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藥療疾經驗舉隅 易修珍云南。
一、三七
1.子宮內膜異位癥
故在辨證基礎上配三七可加強活血止痛,取活血消癥之功。
2.崩漏
崩漏的形成為諸種因素造成的虛、熱、瘀損傷沖任胞脈,其中瘀血始終存在于崩漏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故在辨證基礎上配三七有活血止血的雙相作用。
3.月經過少、閉經
月經過少、閉經多因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沖任二脈不盈引起。若正氣虛極,必血流艱澀乃至枯涸而生瘀證。臨床上辨證雖有虛實之分,但虛者居多,虛實夾雜者亦多并存,最終均可導致瘀阻胞宮,
故在辨證基礎上配入三七能養血、活血、調經、通經。
4.盆腔炎
盆腔炎由濕熱邪毒侵入后蘊結于下焦,日久與氣血相搏,損傷沖任、帶脈所致。故在辨證基礎上配三七可增強清熱解毒消炎之力。
5.不孕癥
若經期、流產時濕熱之邪內侵,或情志不暢,或經期遇寒,或素體陽虛致寒凝瘀滯,皆可致胞脈瘀阻,兩精不能相搏而不能受孕。古人指出,“土中有石則草不生,渠中有阜則水積阻,婦人立身不產,斷續不孕,皆子臟有瘕之故”。
故在辨證基礎上配三七可使活血、通絡相得益彰。
6.惡露不絕
流產、引產或產后氣血兩虛,胞脈沖任損傷,胞宮復舊不良,從而導致惡露不絕。故在辨證基礎上配三七既能祛瘀復舊,又能養血生新。
7.絕經前后諸證
反過來又加重瘀血形成,從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長期少量服用生三七末,能改善全身微循環,改善血液的濃、黏、聚狀態,增加機體的活力,調整代謝,對延緩衰老、防治腫瘤有益。
綜上所述,女子以血為本,經、孕、產、乳皆以血為用,而氣血互相資生、互相依存,血病可及氣,氣病亦可及血,二者彼此密切相關。七情所傷,肝氣不舒,氣機郁滯則血瘀;
房勞多產、流產、崩漏、手術創傷等耗氣傷血,氣虛血少則血流遲緩可致血瘀;
經期、產后感受邪熱、濕毒內侵,蘊結于下焦,血運被遏,也可致濕熱瘀結,由此證明中醫婦科疾病與“瘀血作祟”關系密切。
此外,易老對瘀紫舌,特別是對舌下脈絡的形態、顏色、充盈程度的觀察,也作為婦科疾病瘀血證診斷及治療用藥的重要參考。因此,易老充分利用三七獨有的祛瘀生新的雙相作用,靈活配伍后廣泛治療經、帶、胎、產、雜病。
二、莪術
莪術,全名蓬莪術,又名蒁藥,苦、辛,溫,入肝、脾經。《藥性論》曰:“治女子血氣心痛,破痃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日華子本草》曰:“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等。”代表方有《婦人大全良方》的溫經湯、蓬莪術丸等。近代醫家張錫純在眾多的活血藥中尤喜用三棱、莪術,他的“理沖湯”治一切臟腑癥瘕、積聚、室女月閉血枯等疾,至今仍被后人繼承運用。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創立的由三棱、莪術等組成的宮外孕II號方,主治宮外孕未破損期。概而言之,莪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的功效。據資料表明,莪術及莪術提取液被廣泛用于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卵巢囊腫、宮外孕、宮頸癌、盆腔炎性包塊、閉經等婦科疾病,而對于瘀血、癥瘕引起的如崩漏、月經過多等出血性疾病方面的應用未見報道。易老經過近40年臨床實踐探索,提出莪術只要配伍得當,不僅有破血消癥之力,相反還有祛瘀止血的作用。易老對莪術的運用較好地體現了其獨創的“排瘀”治病的學術思想,下面分而論之。
1.月經過多、崩中
臨床上常見一些月經過多或崩中的患者,病勢兇猛,多年來雖經多次清宮止血、西藥對癥及激素治療仍未治愈,并由于長期出血繼發引起中、重度貧血。臨床可見經行量多如注,夾血塊,或非經期陰道流血如崩,若長期反復不止,可伴隨有精神倦怠,頭昏乏力,少腹脹痛或隱痛,肛門墜脹痛,腰骶酸痛等癥。
易老認為“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盡管血失正虛,氣隨血脫,虛證明顯,但經血夾塊,少腹脹痛,肛門墜脹,舌質雖淡或紅,但有瘀斑或瘀點,舌下靜脈亦增粗延長。追問患者病史多有癥瘕瘀血痼疾可查,或合并子宮肌瘤,或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子宮內膜增厚,或子宮偏大。辨證多為虛實夾雜,瘀滯胞宮血不歸經,
故易老主張在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熟地、山茱萸等補氣養血、益腎固沖任的基礎之上,酌加莪術、牡蠣、三七粉、茜草等化瘀藥物,提倡乘陰道流血之勢排出體內滯留的瘀血,而莪術經配伍之后破血之性受到牽制,祛瘀排瘀之力增強。
事實證明有不少患者用藥之后,陰道會流出爛肉樣組織,一旦瘀血流盡之后,則立即采取復舊的方法,即調理肝脾腎三臟功能,可使月經過多的患者月經量減少至正常,崩中的患者月經周期逐漸恢復,更年期月經紊亂的患者經行次數逐月減少至絕經。
2.漏下、經期延長
臨床上有些患者,陰道反復少量流血月余,也有的每遇行經初期則量少欠通暢,行經10~15天才凈,雖服過不少止血的中藥,但屢不見效。易老認為久漏多瘀,單純收澀之品容易閉門留寇,后患無窮,故主張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莪術、牡丹皮、益母草、卷柏等藥,達到祛瘀調經通經的目的。患者用藥后,大多陰道流血量增多,并持續2~3天即停止,繼續鞏固治療后可告痊愈。
3.惡露不絕
若產后或流產后陰道流血反復不止,檢查明確有宮腔組織殘留者,多數進行清宮治療。但臨床有些患者進行反復多次清宮加對癥處理后,不僅流血未止,檢查仍提示有宮腔殘留組織,有些甚至還有胎盤組織嵌頓的情況。易老認為產時損傷氣血,產后流血日久,更使氣血受損,無力縮宮排瘀,
故主張在生化湯基礎上,加入大劑量黃芪,并配莪術、紫草、炒卷柏、益母草等藥,使氣血復、瘀血去而血止。
實踐證明莪術經配伍之后,在治療婦科一些癥瘕及出血性疾病方面獨具良能。臨床上易老常用莪術與參芪相配,正如張錫純認為,“三棱、莪術消沖中瘀血,即用參芪諸藥,以保護氣血,則瘀血去而氣血不至傷損,且參芪諸藥得三棱、莪術以流通之,則補而不滯,而元氣愈旺”。易老還常用莪術與牡蠣相配,莪術的破血之性受到牡蠣制約,而排瘀散結之力得到增強,一旦瘀血排出則子宮內膜可迅速修復而血止,二者相配可廣泛用于癥瘕出血和內膜增殖引起的出血。
因此,“排瘀”治病可以說是易老獨具特色的治病經驗之一,不同疾病的排瘀方法亦有所不同,莪術的作用僅為其中之一而已。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莪術具有抗腫瘤(對多種腫瘤細胞有明顯破壞和抑制作用),抗孕卵著床,升白細胞及增強免疫功能;莪術還具有抗炎、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的生長,對炎性肉芽腫有明顯抗炎作用。易老用莪術配伍治療的婦科出血性疾病多有流血時間長,或多次宮腔操作史的特征,容易造成宮腔感染,感染后的宮腔又加重出血,而子宮內膜在長期的炎性刺激下容易生長息肉。故配伍莪術既可增強免疫力,增加白細胞數,又有抗菌、抗炎、抑制炎性肉芽腫生長的作用。
三、卷柏
卷柏,又名萬歲、長生不死草、豹足、求股、交時、石蓮花……,《滇南本草》又稱其為回陽草。卷柏為藥用卷柏科植物卷柏的全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山東、遼寧、河北,尚有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的墊狀卷柏。二者雖同入藥,但易老臨床所用為前者。卷柏春秋均可采集,以春季采色綠質嫩者為佳,采后剪去大部分根須,去凈泥土,曬干或炮制成炭入藥。
《本草綱目》記載:卷柏性辛、溫,無毒,主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治脫肛,散淋結,強陰益精,通月經……生用破血,炙用止血。《中藥大辭典》記載:卷柏含黃酮、酸性成分、氨基酸、海藻、糖等多糖類、少量鞣質,歸足厥陰、少陰血分。《中醫婦科臨床藥物手冊》記載:卷柏主治崩漏、胎漏、惡露不絕等婦科出血性疾病,以及胞衣不下、催產等。《本草求真》曰:“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則微寒,力能破血通經,故治癥瘕淋證等癥;炙則辛溫,能以止血,故治腸紅脫肛等癥。性與側柏葉懸殊,治亦稍異,不可不辨。”
概而言之,盡管各醫家對卷柏論述頗多,不盡相同,
但其生用破血,炙用止血的作用是肯定而無質疑的。那么其在寒熱虛實錯綜復雜的婦科疾病中該如何選用?易老通過細心揣摩和多年臨證用藥,將其逐一歸納。
1.經期延長、崩漏
易老經多年臨床實踐證實,卷柏具有祛瘀調經止血之功,主治婦女月經初起不暢,淋瀝數日后方暢通,由此導致的經期延長或崩漏者。易老常用生卷柏與三七粉、莪術配伍,祛瘀調經,使經血循常道而自調;或用炒卷柏與三七粉、茜草、血竭粉配伍,協同作用之力增強,止血迅速而快捷。
2.惡露不絕、胞衣不下
卷柏常被易老用來治療產后惡露不絕、胞衣不下。
于“生化湯”中配炒卷柏、益母草治療多例產后因宮腔組織殘留或嵌頓而出血,或因多次清宮不愈或不宜再行刮宮者,臨床確有療效。
3.陰腫、老年性陰道炎
易老取卷柏活血消腫、清熱除濕之功,常將其配入經驗方“固氣利濕湯”中運用,用后療效往往強于一些從氣分清熱利濕的藥物。因此可以說,
易老發現了卷柏具有清熱除濕解毒的另一獨有功效,臨床配伍應用可以治療婦科濕熱引起的陰腫、老年性陰道炎等疾病。
4.子宮脫垂伴感染
易老利用卷柏解毒升提的功效,治療婦人子宮脫垂伴局部感染時,常于“補中湯”中加炒卷柏、倒提壺。
臨床中易老曾治療3例中—重度子宮脫垂患者,效果俱佳。
5.其他疾病
卷柏可配伍天麻、川芎、白芷、藁本、羌活、刺蒺藜等治療經前后外感、內傷頭痛;
配伍合歡皮、小紅參等可開達情志、安神定志。
綜上所述,卷柏具有祛瘀調經、祛瘀止血、活血解毒、祛瘀復舊、催產、排胞衣及升提等幾個方面的作用。
而易老對于某些文獻報道用卷柏治胎漏不敢茍同。至于卷柏的消癥作用易老也多不采用,因易老認為其收斂升提之性不利于癥瘕消散。概而言之,卷柏是一株良藥,若配伍運用得當,可廣泛治療婦科多種疾病。
四、倒提壺
倒提壺又名挖耳草、蕓香草、毛葉草、煙管頭草,為菊科植物煙管頭草的全草,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為民間常見之草藥。
對倒提壺的認識最早見于《滇南本草》中,“蕓香草……味苦、微辛,性寒。《云南中草藥》云:“治小兒肺炎,泌尿道感染。”臨床上倒提壺常配伍治療婦科陰部疾患,現舉例說明。
1.陰腫
梁某,女,32歲。1998年4月16日初診。
患者發現陰部有腫塊2月余就診。月經來潮前腫塊稍有增大,曾到多家醫院診治,均建議其行手術治療。患者因不愿意手術治療來診。診時患者口干,咽痛,面部痤瘡生長;平素月經量偏多,夾血塊;舌紅夾瘀,苔薄白少津,脈細弦。婦檢:陰道前壁近陰道口處有一約2.5cm×3cm大小粉紅色贅生物突出,表面光滑,囊性,輕觸痛。西醫診斷:陰道前壁囊腫。中醫診斷:陰腫。辨證:肝脾不調夾瘀熱。擬方:
逍遙散加減。倒提壺15g,炒柴胡12g,當歸15g,赤芍12g,川芎12g,生地15g,白術12g,茯苓15g,天花粉15g,刺蒺藜12g,卷柏15g,枳殼12g,白花蛇舌草20g,茵陳15g,甘草6g。服藥4劑后復診,患者陰部腫塊已明顯縮小,自覺無不適,舌紅夾瘀,苔薄白,脈細弦。繼服前方去生地,4劑后陰腫完全消失,經前也未復發。
2.陰挺
高某,女,60歲。2000年7月28日初診。
因陰部有腫物突出2天就診。患者初感小腹及會陰墜脹不適,后漸覺有腫物突出于陰道口。診時見患者形體偏胖,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焦慮;舌紅夾瘀,苔薄黃膩,脈細數。婦檢:陰部有拳頭大腫物完全脫于陰道口外,表面潮紅充血,有淡黃色分泌物附著。西醫診斷:Ⅲ度子宮脫垂并感染。中醫診斷:陰挺。辨證:氣虛下陷,濕熱下注。治則:益氣升提,清熱除濕。擬方:
補中益氣湯合升陷湯加減。倒提壺15g,黃芪30g,太子參15g,白術12g,茯苓15g,柴胡12g,炙升麻10g,陳皮10g,知母10g,枳殼15g,當歸15g,甘草10g,4劑,囑其注意休息,切忌勞累負重。患者于9月4日復診,訴服藥4劑后脫出之子宮完全自行回復,陰道分泌物減少,舌淡紅夾瘀,苔薄白黃,脈弦。婦檢:外陰、陰道呈老年型,宮頸距陰道口約3cm。為鞏固治療,繼服中藥:倒提壺15g,炒柴胡12g,黃芪30g,白術12g,茯苓15g,當歸15g,枳殼10g,炙升麻10g,山茱萸12g,知母12g,茵陳10g,陳皮10g,炙甘草10g。
女性的陰戶是人體臟器向外界開放的門戶,前陰有尿液、經血、帶下流出,也是男女交媾之處,后陰有糞便排泄,故前后二陰是最易感受濕熱毒邪之處。倒提壺屬于云南多產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人們習慣用之治療咽喉腫痛、乳蛾、痄腮、風火牙痛、癰腫瘡毒等。
易老經過多年的臨床摸索,認為倒提壺除以上功效外還具有清利濕熱、升提行氣、消腫散結的功能,而且其偏入肝經,尤其適于肝經濕熱毒邪蘊結之證;又因足厥陰肝經沿股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故易老運用倒提壺配伍其他藥治療婦女陰部疾患,
尤其是陰腫、陰挺、陰瘡,屢用屢效,可謂是治療陰部疾患的專藥。
五、蟲類藥
蟲類藥作為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古代醫家廣泛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易老亦常伍以蟲類藥入方劑,療效顯著。女子以血為本,經、孕、胎、產、乳等生理功能均以血為用,當機體氣血失調,出現氣血運行不暢、瘀滯積聚而成病時,選用具有走竄善行之性及血肉有情之品的蟲類藥能起到破瘀行滯、消癥散結、調氣活血、通絡止痛及引經的作用,使藥物直達病所。因此,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只要辨證準確,在辨治處方中加入蟲類藥即能發揮獨特的作用。現將易老臨床運用蟲類藥治療婦科疾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1.水蛭破血逐瘀,治療癥瘕諸疾
味咸微腥,性平,有小毒,入肝、膀胱經。《神農本草經》曰:“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
因此,治療時在辨證處方中選水蛭入藥,取其入肝經血分及善穿透入絡而持續消磨的作用,
臨床收效頗佳。
2.蜈蚣抗早孕、止頑痛、散結聚,用于終止妊娠及婦科癥瘕痛證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入肝經。因其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臨床多用于治療風動抽掣、口眼?斜、手足麻木等內科病癥及瘡瘍痹毒等皮膚科疾病。將蜈蚣運用于宮外孕保守治療及早早孕欲終止妊娠者。
除此之外,根據蜈蚣通絡止痛、散結、去惡血的作用,可在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疼痛甚、癥塊大的頑癥患者的辨證處方中加入蜈蚣以散結聚、破瘀血,止頑痛。實驗研究亦表明,蜈蚣可使小白鼠妊娠率降低,鎮痛、抗炎作用明顯。
3.海馬補腎壯陽、調氣活血,治療月經稀少、閉經
海馬為甘溫之品,能補腎壯陽,調氣活血。易老臨床運用海馬治療生育期女性月經稀少、閉經,療效甚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生活節奏的加快,月經稀發、月經停閉的患者日漸增多,而且避孕方法不恰當或流產等亦會引起月經過少、閉經發生,特別是月經停閉數月或數年不潮者,因違背了生育期女性的正常生理而機體表現出諸多不適。故治療前要對月經稀發、月經停閉患者詳察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隨后根據辨證在處方中加入海馬。
4.地龍通經活絡,治療附件炎,代山甲
地龍又名蚯蚓,為平肝搜風藥,味咸性寒,入肝、脾、肺經,具有清熱、平肝、通絡的作用,并能通小便、利水濕。
附件炎的形成在中醫理論上主要是濕熱瘀滯留于肝經所致,因此表現出腹痛綿綿反復發作、帶下量多。
附件炎還可進一步發展為癥瘕、不孕等。故在治療附件炎的處方中辨證加入地龍,即取地龍善行入絡、清熱利濕的作用,并能通過其主入肝經的藥性引諸藥歸經入絡,行肝經之瘀滯濕熱,同時輔佐其他藥物共奏通絡止痛、清熱除濕的作用。
5.穿山甲軟堅散結、行滯止痛,治療乳癖
穿山甲味咸性涼,入肝、胃經,能軟堅散結、行滯止痛,故為治療乳房疾病的要藥,正如《本草綱目》言之有“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的功效。
在治療乳房疼痛較甚或乳房結節久不消散者時配穿山甲入方劑進行辨證治療,藥后常可收到乳痛得消、結節軟化消散的療效。臨床常使用炮甲珠研末配湯藥兌服,每劑湯藥配炮甲珠粉6~10g。
易老臨床用藥獨特,且善于運用蟲類藥治療婦科疾患,現舉例如下。
呂某,女,39歲。1998年7月27日初診。
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癥保守性治療后復發,出現經期小腹劇烈疼痛,曾服西藥治療2年稍有緩解,停藥后痛經更甚,伴陰道墜脹痛甚,并痛引肛門,月經量多;舌淡紅夾瘀,苔白膩,脈細澀。婦檢:陰道后穹隆觸及多個痛性小結節,子宮體積稍增大。B超提示:子宮后壁腺肌癥。西醫診斷:
子宮腺肌癥。中醫診斷:痛經,癥瘕。辨證:氣虛血瘀。治則:益氣扶正,化瘀止痛。擬方:黃芪30g,白術12g,茯苓15g,當歸15g,杭芍15g,川芎15g,藁本10g,莪術10g,煅牡蠣30g,雞內金12g,姜黃12g,水蛭6g,蜈蚣2條,甘草6g。服藥8劑后患者痛經明顯減輕,之后以此為基礎方辨證加減,服藥24劑后經量減少,痛經消失,肛門輕墜脹感。經凈后查體陰道后穹隆小結節觸痛明顯減輕,B超檢查未發現子宮附件異常。
六、固氣利濕湯
易老浸淫臨床多年,總結出諸多行之有效的治療婦科各疾的經驗方。現以“固氣利濕湯”為代表,詳述該方療疾的經驗。
固氣利濕湯由
黃芪、續斷、沙苑子、砂仁、蒼術、黃柏、薏苡仁、萆薢、柴胡、甘草等組成。
本方組方嚴謹,治療婦科疾病范圍廣泛,療效獨特。
本方的創立基于婦科一些濕熱性疾病。
這些疾病病情復雜、纏綿難愈、病癥變化多端、虛實夾雜,若單純清熱除濕,久則易傷正氣,而本方既清熱利濕又補脾腎、益氣升陽,使祛邪不傷正,固本不戀邪,適用于帶下病、淋證、陰癢、陰挺、盆腔炎等疾病。
1.帶下病
帶下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味發生異常或伴局部、全身癥狀者。其主要病因是“濕”邪為患,而脾腎功能失常又是發病的內在條件。固氣利濕湯既能健脾益氣升陽、疏肝固腎,又能清熱除濕;主治帶下病反復日久未愈,帶下量多,色淡黃或黃,質清稀如泡沫或稠厚如豆腐渣樣,腥氣臭穢,伴頭昏、腰痛、倦怠乏力;舌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虛。臨床舉例如下。
保某,女,34歲。1998年7月13日初診。
帶下量多、色黃反復3年未愈,煩躁,倦怠,納差,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婦檢:陰道分泌物黃稠,宮頸Ⅱ度糜爛,附件增厚壓痛。西醫診斷:宮頸炎,附件炎。中醫診斷:帶下病。辨證:氣虛肝郁夾濕熱。治則:益氣解郁,清熱除濕。擬方:固氣利濕湯加減。黃芪20g,續斷、沙苑子、萆薢、臭椿皮、芡實各15g,炒柴胡、蒼術、黃柏、川楝子各10g,郁金12g,甘草10g。連服8劑后帶下恢復正常,伴隨癥狀消失。婦檢:陰道分泌物正常,宮頸Ⅱ度糜爛,雙側附件稍厚無壓痛。再予4劑以鞏固療效,并囑經凈后行宮頸光譜治療。
2.淋證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癥。其病因主要是熱邪為患,但與濕邪亦關系密切。臨床上常遇到一些長期運用各種抗生素或中藥湯、丸劑治療仍久治不愈的淋證患者,特別是一些中老年婦女患者,尿檢無任何陽性指標,但有夜尿清長、尿道口灼痛,或尿頻尿急、帶下黃少等癥狀,且多在體倦勞累后表現突出。易老認為本病是由于濕熱纏綿日久、耗損正氣致脾腎虧虛、下元不固、濕熱余邪未清引起。用固氣利濕湯酌加白茅根、豬鬃草以清熱利尿,療效較好。臨床舉例如下。
孟某,女,63歲。2000年3月4日初診。
患者絕經10余年,近半年常感少腹疼痛,伴見尿道口灼痛,夜尿頻數清長,曾經中、西藥治療未效。診見:除上述癥狀外,尚有口干,大便干,舌淡黯,苔薄白黃,脈細弦。婦檢:陰道前后壁膨出,子宮萎縮。中醫診斷:淋證,陰挺。辨證:脾腎兩虛夾濕熱。治則:補脾腎固氣,清熱縮尿。擬方:固氣利濕湯加減。黃芪20g,續斷、沙苑子、萆薢、益智仁、倒提壺各15g,炒柴胡10g,蒼術10g,黃柏10g,烏藥10g,石菖蒲10g。連服4劑后諸癥大減,再進4劑,諸癥消失,病愈。
易老臨證時一貫強調要抓住疾病的本質,不能見淋利尿、見帶止帶、見痛止痛,只圖一時之效而延誤病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固氣利濕湯方中黃芪、黃柏均具有增強免疫、強壯機體的作用,以及廣譜的抑菌、抗菌能力。
該方扶助正氣,固本祛邪,臨床對于久治不愈、損傷脾腎的帶下病、淋證、陰癢及婦科諸多屬于氣虛夾濕型的疾患用之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