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5例
例之一
吳某某,女,31歲。
月經淋漓不盡1年。進院前3個月,月經一直不干凈,現月經對月,但持續時間長達15天之久,先量少呈咖啡色,后轉紅,經行腹隱痛,平時白帶多,口干口苦,尿黃,便結,胸悶時心慌,晨起吐咖啡色痰兩口,欲嘔。婦檢:雙側附件增粗,壓痛±,宮腔診刮結果為“部分腺體分泌不足”,心電圖示“竇性心律不齊”。納差,夢多,發燥,舌紅中有裂紋,脈細緩。
原用方:
法半夏10g 全瓜蔞15g 枳殼10g 黃連4.5g 竹茹10g 郁金10g 石斛10g 佛手10g 太子參15g 黃芩6g 茯苓10g 生甘草6g
分析:該患者,①舌質紅中有裂紋;②口干口苦,喜飲;③喜嘔,晨起嘔吐咖啡色痰,嘔吐咖啡色血痰說明有病灶;不單純是婦科病,有慢性鼻咽炎,從鼻來的血,應查鼻咽,三陰脈循喉,少陰循喉夾舌本散舌下,從吐血看,肺血應紅,應伴潮熱、盜汗,不會兩口就完了,如是咽部出血,吃油炸物就應該出血,如果心臟出血,應該是大口血,而且有顴紅、發紺等,這里多是鼻咽部出血。面色萎黃、胸悶,若不是瀉心湯證,也應該考慮到心,如果是肝氣怫抑應滿胸痛、脈弦,但她只是正中一條線間痛、脈不弦,而且重取脈緩,從癥狀看,確在肝腎,但脈癥不符,總地看是肝腎陰虛,肝膽火旺??诳嘌矢桑矅I,是膽火旺,但脈不典型,舌質是陰傷??诳什粦冒胂?,痰熱才用;枳殼、枳實這些藥對虛象不適合;清晨起吐血、舌質紅,半夏、枳殼、枳實都不宜用;苦寒藥入氣分,從慢性婦科病雜病看不要用苦寒藥;患者傷陰、傷精,病在心、肝、腎,不用辛燥;降逆清熱不宜用苦寒藥。
重組方:
麥冬15g 沙參15g 生熟地30g 旱蓮草20g 阿膠15g 生甘草6g 生龍齒24g 龍眼肉12g 茯神12g 竹茹12g
方中麥冬清心火,沙參清上焦直達心肺,肺開竅于鼻,又可止鼻咽部的出血,心、肝、腎同治,滋水涵木平相火;生甘草瀉火,養心陰,本來治心用炙甘草,考慮患者口干口苦所以用生甘草;多夢煩躁用生龍齒鎮心神,安神定志,本來安神定志用龍牡,但患者胸悶不宜用;用龍眼肉養心血,不用柏子仁因大便稀(患者拉肚子可能是吃了瓜蔞、枳殼之類),枳實、枳殼作用以胸到下焦作用強,虛人不能吃;不用參因其咯血,用點西洋參即可,最好用參麥散。以上的方子,重在滋水養精血,藥滯一些,但不能用散氣藥,用點茯神安心神又有流動之性,龍齒也可安心神化痰,竹茹清肝火化痰,都有流動之性。
例之二
王某某,女,36歲。
陰道不規則出血,時出時止四年余。患者自初潮開始,月經不規則,3個月至半年一潮;近5年來病情加重,經量由少到多,有時持續40余天;在最近3年中,行3次診刮,診刮結果提示“子宮內膜腺囊樣增生”,診刮后陰道出血仍淋漓不盡,曾服中藥治療,但效果不明顯;由于長期出血,心情不佳,門診以“功血”收入住院?,F患者陰道出血20余天仍淋漓不盡,時有時無;伴畏寒,便溏,頭面下肢浮腫,白帶多,口甜,口不干,咽干不欲飲,左眼視物模糊;舌淡,苔中部微膩,脈細。原有五更泄病史,現已治愈。
原用方:
熟地20g 阿膠15g 太子參12g 旱蓮草15g 荊芥炭4.5g 白芍10g 丹皮炭10g 炒蒲黃10g 菟絲子10g 山藥15g 神曲10g
分析:從初潮開始月經即不規則,說明先天腎氣不足,到目前為止月經仍無周期性;現在雖無五更泄,但大便溏,左眼不適,脈細軟,特別是兩關軟,舌上有苔,舌質偏淡而無瘀點。此脾腎兩虛,兼有肝血不足;氣行于右,血行于左,左側不適,病在肝、脾、腎;面部、四肢浮腫也可用脾腎虛來解釋,白帶多病在帶脈,帶脈由脾所主,脾虛水濕不化,所以浮腫、舌上有苔。
重整方:
黨參12g 白術10g 甘草6g 枸杞子15g 菟絲子15g 補骨脂10g 芡實15g 荊芥炭4.5g 炒扁豆12g
原方去熟地、阿膠,因太滋膩,滋膩藥礙脾助濕,患者舌上有苔,故不宜用;不用當歸,因患者本來大便溏;不用白芍因患者帶下量多;茯苓淡滲利下,對出血不利;巴戟天雖利水,但溫陽藥易動血;陳皮雖能醒脾燥濕化痰,但性香燥,有動血之嫌,故不用;重整方中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枸杞子、菟絲子補腎、溫潤添精;補骨脂溫腎止瀉,且能止帶;芡實補任脈止帶又可去濕;炒扁豆健脾利濕止帶,又可止瀉;荊芥炭引血歸經;如果患者舌質淡,苔白,可用黑姜炭溫中健脾,又能引血歸經。
例之三(不全流產)
謝某某,女,39歲,入院日期:1985年9月5日。
陰道出血淋漓不盡1月余。患者末次月經7月30日來潮,前5天量中等,8月4日腹痛甚,有大血塊排出,血塊用水沖不散,血塊排出后,腹痛明顯減輕。后陰道出血量少,淋漓不盡至今,先黯紅,后淡紅,但無明顯腰腹疼痛,曾在門診用中西藥治療,陰道出血一直未干凈。
入院時患者陰道仍有出血,色淡紅;伴心慌、氣短、口干喜飲、大便干、手心熱,喜甜食,不能吃剩飯,吃了便嘔吐,經常胃痛,二便尚可;舌質淡,苔白,脈細;孕6產1,人流3,自然流產2。以往有胃病史。入院后先用養陰清熱止血方,后改用健脾養血、暖宮止血方,陰道出血已干凈。出血停止后B超提示:“子宮大小正常,左側附件慢性炎癥改變”。
分析:提出兩個問題:一是病人8月4日腹痛后掉出一血塊,若為瘀血,應聚之可散,血聚積而不散,血塊下后疼痛減輕,應考慮是否流產后陰道出血。先用養陰清熱止血方,效果不佳,后用益母草、蒲黃、五靈脂等藥物來刮宮后,陰道出血逐步停止。二是胃痛,不能吃剩飯,不吐酸,喜甘味,說明酸不足,酸與肝有關,脾胃虛寒,喜甘故也;時感頭昏,是肝血不足或者肝旺;從脈象看,患者關脈軟,說明脾胃虛;胃脘痛時喜熱敷,說明脾胃虛寒;大便干,是出血時間長了,精血不足,腸道失養所致,因患者舌質偏淡,苔薄白,無實象;若患者苔厚,大便干,那就是胃家實。
原用方:
生地15g 旱蓮草20g 益母草15g 丹皮炭15g 女貞子15g 貫眾炭10g 金銀花15g 連翹15g 生甘草6g 阿膠15g
后改用膠艾四物湯加減血就止了。
生地炭15g 白芍12g 阿膠15g 烏賊骨30g 白術10g 山藥15g 沙參15g 甘草6g 艾葉炭6g 荊芥炭4.5g 仙鶴草15g 旱蓮草24g
說明用藥不宜過于寒涼。雖說血者得熱則行,遇寒則凝,但此患者應考慮有流產的可能。產后用藥不宜過于寒涼,流產后用金銀花、連翹等過涼藥是不合適的,后來用了荊芥炭、烏賊骨、白術、艾葉炭等溫而止血藥,血就止了,說明宜溫不宜過涼;再者患者陰道出血是淡紅色的,如果是鮮紅或紫紅色應是血熱,但患者出血是淡紅色,說明不是熱而是寒;加上患者胃不好,沖脈隸于陽明,胃寒則沖脈受損,后天不足,用補脾法是正確的;患者口干喜飲是假象,是陰血傷于下,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可將方中條參換成黨參或太子參,生地可改用熟地或枸杞子,長期出血現已止,說明治療大方向是正確的。止血后可去掉烏賊骨,患者胃病與一般患者的胃病不同,喜甘味是虛證,說明胃酸不足,烏賊骨性雖溫,但有一特點可治酸,對此患者不宜久用。
重整方如下:
熟地黃15g 白芍12g 阿膠15g 白術10g 山藥15g 黨參15g 甘草6g 艾葉炭6g 荊芥炭4.5g 仙鶴草15g 旱蓮草24g
例之四(青春期功血)
張某,女,17歲。
13歲初潮,頭3個月周期正常,僅月經量多。3個月以后陰道出血一直淋漓不盡,色黑;無腰腹痛,僅感四肢發冷,頭昏肢軟,怕冷,有時寒戰,喜熱食,大便時干時稀,小便時黃,有時像米濁樣,面色蒼白無華;舌質黯,有瘀點,苔白,脈細。肛診:子宮大小正常,右側附件增粗。
原用方:
黨參15g 黃芪20g 白術10g 炙甘草6g 茯苓15g 血余炭10g 艾葉炭10g 藕節炭10g 炒蒲黃10g 炙升麻10g 荊芥炭4.5g 虎杖10g 肉桂6g 生苡仁15g
分析:13歲月經初潮,后淋漓不盡達4年之久,色黯,怕冷,面色蒼白無華,脈細,夜尿不多,無經期食生冷史。這4年間曾吃歸脾丸或毓麟珠加減,月經正常一個多月,但有效時間不長,所以要脾腎同治。因月經13歲就初潮,可見腎氣有一定的基礎,但腎氣不充;長時間出血損傷了脾,腎氣不足影響到脾陽,脾虛統攝無權。經色黑,屬寒,也有屬熱的,黑為水色,火極似水,但患者脈證是寒象,屬虛寒,不是寒濕,因未用生冷。此病證不是止澀得住的,要治病源,先不求止血,先讓經色變紅,再來調經止血,現在越止,血色越黑。如果是瘀血,那一定有腰腹脹痛、有瘀血塊,只看經色黑,就認為有瘀是錯誤的,中醫要脈癥合參。如果認為有瘀,就不可多用止澀藥。此患者少女病在腎,影響到脾,治宜滋腎健脾,益氣攝血。
重整方:
艾葉6g 阿膠15g 當歸10g 熟地15g 菟絲子15g 枸杞子15g 黨參15g 炒白術20g 黑姜炭3g 炙甘草6g 仙靈脾10g 山藥15g
用藥以后經色變紅一點,經量變多一點,說明血活了。本來經色黑,手腳發冷,用點肉桂是可以的,但這里用了仙靈脾,少火生氣,不要壯火,只要有一點溫陽藥帶動一下即可;方中還有艾葉、當歸、姜炭能溫中收斂,又可引血歸經;方中重用白術利腰臍,固沖任,土炒更利中焦,治大便稀溏;茯苓、薏苡仁是滲利藥,這是漏證故不用。我這里是仿膠艾四物湯加減,阿膠滋腎精,養血且可止血,艾葉暖宮溫腎,如艾附暖宮丸。小便排不暢,是腎氣不足,氣化不利所致。患者長期陰道出血,可能有感染,所以有一側輸卵管有炎癥,若血象偏高,可用青、鏈霉素抗感染治療。
例之五
黃某某,女,25歲,初診日期:1983年5月。
1980年結婚,1982年停經2個月后,繼而大出血,診斷為“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后作子宮肌瘤剝離術和卵巢囊腫切除術。此后每經行腹痛,經量多,曾用假孕療法治療,以后月經便不正常,這次因出血不止作診刮術,診刮結果是“子宮內膜增生過長”?,F已診刮后第5天,陰道出血仍不止,經色鮮紅,有血塊,時感胸悶,口苦不干,手足溫,面色[插圖]白,口唇色不淡,小便黃,小便次數多量少,舌淡,苔薄,脈結代。
原用方:
黨參12g 白芍12g 熟地炭20g 益母草20g 阿膠12g 茜草10g 蓮房炭10g 枸杞子10g 炙甘草3g 當歸10g 黃芪15g 烏賊骨20g
分析:手術后創傷大,沖任損傷是肯定的;經量多,經行時間長,虛損是無疑的;出血多,血虛是肯定的,另外還夾有瘀?;颊咝呐K不好,心主血,炙甘草湯治心動悸,脈結代。傷寒論中治汗、吐、下后,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汗、吐、下后既傷陽又傷陰,出血多了也傷陰血,但病人無心慌癥狀,僅有時胸悶,是虛中夾瘀?;颊咴瓉碓陆洸缓?,2個月月經不潮,后又大出血,可見先天天癸不足,手術后又損傷沖任。上方用了以后,為什么還是止不住血?我考慮,可用土炒白術20g,白術利腰臍間血,固沖任,健脾;熟地炭改為熟地;蓮房炭可去掉,用三七末6g,三七活血止血;炙甘草用少了,可用到6g;枸杞子養精血,可用到15g;阿膠養血止血,可用到15g;芡實補任脈,黨參、炙甘草可固沖;患者胸悶,說明心臟供血不好,或血虛,或血瘀;如果患者心慌說明以血虛為主,如果胸悶說明血瘀為主,所以用炙甘草補虛,用琥珀末活血化瘀安神,對子宮內膜異位癥也有治療作用;熟地炭改為熟地養腎精;茜草、烏賊骨、三七末寓止于行。患者小便黃、口苦為虛火并非實火,因其口不干,苦寒瀉火是對實火而不是對虛火。患者脈結代,不宜用苦寒藥,脈結代就是脈緩遲而呆。脈澀主血虛、血瘀、血寒,如血寒必手足冷,而患者不冷,所以主要是血虛、血瘀,虛中夾實,因而補虛中不離化瘀,但化瘀亦不宜太過。
重組方如下:
熟地20g 枸杞子15g 茜草10g 烏賊骨30g 三七末6g 琥珀末4.5g 炙甘草6g 炒白術20g 阿膠15g 芡實15g 黨參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