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重陽云游記
(93)
函谷關的救贖
戰鼓陣陣,硝煙彌漫;刀槍翻飛,箭弩齊發;人仰馬翻,血流成河。幾千年歷史中,這片土地上,一次次在上演著這慘烈的景象:
公元前318年,楚、趙、魏、燕、韓五國合縱攻秦。秦軍在此開關迎敵,使五國軍隊“流血漂櫓”,大敗而歸。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起義軍選秦國兵力較弱的線路進攻,提前進入了關中。而自信滿滿的項羽聽說自己落到了劉邦之后,大怒,命大將黥布強行攻關,并把關樓燒毀,還演出了千古絕唱“鴻門宴”。
安史之亂時,唐軍主帥哥舒翰被迫放棄守城計劃,與叛軍會戰于關前西原地區,遭到慘敗。1944年,侵華日軍在此遇到了國民黨軍隊胡宗南部的有力抗擊,被殲滅2000余人,遭受重創。
這就是函谷關,位于三門峽市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函谷關鎮王垛村。函谷關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此關始建于春秋戰國之際,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唉,有時候想想,這函谷關真是“罪孽深重”呀。因為它的存在,竟大大激發了人們的占有欲望——誰都想在天下紛爭中占領此關,抓住主動權。于是,這關前不大的平地上,就成了人性的展覽場——正義與邪惡,邪惡與邪惡,都各自展開了畢生的本事,要將對方消滅而后已。其實,不管是正義還是邪惡,拼來殺去的不都還是人之血肉之軀么?勝也好,敗也罷,生命的消失都是必然的結果呀。
函谷關之罪,真的是無法算清,無法清算。
當然,天下雄關多矣,在雄關面前,人們膨脹的占有欲自古以來都一直難以放下。于是,往往被稱作雄關的地方,都常常是冤魂聚集的場所。這些雄關呀,都在“罪孽”中掙扎著,強自屹立著,不知道怎樣能夠實現自我拯救,化解掉身上那一副副重擔。
然而,函谷關似乎有先見之明,它知道后世的人們要在它面前上演一場場廝殺,把自己拉入欲望的漩渦中難以自拔。于是,它提前做了一件功德圓滿之事,成功實現了自我救贖。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491年的一天清早,函谷關關令尹喜從家里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向東方瞭望時,看到紫氣騰騰,霞光萬道,一時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果然,時間不長,便見一老翁銀發飄逸,氣宇軒昂,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后,才知此人就是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周王室守藏史老子。原來,當時老子看到周室將衰,便決定西渡隱居。尹喜請求老子在隱居之前留下一部著作,以便后人學習。面對尹喜求法的誠懇,老子欣然答應,在函谷關寫下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從此,在重重迷霧遮蓋下的宇宙大道開始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一部《道德經》給了后人無數的啟示,讓無數人悟出了人生真諦,得到了身心的解脫。
這不是函谷關給世人的巨大貢獻嗎?這不是函谷關的自我救贖嗎?時至今日,在函谷關關樓,祭祀老子著書的太初宮等古代建筑全部被毀之后,函谷關依然享有“千古雄關,道家之源”的至高稱號,就說明了函谷關自我救贖的巨大成功。在中華大地上,“千古雄關”有很多處,但“道家之源”卻僅此一家,不可替代。
而非常奇特的是,當我們今人重建了函谷關、太初宮等處景觀之后,打出的招牌卻是一對似乎自相矛盾的文化:軍事文化與道家文化。大家都知道,軍事文化植根于“爭斗”中,而道家文化卻偏偏強調“不爭”,而這“爭”與“不爭”卻在函谷關巧妙融合在了一起,也算是天下奇觀了吧?
仲春,一個細雨霏霏的下午,我與幾位朋友一塊參觀了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既感悟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驗了軍事文化的源遠流長,收獲很多。
函谷關旅游區占地5000畝,主要景點有老子圣像、道德天書、太初圣宮、瞻紫樓、雞鳴臺、關樓、函關古道等50余處。景區有水,當地的母親河弘農澗從景區流過。于是,澗水兩岸,梅花、迎春、連翹盛開,紅黃相映;亭臺、樓閣、小橋互望,曲徑相連。竟然有了江南水鄉的特色,有了濃濃的休閑情趣。
也罷,當今雖是和平時代,但社會競爭壓力巨大,世人特別需要能夠休閑放松的地方,來這函谷關景區休閑一番,也是一種享受。想一想,當年的古戰場都成了休閑勝地,軍事文化已幾乎無處可用,真讓人感慨萬千。不過,這和平時代,就怕人們只顧沉浸于休閑享受中而不思進取,那樣就辜負了圣人給我們留下的道家文化。有人說,道家文化不是極其強調“無為”“不爭”嗎?我們享受生活,不是正合圣人真髓嗎?
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就大錯而特錯了。老子說的“無為”“不爭”,可不是我們理解中的這樣淺薄。
且看老子是怎樣說“不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此處,老子是在讓我們學習“水善使萬物得到利益而不與之相爭”的精神哪,這樣的人才最接近“道”。這樣的人樂于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必能盡其長,行動必能適其時,這是因為他不爭,所以才無錯失。
再看老子是怎樣說“無為”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此處,老子是在告訴我們為學可以日漸增加知見,修道可以日漸除去情欲。如果能把為學日益的妄念去了又去,減了又減,把多余的欲望都除盡,便能到達無為的境界。而到了無為的境地,便與道同存,自然也就能無為而無不為了。
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呀,我等后輩有如此高明的先祖圣人,該是多么幸運。細雨霏霏中,我們拜謁高大莊嚴的老子銅像,參觀神奇靜謐的太初圣宮,攀登險峻雄偉的函谷關樓,眺望幽深狹窄的函關古道,流連忘返,不知歸路。
我們愿,這里的軍事文化永遠成為學術范疇而不必實用;我們愿,這里的道家文化永遠成為修身秘訣而發揚光大。那樣,不但是函谷關的救贖,同樣是我們人類自身的救贖……
(本文寫于2018.03.19)
本期作者:汪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