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簽收藏評論目錄封面
認識疾病的過程,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循環反復過程。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醫生都自覺不自覺地采用不同的思維方法。臨床思維過程中的診斷過程,稱為診斷思維,而治療方案的選擇和決策,稱為治療思維。正確地進行臨證思維是醫生提高診療效果的重要保證。
辨證,其實質就是診斷。中醫辨證過程或稱診斷過程其實就是中醫師臨證時的基本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既要保持中醫特色的“遺傳基因”,又要體現中醫理論體系的思想內核和深層本質,還要吸取現代醫學的診斷優點。因此,它是中醫師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功。
集中醫的辨證思維、西醫的診斷思維于一體,所形成的系統思維是我臨證思維的一大特點。
第一節首選辨證思維
中醫的思維方式包括整體思維、辨證思維、唯象思維、直覺思維、唯圣思維多種。但只有整體思維和辨證思維才是中醫思維的主要方式。
一、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就是全面分析病情,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包括全面分析“四診”材料,考慮人的性別、職業、年齡、體質,考慮四時氣候與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等因素。其特點是在辨證時不孤立地看待病癥,從整體觀念出發,全面考慮問題,全面分析問題。
二、辨證思維
中醫辨證思維,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精氣神學說中的辨證思維,并把這些學說中的辨證思維規律作為認識人體生命運動及疾病過程的一種思維方法。它揭示了許多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療等不同方面、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對立統一關系。概括起來,總結辨證思維的過程是:運用四診方法收集或獲取病象信息,對其數據進行辨同別異的分析鑒別、思索推理和綜合判斷。所謂辨同別異的分析與鑒別,包括鑒別癥候的真偽主次,參驗疑似,以定取舍;所謂思索推理,即審癥候以求病因,析形證以知病機、病位與病性。所謂綜合判斷,就是通過四診及證候分析,在審查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的基礎上,對病癥做出診斷。這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偽存真的認識過程,由認知、鑒別、分析、歸納、推理通向判斷的過程,就是中醫的辨證思維方式。所以辨證思維的原則是分癥之主次、辨寒熱真假、審病癥標本、別邪正虛實。辨證思維的步驟是:診察、議病、辨性、定位、求因、明本。
第二節借鑒診斷思維
西醫診斷思維,是指醫師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或通過學習書本理論知識,在積累了對某一領域或某一類疾病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詳細的采集病史,采用比較、分析、分類、歸納、演繹、綜合等邏輯方法,或動用想象、聯想、靈感等非邏輯方法,或采用逆向思維、收斂式思維、模糊思維的思維方式,由現象到本質的思維。通常采用模擬法、篩選法、排除法等。參考診斷思維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辨證思維,是西為中用的一種思維。臨床上可避免中醫辨證思維的缺陷以及對危重病人的誤診誤治。我在臨證中常尊中參西診斷疾病,臨床較少有漏診、誤診。
第三節融合兩種思維
中醫的整體思維是其優勢,但缺乏分析思維。西醫的分析思維是其優勢,但缺乏整體思維。二者相互借鑒其優勢,彌補自我的不足,可由樸素自發的系統思維方法發展為現代科學系統的思維方法。因此我認為,中西醫結合首先是科學思維方法的結合,確立中西醫結合的科學思維方式,尤其需要確立融合兩種思維的系統思維方式。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中醫發展的要求。
第四節宏觀思維模式
從宏觀診療過程上講,我屬于傳統型中醫;從具體思維方法上看,又屬于現代中醫。在宏觀思維方面,我有以下體會:
一、古人經驗需要繼承,但不能生搬硬套
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中醫臨床經驗底蘊深厚,所以,中醫藥要發展,首先是繼承。我從事中醫工作50年,在學習繼承中醫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更注重古人臨床經驗的繼承。然而,隨著臨床的體驗與感悟,總覺得古人經驗需要繼承,但不能生搬硬套。
1.證型:在西醫出現之前,人類疾病的發展變化基本上是由疾病自身規律所決定的。但隨著西醫藥的介入,尤其是在服用了西藥后再看中醫的病人,其證型和臨床表現,已不再是“原裝”疾病。這種證型的演變,與古人總結的證型有別。因此,一味地按古人的經驗生搬硬套,不是科學的繼承方法。
如糖尿病是一種疑難病證,屬中醫的“消渴”范疇,因其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故古代以至近代一段時期的中醫教科書將其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證型。臨床觀察,許多病人無癥狀,僅血糖升高,或糖耐量異常,或僅表現為疲勞,或皮膚瘙癢,或反復感冒,或泌尿系統反復感染,經久不愈等。即使是“三多一少”癥狀表現典型的病人,經服降糖藥治療后,其證型也成另類。因此,“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內分泌科專病》分冊已將糖尿病的辨證分型歸納為三大類27型。分別是:糖尿病本病辨證1類10型;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辨證1類1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辨證4類16型。這種分型與分類符合疾病的演變過程與變化,所以,中醫臨床醫生應當按照實際病證的證型進行辨證和研究,不應拘泥于古人的“三消”辨證思路之中。
2.藥量:按常規而言,中醫師在選方用藥中,應遵循中醫藥典和大專院校教材所規定的藥量。然而,由于野生藥材、地道藥材的減少及家庭種植的增加,其藥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普遍降低。例如:柴胡,中國藥典規定,家庭種植期為2年。我們觀察種植期3年,才能基本達到野生柴胡的功效。而有的藥農大多只讓藥材生長一年即采挖銷售。其次是中西藥混用或長期服藥的病人,形成了一個自身有抗藥性和耐藥性的龐大群體。故傳統的藥量,在臨床使用中普遍有所加大。普通中醫是這樣,臨床經驗豐富的名老中醫更是這樣。所以個別中藥一劑中的使用劑量,常因經驗不同而懸殊有別。如有毒的川草烏,有用至30~120克 者,制附子有用至30~120克 者,麻黃有用至20克 者,干姜有用至90克 者,細辛有用至30~60克 者,炒棗仁有用至100克 者,生地有用至90克 者,川芎有用至50克 者……如此大的劑量,與藥典所定藥量如此不符,而正是這種“違規”行為,才成就了一部分名老中醫的療效和名氣。如近代名醫戴云波、劉壽山、李繼昌、李可等,正因為如此,《中國中醫藥報》在2006年9月28日第6版以《善用附子的名家》為題予以介紹四川名醫吳佩衡,一劑藥中附子用量達450克 (白附片300克 、生鹽附子150克 ),而僅10天的嬰兒,附子用量達10克 之多。我省名醫李可謂“火神派”,就因善用大劑量的附子、烏頭救治危重病而成名。我也常重用以下藥物,治療某些重癥和頑疾,如土炒白術30至70克 ,治療脾虛腸脹氣和眩暈;重用益母草時每劑藥量多達90至120克 以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用雞血藤治療麻木、淋巴水腫時,每劑藥量多在100至150克 之間。
二、現代醫學,需要借鑒,但不能丟棄辨證論治
就我國現階段的中醫人才現狀,大致可分為傳統型和現代型兩類。由于兩類中醫人才的知識結構、行醫方式和診治手段存在較大差異,且各有優勢,又各有不足。如果各自為陣,則不利于中醫藥的發展。
1.傳統中醫需要借鑒現代醫學:我為中醫學徒出身,可謂傳統型中醫,但從古而不泥古,尊中參西,常借鑒現代醫學為中醫所用。
傳統型中醫,一般具有扎實的傳統文化修養和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臨床診療基本上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中醫中藥方法進行。其特色是辨證論治,其缺陷是較少借鑒現代醫學。這一類型中醫人才,以老一代中醫為主體,其成員正在日趨減少。
我認為,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傳統醫藥,也離不開現代醫藥。現代醫學之所以飛速發展,是因為它吸納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從這一點上講,中醫也不能只靠自身去發展,而必須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自覺地、積極地借鑒現代醫學的一些技術與方法為我所用,以彌補中醫在物理和實驗、檢查方面的不足。
從中醫自身來看,在傳播與應用中暴露的學科缺陷是不容回避的。因為它的理論與實踐,只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和一定文化發展水平上形成的,它的形成和水平都受到歷史的局限。因此,面對中醫,既有需要繼承的一面,也有需要完善的一面,但絕對不能一成不變。中醫也需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從中醫臨床來看,既存在治療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亞健康狀態等的優勢,又存在鑒別診斷、適宜病種、治療危急重癥的局限。這種局限促使中醫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借助現代化診療技術和手段,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這種借助,就是對現代科技先進性的接納,也是對中醫在診斷與鑒別診斷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缺陷的認可。我認為,進入現代社會,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已成為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各個學科的研究也都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因此,中醫的發展,不僅不能原地兜圈,而且應該與現代科學進行優勢互補。
我退休之后除在單位堅持坐門診外,為滿足病人需求,又在市內開設了杏林中醫門診部,除用中藥、針灸等傳統方法治療外,還配備先進的B超、心電和檢驗等設備。
2.現代中醫不能丟棄辨證論治:現代型中醫,一般具有中西醫兩套知識與技能,既懂中醫,又能較好地應用西醫知識;既能勝任門診工作,又能勝任病房工作。但他們的中西醫知識及技能比例倒置。其優勢是借鑒現代醫學有余,缺陷是辨證論治的理論知識與臨床能力薄弱。這一類型中醫以青年中醫為主體,他們更應該強化辨證論治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辨證論治,是應用中醫的理論和診療方法來檢查診斷疾病、觀察分析疾病、治療處理疾病的原則和方法。這種原則和方法,經歷了長期反復的驗證和不斷地充實完善,已發展成具有獨特的理論、行之有效的臨床診療方法。然而,一部分院校畢業的青年中醫,不善于收集“四診”資料,不善于全面分析病情,臨床上難分癥之主次,難辨寒熱真假,難審病之標本,難識邪正虛實,難循辨證論治中的診查、辨性、定性、求因、明本、立法、選方、遣藥、醫囑十個步驟,而較多借鑒的是現代醫學檢查手段和診療思路辨病治療,丟棄了中醫特色和優勢。難怪很多人在感嘆,現在的年輕中醫,再也出不了張仲景、李時珍、孫思邈類的中醫大師了。現實確實令人擔憂。從繼承和發展中醫的角度看,現代中醫決不能丟棄辨證論治,因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根”與“本”。我所帶的學生有跟我學徒的純中醫,也有中醫院校畢業的實習生。對于純中醫我強調他們學習現代醫學,對于中醫院校畢業的實習生,我強調他們在辨證論治上下功法。
三、中西醫學,需要結合,但必須優勢整合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是我國醫學科學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我國醫藥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
醫學是一個應用學科,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其研究對象都是人,都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方法。在人的生理病理過程中,依然有許多未知數,還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因此,我們不能只靠中醫自身的發展與研究,必須從中醫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自覺地、積極地與現代醫學進行優勢整合,使中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同步發展。
中西醫學各有優勢與缺陷,他們在理論上所具有的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廣度與深度、功能與結構、自然與人工等特征與方法,在臨床上所具有的治標與治本、天然藥物與合成藥物、綜合治療與單一治療、綜合思維與線性思維、療效持久與療效短暫、副作用小與副作用大等優勢與弊端上。這些優勢與缺陷是中西醫結合的契機。事實上,在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中,已經是中中有西,西中有中。已經在理論上、實踐中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已經是相互交叉、滲透、綜合。這是中西醫學在發展中,接納和認可自身的缺陷和對方的優勢所然。
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滲透與綜合,隨著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和中西文化的進一步交流,隨著世界醫學模式正處于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與西醫的結合已成必然。這種必然,體現在中醫與西醫在各自發展中的互吸所長與互補所短上,體現在未來醫學的特征是整體綜合地認識疾病、診斷疾病、防治疾病上,體現在理論上的互補與整合,臨床上的輔助與匯通上,這也許就是中醫走向現代化,西醫走向整體化,中西結合走向統一化的發展模式。
總之,我是中西醫結合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第五節宏觀辨證思路
吳階平院士說,醫生要把知識變成能力,重要的是要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要學習辯證法。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了中西醫學科的不同優勢與缺陷。方法論上,中醫的整體、宏觀、模糊和動態與西醫的局部、微觀、具體和靜止可互補。中醫的辨證講究相對值,西醫的診斷要求絕對值;中醫長于治療,西醫長于診斷;中醫用主動療法多,西醫偏向于被動療法;中醫講究中庸,西醫追求極限;中醫治療個體化,西醫擅長標準化治療;西醫單兵作戰,中醫多法聯合;西醫只重治療,中醫防、治、養相結合。中西醫各自的優勢與缺陷可以通過對方的優點得到互補。因此,自己總結的中醫臨床的宏觀辨證論治思路應該是取眾家所長為我所用。
一、有證有病——中西結合
臨床上有證有病的病人最多。其特點是既有中醫之證,又有西醫之病,既服西藥治療,又想用中藥提高療效。對于這類病人,我的辨證思路是——中西醫結合治療。
醫學的目的是治愈疾病。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不能包治百病,而且目前有許多疾病確實只能緩解。甚至有些疾病就根本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所以在中西醫都不可能單獨治愈和改善某些疾病癥狀的時候,中西醫工作者必須抱著現實的態度、合作的精神,求同存異,取長補短,靠中西醫結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或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或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或先用中藥,后用西藥;或先用西藥,后用中藥;或中西藥并用;或擇期而用中藥或西藥。這是一種務實而辨證的方法,臨床應用最多也最實用。
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辨證與辨病(西醫之病)相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病相結合的臨床新思維。在臨床上既利用現代醫學的各種先進技術和方法,發揮西醫對疾病定性、定位診斷上的長處,同時又不拘于西醫,嚴格按照中醫的辨證思路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做出相應的辨證診斷。這種新型的中西醫結合方法,其特點是既重視局部的病理變化,又重視在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和動態變化,它不僅克服了中醫對疾病微觀認識的不足和辨證思維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同時也彌補了西醫對疾病過程中機體整體反應和動態變化等重視不夠的弊端,是臨床醫生可以綜合利用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的知識治療疾病的較好方法,并可借助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新經驗,在臨床實踐中更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拓寬了臨床醫生的思路,這對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避免漏診和誤診無疑是有很大的好處。
二、有證無病——中醫辨證論治
有證無病的病人,其特點是僅有中醫之證,沒有西醫之病。病人有一系列癥候群,甚感難受,可西醫就是診斷為沒病。這類病人,西醫對其沒有很好的對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亞健康狀態的特點就是有證無病,約占我國人群的50%,其臨床表現是多方面、多系統、多臟器的功能紊亂,并無器質性損害,歸屬西醫的臨床早期、疾病早期、高危人群范疇。如神經系統表現為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心悸、氣短、胸悶、心絞痛、心律不齊、血壓不穩定;消化系統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腹瀉、便秘;泌尿系統表現為尿頻、尿急;生殖系統表現為性冷淡、性欲減退、月經紊亂;肌肉關節系統表現為全身肌肉關節痛、四肢無力。這類癥候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強項。通過中醫的辨證論治,可以糾正其各個系統的不適,可使這類人群從“亞健康狀態”恢復到健康狀態。
三、有病無證——中醫整體治療
西醫有診斷,患者無癥狀,這種有病無證的臨床現象,我的辨證思路是:中醫整體治療。
臨床上常見的無證可辨的病很多,如無明顯癥狀體征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隱匿性糖尿病,以及部分肥胖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腦動脈硬化、脂肪肝等,其特征是患者無自覺癥狀。這類病人多為多種疾病并存一身,它可歸屬為中醫的心身疾病范疇。對此類病人采用心身整體綜合治療。心身并重,心身并治,治、防、養結合。或予自然療法,或予體育療法,或予針灸療法,或予推拿療法,或予心理療法,或予飲食療法,或予中藥療法,或予中醫其他傳統療法,或只用單一療法,或多種療法并用,只要能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次要矛盾便迎刃而解。這種整體綜合辨證論治思路亦是我診治疾病的一大優勢。
四、無證無病——調理預防
臨床上常見一部分人群,無病無證亦尋求中醫治療,其目的是未病先調,防患于未然,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對于這類人群,可采用中醫整體調理預防思路,因人、因地、因時地服藥調理。如流感、肝炎、非典流行期間的預防性服藥,如根據個體體質類型的偏寒偏熱及時節運氣進行服藥調理。多年來,我總結了根據季節、運氣、體質、年齡、疾病系統不同的預防調理方藥,未病先防,這也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優勢之一。近幾年,城市興起的中醫調理之潮,正是人們對中醫藥可以促進健康又具有保健作用的認可。
臨床診斷思維是一個復雜過程,因此在中醫臨床工作中有必要克服主客觀原因造成的思維方式的局限或缺陷,體現整體性原則和最優化原則,利于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
第六節病證結合思路
臨床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領域,而病證結合的辨證,既是辨證論治的進一步完善,又能使中西醫兩種思維模式在臨床實踐中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是現代中醫的新的思維模式。我從事中醫工作50年,深感病證結合的適用與必要。故歸納其基本思路與方法供同道參考:
一、診斷結合思路
臨床所見,中醫診斷中的肝氣不舒證型可見于多種疾病之中,如用辨病的方法檢查后,發現其輕重緩急迥然有別,其預后亦有很大差異。這是中醫鑒別診斷方面的不足。
脂肪肝為西醫病名,歸宿中醫“積聚”“脅痛”疾病范疇。輕度脂肪肝一般無特殊臨床表現,甚至有部分脂肪肝患者臨床表現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是在體檢時才被發現的。這個時期如果不借助西醫的檢查方法和指標,而僅僅依靠中醫的望、聞、問、切就很難診斷,易被忽視或延誤。所以臨床上將中醫的四診和西醫的檢查方法結合起來,確可避免發生誤診和漏診。
臨床上將西醫辨病和中醫辨證結合起來,形成“雙辨診斷”“雙重診斷”。這種方法既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住院病案書寫規范“雙重診斷”的要求,同時亦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要求的疾病名稱相吻合。
以消化內科疾病為例,中醫包括嘔吐、反胃、吐酸、痞滿、胃痛、呃逆、噯氣、噎嗝、泄瀉、便秘、腹痛等病癥。西醫包括胃食管返流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腹瀉、慢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膽囊炎、膽石癥、脂肪肝、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胰腺炎等疾病。臨床單純按中醫診斷,確有誤診、漏診之可能,如胃的癌性潰瘍與良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性增生的癌前病變的鑒別,又如胃食管返流病與食管癌、心絞痛的鑒別,消化性潰瘍與食管賁門失弛緩癥的鑒別,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胃癌、膽囊炎、膽石癥的鑒別,腸易激綜合征與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的鑒別等方面,西醫確有其一定的優勢,中醫應當借鑒。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擴大思路,為醫生選擇適宜治療病種(包括病期),為病人選擇最佳治療方案,而且對于把握病情轉歸、判斷疾病預后,都是十分有益的。
具體的診斷結合方法,以腹瀉為例說明:慢性泄瀉既要應用中醫的望、聞、問、切來辨證屬于哪一證型,又要應用西醫的檢查方法來確診。
二、治療結合思路
中醫治病著重于全局,重視內因,強調辨證論治。西醫重視機體的生理病理,主張病因治療。中醫和西醫的許多治法都是可取的。實踐證明,認真吸取兩者的長處,在治療上可相輔相成,療效優于單獨中醫或西醫的方法。
1.治標與治本結合:有些疾病,西醫是治標,中醫是治本。以胃食管反流病為例,是一種病程較長的慢性疾病。單純用抑酸、促動力等西藥治療,雖可快速緩解癥狀,但一停藥又復發。若大劑量地長期使用抗酸藥則副作用太大,病人難以耐受。若單獨使用中藥治療,其抑制胃酸的作用較弱,且起效時間長。對于此病西醫治標,可快速緩解癥狀。中醫治本,在消除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又能調整胃腸功能,增強平滑肌張力及調節免疫功能。這種西醫治標與中醫治本的結合方法,臨床應用較多,每有較好療效。
2.扶正與驅邪結合:有些疾病中醫重在扶正,西醫重在驅邪。以消化性潰瘍為例,其治療目的一是改善癥狀,二是促進潰瘍完全愈合。在控制癥狀方面,西醫使用的質子泵抑酸劑或H 2受體阻滯劑,結合胃腸動力藥和黏膜保護劑,一般一周即可控制癥狀。但因副作用大,而大多數患者難以堅持服藥至規定療程。一旦停藥,癥狀復發,從而使潰瘍難以愈合和愈合質量差。
西醫的治療,重點是削弱胃腸內的攻擊因子,如幽門螺旋桿菌、胃酸、胃蛋白酶、十二指腸反流液等,故謂之驅邪,而對黏膜的修復并無確切的促進作用。中醫的治療,重點是扶正,兼顧驅邪。中醫藥在改善癥狀的同時,可以促進胃腸黏膜的修復,提高潰瘍的愈合質量,能較好地解決潰瘍慢性化和復發問題。因此對于一些身體素質較差,黏膜修復不良的病人來講,選用中西醫結合的扶正祛邪方法,較為合理。
3.急治與緩治結合:疾病有急癥、有緩癥,有急性期、有緩解期。對于急性發作和重癥病例,可以西藥治療為主,中藥治療為輔,多有較好的近期療效。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例,這是一種難治性疾病。西醫是用皮質激素治療急性發作和重癥性病例,可以明顯緩解病情。然而長期或大量使用氨基水楊酸鈉制劑、激素、免疫抑制劑,均可導致多種副作用,且存在停藥易復發的問題。對于此病的治療,活動期以西藥為主,配合中藥治療。不能耐受西藥者可采用中醫藥的綜合療法。緩解期的治療,以中醫藥為主。對于純中藥療效不佳者,可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西藥副作用,又可降低復發率。此乃急則西治,緩則中治。
4.辨證與辨病結合:病毒性肝炎和消化性潰瘍,按中醫辨證分型均有肝氣郁結,均可采用舒肝理氣藥治療。但西醫認為,肝炎為病毒引起,所以中醫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酌選板藍根、虎杖、連翹等解毒藥療效更好。
西醫認為,“無酸不潰瘍”。在中醫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酌選具有中和胃酸作用的藥物(烏賊骨、浙貝母、瓦楞子、珍珠粉等)及具有保護胃黏膜作用的藥物(白及、田七末、云南白藥等),亦能提高臨床療效。
第七節病證舍從思路
臨床上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病與證從表面看來是矛盾的,或者處理病與證的方法看來也是矛盾的,這時需要綜合分析,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處理好病與證的舍從關系。
一、舍病從證
上消化道出血為內科常見急癥。西醫采用止血藥物治療,療效不盡人意,由于陳舊血液停留,大便隱血轉陰時間長,出現吸收熱多,往往還有輕度氮質血癥。西醫在治療時并不愿意采用瀉藥去除陳血,恐再引發出血。中醫認為,嘔血多由胃火熾盛,灼傷血絡,迫血妄行所致,黑便是瘀血內停之征,胃火宜瀉,瘀血應除,臨床用三黃瀉心湯或單味大黃治療,清胃瀉火,祛瘀止血,不僅止血效果好,大便隱血轉陰時間縮短,而且減少或消除了瘀血所致發熱和氮質潴留。
二、舍證從病
如急性尿路感染,出現高熱、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膿細胞,采用清熱利濕通淋之劑治療后病情緩解,癥狀已不明顯,但尿檢仍有膿尿、菌尿,此時辨證陽性證候不多,若放棄治療必然導致復發或轉為慢性,而應從病繼續進行清熱利濕法治療,以除余邪。
第八節系統思維特點
總結自己的系統思維特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兩種思路,兩種方法,綜合分析
兩種思路是中醫的辨證思路和西醫的辨病思路;兩種方法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和西醫的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綜合分析是對兩種思路、兩種方法采集的數據進行整體分析,其特點是中醫辨證為主,西醫辨病為輔。辨病是對中醫的補充與完善,是為避免誤診、漏診而設。
1.有病有證——雙重診斷——系統思維方法。
2.有病無證——西醫診斷——分析思維方法。
3.有證無病——中醫診斷——辨證思維方法。
4.無證無病——意向診斷——模糊思維方法。
二、資料收集全面,檢查病狀細心,綜合分析深刻
資料收集全面,主要體現在問診上。如青年女子必問月經初潮年齡,中年婦女必問經、帶、胎、產,更年期婦女必問經閉與否。臨床每多結合中醫“十問”,了解病情。
檢查病狀細心,主要體現在中醫的望診、聞診、切診和西醫的體格檢查上。如腰腿痛病人,先從中醫思路按痹證思維入手,了解其病狀特征,弄清其以痛為主、以重為主、以困為主,是游走性痛還是固定痛,以及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以利分辨中醫的病名與證型。同時要進行腰功能檢查、直腿抬高試驗等。在描述癥狀時,要具體到第幾腰椎。在明確診斷時,要參考X片或CT片,其目的就是為了弄清中醫的病名與證型和西醫診斷,如屬腰椎間盤膨出,就用中醫內科治療;如屬腰椎間盤突出,就用內服中藥配合中醫外科治療。
綜合分析深刻,表現在由淺入深,從定位到定性上。病史數據包括病因、病證、病程、病情,有外在數據,又有內在數據。醫者接觸病人后,這些數據就輸入大腦形成印象。以腹痛為例,是急癥還是緩癥?首先要定緩急,其次是定范圍,并逐漸縮小范圍,如是外科腹痛、內科腹痛,還是婦科腹痛?并從區域劃分上考慮,是上腹區痛,還是臍區痛,或是下腹區痛。以臟腑區分,病位在胃、膽囊,還是在膀胱、闌尾、胰腺、腸道等。這是由淺入深的定位思維方法。在基本定位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將這些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其病性、病因。如中醫的實痛與虛痛、寒痛或熱痛。在寒痛中是實寒痛還是虛寒痛。西醫的定性,包括炎癥、梗阻、腫瘤、蛔蟲、穿孔等。
這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定位到定性的綜合分析法,是我臨床思維的一大特色。
綜合分析還包括: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臨床診斷過程中,一些典型的證候,較易認識,但不典型的時候是多數,有時一些癥狀還互相矛盾,甚至出現假象,最常見的就是寒熱的真假,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因此,不容易看清病證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從極其復雜的癥候群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反映疾病本質的,哪些是非本質的。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抓住關鍵性的證候,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有時假象很多,而反映本質的癥狀或體征只有一二個,但這卻是主要的依據。我認為,舌象和脈象是辨別寒熱真假有參考價值的指征。虛寒的脈象遲而無力,舌象淡而濕潤;實熱的脈象數而有力,舌質多紅而干。但問診也不可忽視,從四診合參之中,找出哪些是關鍵性指標。例如寒證,口不渴而喜熱飲,畏寒蜷臥,雖身熱不欲去衣,舌淡白濕潤,脈象重按無力,雖有其他假熱的癥狀,只要抓住上述脈癥,就可以判斷“寒”的本質的存在。其次,要全面分析各種因素,包括從體質、年齡、病史、病程、飲食、情志、服藥史等去找線索,進行詳細的比較,才能辨明其寒熱的真假。
在綜合分析過程中,必須強調動態思維。由于病情復雜、變化多端,臨床思維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個反復觀察、反復思考、反復驗證的動態過程。因此在診治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是觀察診斷是否有誤,當出現新的癥狀、體征或經特殊檢查有重要發現,需要修改原來的診斷時,應毫不遲疑地進行修正和補充;二是觀察正在進行的治療是否有效,對于有效的治療不應輕易改動,如確無好轉則應重新審定治療原則及改進治療措施;三是觀察治療過程中癥狀、體征的變化規律,做出詳細記載,為分析療效及進而研究治愈機理提供依據或探討線索。另外,中醫的辨證分型也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病情的發展或好轉,辨證分型也應隨之而變,用藥上也要有所調整。一型到底、一方到底都是不科學的。
第九節幾點啟示
1.鑒于臨床診斷思維在臨床工作中所處的重要位置,有必要克服主客觀原因造成的思維方式的局限和缺陷。提出“系統的臨床診斷思維”這一概念,就是力圖使我們克服傳統的臨床思維的缺陷,提高診療思維水平。系統的臨床診斷思維是系統論在診斷中的應用,是系統論與臨床診斷思維的結合。它包括以下幾個原則:整體性原則;最優化原則。
2.專家與普通醫師診病的區別不僅是知識上的差別,更主要的是思維上的差別。
3.臨床思維方法貫穿診斷的全過程及始終,是影響臨床診斷的重要因素、主導因素。
4.客觀事物是一個復雜的統一體,人們在認識疾病時,就會應用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同中求異思維、演繹推理思維等方式,經過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只有運用好這些方法,才能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知識,深化知識,擴大知識,拓寬臨床診斷思路,提高臨床診斷水平。如果思維方法不同,結果必定有差異,如果思維方法不當,結果定會出現偏差,誤診也就隨之而來。所以說,臨床誤診的根源就是思維方法問題。
5.臨床思維方法問題主要表現為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用運動的觀點去分析疾病的變化,在初步診斷形成后,缺乏否定之否定的科學態度進行驗證診斷,對復雜的臨床表現不能全面、辨證地看問題,往往被經驗、假象捆住思維的翅膀,所以我們減少臨床誤診,必須從臨床醫師思維方法訓練著手。著重在加強認識疾病的角度上、哲學思維方法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