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孩子咬指甲是缺鋅的表現,這種說法是真的嗎?孩子是每個父母最珍貴的寶貝,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都會格外注意每一個細節,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從某個時候起,總是愛吃手,咬指甲。因為覺得這種習慣既不美觀又衛生,對此有些家長表示非常苦惱。
這是家長的苦惱;
這是家長的無奈。
而關于這個問題,記者在網上收集相關信息,發現有傳言稱咬指甲是缺鋅的表現,那么咬指甲真的與缺鋅有關嗎?對于這一傳言,記者隨機在街頭找到一些孩子和家長,看大家又有怎樣的看法呢?經過街頭調查記者發現有人認為咬指甲只是一種習慣;有人認為是孩子愛動;同時也有人贊同確實可能與缺鋅有關。那么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咬指甲其實也跟我們說的像吮手指呀、揪頭發、還有我們說晚上睡覺磨牙,它屬于一類神經行為疾患。所以跟缺鋅的關系不是特別大。如果是由缺鋅引起的,一般的是先見這個我們指端的指甲不平滑,或者說有個別孩子會出現指端脫皮,他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他會不斷去撕咬這些脫皮,或者說指甲不平順的地方。專家告訴我們咬指甲并不是缺鋅的表現!和缺少營養元素沒有關系,主要是與心理有關的一種行為。那么孩子為什么會習慣性地咬指甲呢?
咬指甲有可能是和焦慮、強迫相關的一個行為。比如說孩子感覺到內心有不安,
比如說孩子感覺到內心有不安,或者是他有一個焦慮的情緒,他沒有察覺到或者說他察覺到了,他又不知道以一個什么樣的方式來緩解,所以他有可能會選擇咬指甲的這個方式去緩解自己焦慮的這個情緒。
這種情況我們說呢,一般多見于三到五歲的兒童,那么這樣的孩子剛跟媽媽分離,脫離家庭進入幼兒園這樣的一個環境,那么是陌生的是他不熟悉的,所以孩子往往在心理上有種不安,或者是恐懼,或者說身體上有一些不適的時候他容易咬指甲,那么有的孩子咬指甲咬的很厲害,嚴重的還會咬腳指甲,所以像這樣的孩子呢,我們說還是要關注他的心理問題。
啃咬指甲往往與情緒緊張、抑郁、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有關。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疏導情緒改掉咬手指的習慣呢?
作為家長的話可能我們不要太過于夸大這個習慣,不要直接地去批評他,而是說首先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去緩解他內心中的這種焦慮或者是不安,不安全的這種感覺。
然后我們要去傾聽他去理解他,這是我們要做的一個比較根本的一個措施,其次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發現他去有這個行為,因為通常孩子可能會在比較專注的時候發生這個行為,比如說他在專注地看電視,或者說他在專注地玩游戲的時候,他可能會無意識地咬指甲,那么我們作為家長就可以輕輕地把他咬指甲的手放下,然后去陪伴他,讓他專注地去做他正在做的事情,
首先家長要營造出一個讓他感覺到很安全的一個家庭氛圍,讓他覺得他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說是一些情緒可以傾訴給家長。
然后其次呢,我們可以比如說帶孩子適當地運動,然后做深呼吸,或者是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游戲,然后讓孩子多和朋友在一起,和朋友傾訴。
專家提醒大家,對于孩子咬指甲,家長不要嚴厲地批評,應該以正面引導為主,同時,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給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同時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健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