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歸納總結武維屏教授治療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臨床經驗,并探討其辯證思路及用藥規律,繼承、研究名老中醫診治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學術觀點與臨床經驗。 方法:使用本科室設計的病例收集系統,對武維屏教授特需門診中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診治的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通過收集初診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中醫診斷及治療信息。其中以主次癥、舌脈、中醫辯證及處方用藥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描述性的統計方法,主要對患者癥狀、體征、證候和常用藥物出現的頻次、頻率進行排序,并應用統計軟件SPSS19.0對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主要證候與用藥的關聯性、主要癥狀與用藥的關聯性進行卡方檢驗(P<0.05是認為這種關聯性具有統計學意義)。最后通過對統計結果的討論分析,總結武維屏教授的臨床經驗。 結果:73例病人中,男性36例,占49.32%;女性37例,占50.68%。本次研究的病例以老年人居多,中青年較少:<60歲者23例占31.51%,≥60歲者50例占68.49%。其中42例記錄病理分型,鱗癌8例占10.96%,腺癌26例占35.62%,小細胞癌6例占8.22%,腺鱗癌2例占2.74%。49例記錄西醫治療情況,手術治療18例占24.66%,γ刀治療3例占4.11%,放療1例占1.37%,化療21例占28.77%,放化療6例占8.22%,靶向治療6例8.22%。
主癥按照出現的頻率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咳嗽、咯痰、氣短、乏力、胸痛、發熱、咯血、消瘦。次證出現頻率排前7位(均≥5%)的依次是胸悶、汗出、口干、惡心嘔吐、手足心熱、脅肋脹痛。舌象方面,舌形以舌中有裂痕和舌胖大者居多(各58.90%),舌色以舌暗紅者居多(60.27%),舌苔以苔黃膩者居多(76.71%)。脈象方面,常見滑脈(53.42%)、弦脈(49.32%)、細脈(49.32%)。73例中,痰瘀互結證出現24次,氣陰兩虛證出現23次,痰濕蘊肺證出現21次,氣滯血瘀證出現17次,陰虛內熱證出現16次,肺脾氣虛證出現11次,飲停胸脅證出現6次。73例中,2個證型組合出現46次,以氣陰兩虛證+痰濕內蘊證、氣陰兩虛證+痰瘀互結證的情況較常見,單個證型單獨出現27次。痰瘀互結證常出現咳嗽、咯痰、氣短、胸悶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沉。氣陰兩虛證常出現咳嗽、咯痰、氣短、汗出、乏力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細滑。痰濕蘊肺證常出現咳嗽、咯痰、氣短、胸悶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弦滑。氣滯血瘀證常出現咳嗽、咯痰、氣短、脅肋疼痛、胸悶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弦滑。陰虛內熱證常出現咳嗽、咯痰、口干、氣短、低熱、咯血、手足心熱、汗出、心悸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細。肺脾氣虛證常出現咳嗽、咯痰、乏力、氣短、自汗、胸悶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邊有齒痕,苔膩,脈滑。飲停胸脅證常出現氣短、咳嗽、胸悶、咯痰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弦滑等癥狀,舌胖暗,中有裂,苔膩黃,脈細滑。
對73張初診處方中的藥物進行統計,使用頻率最高的20味藥及其常用量依次為:
清半夏10g、柴胡6-10g、皂刺6-10g、炒薏仁15-30g、瓜蔞10-20g、前胡10-12g、夏枯草10-12g、炒枳殼10-12g、黃芩6-10g、白蒺藜10-15g、太子參12-30g、赤芍10g、川貝母10g、麥冬1Og、莪術10g、雞內金12-15g、青蒿15-20g、五味子6-10g、鱉甲10-12g、丹參10g。
痰瘀互結證常用皂刺、瓜蔞、清半夏、炒薏仁、夏枯草、白蒺藜、柴胡、炒枳殼、川貝母等藥物,其中皂刺、瓜蔞、夏枯草、白蒺藜、川貝母、丹參、莪術在痰瘀互結證中使用頻率較非痰瘀互結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氣陰兩虛證常用麥冬、清半夏、五味子、炒薏仁、前胡、太子參、皂刺等藥物,其中麥冬、五味子、太子參、阿膠、枇杷葉、石膏在氣陰兩虛證中使用頻率較非氣陰兩虛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痰濕蘊肺證常用清半夏、瓜蔞、前胡、炒薏仁、黃芩、柴胡等藥物,其中清半夏、瓜蔞在痰濕蘊肺證中使用頻率較非痰濕蘊肺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氣滯血瘀證常用柴胡、炒枳殼、赤芍、前胡、清半夏、皂刺、炒薏仁、黃芩等藥物,其中柴胡、炒枳殼、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在氣滯血瘀證中使用頻率較非氣滯血瘀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陰虛內熱證常用鱉甲、青蒿、皂刺、柴胡、前胡、清半夏、知母等藥物,其中青蒿、鱉甲、知母在陰虛內熱證中使用頻率較非陰虛內熱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脾氣虛證常用炒白術、生黃芪、柴胡、炒薏仁、炒枳殼、陳皮、黨參等藥物,其中炒白術、生黃芪、陳皮、黨參、白芍、防風、姜半夏、桂枝在肺脾氣虛證中使用頻率較非肺脾氣虛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飲停胸脅證常用清半夏、皂刺、炒薏仁、白蒺藜、柴胡、川貝母、丹參、瓜蔞、三七、夏枯草、白芍、炒枳殼、莪術、黃芩、連翹、前胡、太子參、旋覆花等藥物,其中葶藶子在飲停胸脅證中使用頻率較非飲停胸脅證高,經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癥治療時,常以柴胡、清半夏、黃芩、赤芍、炒枳殼為基礎;咳嗽者,常配合使用前胡、杏仁;咯痰者,多加用清半夏、瓜蔞。超過半數的初診患者復診,主要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
統計復診患者證型,其中氣陰兩虛證、陰虛內熱證、肺脾氣虛證居多,痰濕內蘊證、氣滯血瘀證次之,痰瘀互結證、飲停胸脅最少。
總結:武維屏教授認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一個全身性疾病,臨床上常分為痰瘀互結、氣陰兩虛、痰濕蘊肺、氣滯血瘀、陰虛內熱、肺脾氣虛、飲停胸脅七個證型,治療上以扶正祛邪為大法,注重消、補、通、調四法的有機結合,并對癥治療肺癌患者常出現的咳嗽、咯痰、氣短等癥狀。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治療,通過以通為用、以平為期、以人為本、治癌護體的中醫藥治療,達到使患者生存期延長、生活質量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