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
人類,憑借著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創作了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美術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僅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來,并因為其獨特的價值被人所尊崇與傳承,成為經典!
美并不只呈現為物質形態,本質上美就是那份敏感,就是那份對美的觀察。通過美的享受,可以滿足人最純真的愛好,使人得到“至樂”。而“一周一畫·一畫一品”正是基于余姚美術團隊《隨堂欣賞》課題研究的經典品讀。讓我們一起走近經典名作,品味藝術人生。(張重欣)
第30期
愛畫女仆的“大叔”
——維米爾作品賞析
余姚市蘭江小學 沈 嫣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Jan Vermeer),出生于荷蘭代爾夫特(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荷蘭17世紀中期杰出的風俗畫家和代爾夫特風俗畫派的代表人物。
維米爾的作品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氣氛的愛好。他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致,色彩明朗和諧,尤善于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
維米爾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他的作品通常布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沖擊。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
沒有人了解維米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技術(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列文虎克是維米爾的好友,他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維米爾顯然從他那里學到了這門技術。他對畫面非常講究,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他的畫作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稱精品。
《倒牛奶的女人》1658-1660年,高45.5×寬41厘米
收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館
此幅作品是維米爾單個人物作品中最廣為人知和深受喜歡的一幅。1696年,在一次包括維米爾作品在內的交易會上,《倒牛奶的女仆》以175弗洛林售出,價位僅次于以200弗洛林成交的《代爾夫特的風景》。1719年,當它再次售出時,一則評語這樣寫道:“著名作品:《倒牛奶的女人》,作者:維米爾,藝術技巧精湛”。
這幅《倒牛奶的女人》并不大,只有高45.5厘米高,41厘米寬,創作它的時候維米爾只有25歲。十七世紀荷蘭的廚房,牛奶和面包是人們的兩大主食,牛奶是純凈和母性的全部象征。他捕捉到了廚房的女仆履行日常職責時的狀態,女仆正在將一個陶瓷罐子里的牛奶倒入另一個瓷器鍋里。
維米爾用了自己最喜歡的黃色和藍色,毫不吝嗇地去描繪女仆的衣服(靛藍的材料在當時最為昂貴)。他緩慢、謹慎地從一個細節看到另一個細節,慢慢尋味,從低視角對她進行了仰視的描繪,這種視角給這個簡單而日常的場景賦予了一定的重量和尊嚴。檸檬黃和藍色這兩種顏色形成了一種靜謐、優雅的氛圍。這件作品中還有一扇敞開的窗戶,維米爾極其擅長表現散射光線的微妙變化,使室內充滿溫暖和煦的自然光。
《情書》 1669-1670年,高44×寬38.5厘米
收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情書》這幅作品中,坐著彈琴的主婦和拿信的女仆是這幅油畫畫面的主體。在兩邊大面積模糊不清的暗色塊中,處于門中的人物和景物在虛實對比和黑白對比中成為此幅油畫畫面中跳躍的亮色塊。另外,維米爾還通過明暗和色彩純度的安排使主次關系更加明確。如畫面中心位置的人物是畫面中色彩最亮、造型變化最豐富的地方。地板的黑白對比雖然容易搶眼,但由于幾何形本身缺少變化和明暗對比降低而不影響人物的強度。
細節的處理也是這件作品的巧妙之處。畫面中的每一個形體的邊線刻畫上都有細微的變化,通過這些表現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畫中門口挽起的布簾使原本對稱而略顯僵硬的構圖變得活潑而有變化。由此而見,維米爾是個柔情的人,他用自己的情懷去描繪了他內心的世界。
《窗前讀信的女孩》 1662-1664年,高83×寬64.3厘米
收藏于德國德累斯頓國立美術館
“讀信”是維米爾創作生涯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少女面對著打開的窗戶,象征女性渴望脫離家庭束縛,拓展自己的社會關系。油畫中毫無纏綿悱惻之情,畫家對自己筆下的人物反倒顯得漠然而無動于衷,儼如一幅靜物畫。
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一面以冷色或幾乎是單色的油彩作畫,一而又以濃墨重彩襯托。如桌面上鋪的東方桌毯,和自窗頂垂下的緋紅窗簾。這幅油畫也是維米爾的室內畫中畫幅最大的一幅畫。但是這幅作品的筆法卻相當松散,不像是他在后期時畫風成熟時的作品,可見這幅畫應作于前期。
《織花邊的女工》,又名《做蕾絲邊的少女》、《縫紉女工》。此幅作品以詩意化的方式描述一個在編織蕾絲的女工那種專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種抒情情調給人美的享受。
維米爾與同時代畫家的不同之處在于,他以極端、甚至顫抖的感光度來表現光線,喜歡用藍色和檸檬黃兩種色彩組成十分和諧的色調。他的作品中特別的光感,實際上是借由一種新的技巧而達成的。這種技巧部分依靠光學實驗,但主要是依靠觀察,以及對色彩微妙的滲透反映的直覺。他捕捉色彩光亮的方法相當特別,以微小的如珍珠的亮點構成物體輪廓,作品中的焦距平均分配,因此顯得平靜與客觀。
這是一幅給人以美感的作品。畫中姑娘略啟朱唇,一雙充滿希冀的眼睛向畫外張望著。她身披一襲華美的藍色長袍.頭戴大紅的寬檐氈帽,在她的臉上是一組神秘而變化微妙的淡綠及玫瑰紅、桔紅色調。《戴紅帽的女孩》以其獨具的秀美風格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一枝獨秀。這幅畫沒有激動的情緒,也沒有歐洲古典式的愛情幻想,有的只是平靜。那種心靜如水的純真與清秀,在畫家筆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戴紅帽的女孩》和維米爾的其他作品的不同點是,它是畫在木板上的。通過這幅作品我們可以充分領略維米爾精彩的用色技巧。在帽檐底部,維米爾用冷紫色在大紅色的帽子和藍袍子之間作了一個過渡。藍袍和紅色的帽子兩種色彩的強烈對比,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靜止的畫面瞬間動中有靜,靜中而又充滿了動感。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