,清利血中濕熱。加貫眾炭以涼血止血。藥后氣機宣暢,濕除熱清,血室得寧,惡露自止。
歷代有“產后多虛多瘀”之說,多系指分娩之后,氣血暴虛,故而“多虛”。產后正氣虧虛,寒邪乘虛入胞,血為寒凝;或氣虛運血無力,瘀血敗物留滯宮內而成瘀。因此“多瘀”。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醫學科學不斷地發展和創新,近代的婦科各種診查技術、剖宮產、引產、人工流產以及藥物流產等相繼被廣泛采用,創傷、感染也隨之增多,膏粱厚味、積熱之體亦眾,因而又有“多熱”一端。
氣虛不能攝血,瘀血停留胞中,熱邪迫血妄行,均可導致沖任不固,血不循經而發產后惡露不盡。一般而言,足月分娩為“瓜熟蒂落”,損傷較輕,瘀不甚重,以虛為多,其惡露不盡,為縮宮乏力,致敗血濁液排下不盡,留而為瘀。多見于單純子宮復舊不良。引產、人工流產、藥物流產如生瓜硬摘,機體損傷較重,其瘀亦甚,易于出血耗氣,易于感邪化熱,屬實或虛實相兼,其惡露不盡,多為胎物殘留及盆腔感染。
本病虛、瘀、熱臨床可單獨出現,更多是相兼為病,如虛瘀、虛瘀熱、瘀熱等。然以瘀血為多見,只是程度輕重和兼夾比例多少不同。正如劉師所論“十有九瘀”。因此臨床以生化湯為主,或加強化瘀之藥,如案1;或益以補腎之味,如案2;或增入益氣養血之品,如案3、案7、案8;或加清熱解毒藥于內,如案10、案11;或合桂枝湯于里,如案4;或并五皮飲于其中,如案5。
近代對生化湯有許多研究,謂有收縮子宮、消炎抗感染等作用。益母草為婦科要藥,藥理研究證實,其不但對離體子宮,而且對在體子宮也有興奮作用,且持續時間頗久(《中藥大辭典》)。因此,生化湯常規加入益母草15~30g。即使是氣虛熱郁證型,亦可用之。
虛瘀相兼、虛瘀熱互見者臨床頗多,尤其是藥物流產之后,患者體虛,胎物殘留,均可導致子宮收縮不良,而引起出血日久不止,甚至大出血,以致氣隨血耗,瘀血內留?;蛲庑俺颂摱牖療?,形成本虛標實之證。其治應權衡虛實之偏頗,或益氣養血、活血化瘀并重,或補虛為主,兼以祛邪,務在盡快止血,如案7、案8。即使辨為純虛者,亦應于補虛之中少佐化瘀止血之品,如三七粉、蒲黃炭、益母草等以防余瘀。
瘀熱相兼者,多見于引產、人工流產者,宜隨瘀、熱之偏重而治。若血瘀兼熱,仍以生化湯為主,隨證加入清熱解毒之品,尤以兼能活血化瘀者為佳,如敗醬草、紅藤、大黃炭等,如案11。若熱重兼瘀者,則芩連四物湯、黃芩滑石湯放膽用之,不必拘于“產后宜溫”之說。當然應斟酌配合化瘀之味,如益母草、失笑散等,如案12、案13。
瘀者、熱者,惡露盡后,均應做婦科雙合診或B超檢查,以免遺患,不能僅以血止為愈。若宮內殘物未盡,雖然惡露停止,仍須繼續治療。若有炎癥,癥瘕未消,血止后宜用劉老經驗方柴枳敗醬湯增損,繼續活血化瘀、疏肝清熱,直至痊愈。
若胎物殘留較多,出血日久,經治不效或突然大出血,應及時清宮,或配合輸血等,以防休克。
至于產后腹痛,分虛實兩類。虛者多系血虛,胞脈失養,不榮而痛;實者多為血瘀、瘀熱,沖任、胞脈阻滯,不通則痛。虛腹痛,劉師常主以《金匱》當歸芍藥散隨有無惡露加減用之,本方雖為治妊娠及婦女雜病腹痛之方,其用之于產后腹痛,病雖不同,機理則一。血瘀腹痛,則加生化湯。瘀熱腹痛,則以柴枳敗醬湯為治。產后腹痛之治,已盡在惡露不盡之中,故歸同一篇論之,亦“異病同治”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