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第5期】2011年初春,我和攝影師張華偉、編輯王杰從鄭州出發,對太行山做了一次全面的探察。我們從南向北,以太行八陘為主要路線,多次橫跨太行山主脈,在河南、山西、河北間幾進幾出,對太行山的地質地貌與地理景觀有了總體的直觀印象。雖然這樣的考察對認識和了解太行山這樣一座氣勢恢弘、博大精
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母地
中國最主要的地貌構架,是由西向東漸次降低的三級地形階梯。地理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還把中國地貌更簡單地分為高原中國和低地中國兩部分,這兩部分的界線剛好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此線以西,為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線以東,為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一線幾乎縱貫中國南北的山系,與被稱為中國中央山脈的秦嶺—大別山山系,正好呈十字交叉,從而構成了中國地貌的主要骨架。如果說秦嶺—大別山系是中國南北氣候的重要分界,那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山系,就是中國東西地貌的基本分野。如果把前者喻為中國之脊,那么后者或可稱為背西朝東、由脊柱向兩側展開的華夏之翼。而太行山就是其左翼的主要部分。歷史上對太行八陘的排序,是把最南邊的軹關陘作為第一陘,依次向北,到最北邊的軍都陘為第八陘,這也包含了把南太行作為太行山向北伸展的起始之根部的定義。
太行山的意義并不僅在于它本身,還在于自兩百多萬年以來的第四紀時期,正是由于太行山的強烈抬升,才有了太行山以東盆地的不斷沉陷,太行山東緣大斷裂造成的這種地形上的一正一負,才使得西邊不斷地削山移土,東邊不斷地填海成陸。對古海岸遺跡的科學研究,已表明距今7400年時,華北海岸線還位于保定—石家莊—邯鄲—安陽一線的太行山麓。此時的古人如果登上太行山向東俯瞰,應當是深、歷史厚重的山脈來說仍然是膚淺的,但還是收獲了許多富有啟迪和值得體味的東西。憑海臨風、汪洋無邊的景象。而大約與此同時或稍后的仰韶文化遺址,還在黃河剛剛東出三門峽的南太行與伏牛山之間。而隨著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向東推進,文明的繁衍也向東擴展,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南安陽,才出現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遺址。距今約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曹孟德擊敗袁紹,掃平北方時,華北平原的天津至現今黃河三角洲的大片地區還在海中,因此曹操統一的中國北方地域,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語的。因此,說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母地并不為過。
但是,跟許多大山脈都是大河流域的分水嶺不同,比如秦嶺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天山是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內流水系的分水嶺,太行山雖然巍峨高聳,卻并不構成分水嶺,太行山的河流水系是橫穿山脈而過的。借助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的巨大地勢反差,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馬河、永定河等河流,橫切了太行山主脈,匯入黃河與海河這兩大水系,直奔東海。
……
太行山最奇特的景觀是絕壁長崖
太行山主脈是太行山景觀的精華所在,而太行山主脈的山體,主要由多層“蛋糕“中的古老變質巖、紅色嶂石巖、白色石灰巖構成。
長長的峽谷兩側、如高墻般延綿聳立的石壁,形成了太行山極富特色的絕景之一——長崖。這種長崖高可數百米,長可數千米至數十千米,或者由白色石灰巖、紅色嶂石巖分別單獨構成;或者由二者重疊而成,形成上白下紅的結構。白色石灰巖和紅色嶂石巖的內部還有顏色、巖質的差異,從而在崖壁上出現極富裝飾效果的紋理,以及凸起與凹進的臺棧與巖廊。而在白色石灰巖與紅色嶂石巖相疊置的巖面上,由于白色石灰巖抗風化能力稍弱,崖壁后退較快,因此在白色石灰巖和紅色嶂石巖之間,常常形成較寬廣的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上,有許多就地取材用石頭壘建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山舍,背倚崖壁,面臨深谷,成為太行山的一大奇景,河南輝縣萬仙山的郭亮村等村落,就是其典型代表。(節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第5期 撰文/范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