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民族服飾 (圖文解說)4
【服飾顏色禁忌】古代服裝著色有禁忌,黃色在唐代始被皇帝專用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受這種等級制度“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



服裝就如同一種符號,古代社會中服裝有嚴格的區分,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一個人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這就是“禮”的表現。《禮記》中對衣著等級作為了明文規定:“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服裝的“禮”性功能亦有精辟見解。如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這種觀點的提出是其與其封建等級制度的捍衛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這種“禮”的功能還表現在服裝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于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規定
例如:《中國歷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唐以官服色視階官之品。”“舉子麻之通刺,稱鄉貢。”唐貞觀四年和上元元年曾兩次下詔頒布服飾顏色和佩帶的規定。



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并沒有什么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后,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并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于黃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每當看到峨冠博帶,長襟寬袖的古人,都仿佛感覺到了那遠古的風悠悠地飄來。

【明清補服】文武官員的官服:補服圖案代表官位的差異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我們稱其為“補子”。明、清凡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也稱為“補褂”。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形式比袍短又類似褂,但是比褂還要長,其袖端平,對襟,所以又名“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場合最多,時間最長的一種,而表示官階差異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文官繡有文禽、武將繡有猛獸紋飾的“補子”。

補子的起源:
相傳補子起源于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繡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里而來。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并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清前三品文官補服圖案
明代和清代“補子”的差別,除了部分動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補子”前后都一樣,而清代的“補”前面的部分是將其圖案分成兩半。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于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后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斗牛和飛魚兩種。



清前三品武官補服圖案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本文來自通吃島股票論壇),其制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制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一品鶴,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而武官還是用單獸,通常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后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后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于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于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著于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閑雅為美,不必尚武。
【滿族服飾】清代多穿旗袍:四季皆宜,男女皆可穿

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穿木制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后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并挽成單發髻,結婚后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后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后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后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制作精美。入關以后,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滿族的服飾種類有: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征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袍上鑲白色的花邊。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袍。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袍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于袍外。民國年間,女式旗袍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而女式旗袍不但滿族婦女至今喜愛,而且其他民族婦女也多穿著。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后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御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后,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卷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后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系于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后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并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于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畬族服飾】自創服飾圖案,別出心裁的藝術品



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畬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畬族人民交往中,受到畬族的影響,吸收了畬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于畬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閩東北畬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畬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畬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于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于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畬村婦女發式也不同于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畬族婦女發式為“龍船髻”。閩北畬族婦女以百根銀簪并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畬族婦女發飾稱為“笄”。


畬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制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里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制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上看,畬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舍車馬以及傳統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云頭、云勾、浮龍紋、葉紋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再如象征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征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用色上看,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畬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平添幾分情趣。畬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總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畬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她們非常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于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于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于畫面之外。
畬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
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制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傣族服飾】樸實大方衣對襟,身佩飾物有用心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市。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符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服飾
傣族女子的服飾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婦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藍色或緋紅色緊身內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對襟的圓領窄袖短衫。這種短衫獨具特色,袖管又細又長,緊貼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細又短,腰背處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擺較寬而大。下身穿顏色艷麗的筒裙,長及腳面。過去,筒裙上有花條數道,花條的多少,表明所屬階層,規定極其嚴格,任何人不能違反。在這一地區,婦女有穿鞋的習慣,常見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們一般都將長發盤結于頭頂,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還戴上一塊花頭巾,形象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于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后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于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包頭巾。有時采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的服飾還有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們的腰際都系一根精致的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伙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三星堆”人服飾】三千年前“三星堆”人穿衣文化

古蜀探秘

傳說在大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古人開始裁衣蔽體。最初的衣服是一些獸皮和植物纖維制成的,后來才有了絲綢布匹。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茹毛飲血的時代已經留在了歷史深處。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詩經·淇奧》中已經有了“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bian)如星”的詩句,意思是有個君子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耳垂。這個時候,上至天子后妃、公卿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了固定的衣冠服飾,古人的穿著大抵已經很得體了。
三星堆人也不例外。1986年,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像、石像身上,發現了款式多樣的服飾。3000年前的三星堆人正是穿著這些炫目而美麗的服飾,生活在成都平原上。這些衣飾可能出自三星堆裁縫之手,他們為三星堆各個階層都設計出了合身的衣服,精巧的設計讓后人艷羨不已。三星堆人的衣服多是“左衽”的,我們知道,中原地區的古人穿的衣服多是開口朝右的,古蜀人的“左衽”是一種怎樣的服飾?



神秘王服:一件還是三件?
1986年,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在二號祭祀坑出土。他可能是三星堆古國的蜀王,擔任著整個王國軍政、祭祀、祈禱的神圣職責,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既然是地位崇高的蜀王,穿的衣服自然也非同凡響。
大立人出土時穿著一件華麗高貴的長衣,考古學上稱之為王服。前裾過膝,后裾呈燕尾形,很像今天西方人穿的燕尾服;王服上還繡著飛翔的鳳鳥和陰森的獸面紋,似乎是為了刻意營造出一種神秘氣氛。
西漢時的蜀人揚雄說,古蜀人的衣服很奇怪,是“左衽”,青銅大立人的服飾即是左衽,證明揚雄所言非虛。服飾史上,“衽”指的就是衣襟,左衽也就是說開口是朝左的。其實古代西南地區的民族,普遍有領口開口朝左的習慣。中原地區的古人服飾,幾乎都是開口朝右的,這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漢族的服飾,陜西秦始皇兵馬俑的服飾就是統一右衽的。
從正面上看,青銅立人穿著一件“燕尾服”。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從側面看上去,他竟然層層疊疊穿了三層衣服:最外面是華麗的外衣,中間的衣服反而是最長的,最里面的內衣是最短的,燕尾形其實是中衣的下擺,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像燕尾服一樣拖在最外面。



這樣奇怪的搭配在中國服飾史上是一個特例,一般我們熟悉的服飾都是外長內短的,緣何三星堆人的服飾恰恰相反,是外短內長的?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是一種奇怪的搭配。有人說這套王服是蜀王祭祀祖先、神靈時穿的古老法服,想要引起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3000年前,古蜀王可能正是穿著這件雍容華貴的王服,頻頻出現在古蜀國的重要場合。
王服用料非常考究,可能由絲綢織成。早在商周時期,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便已經開始制造絲綢,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絲綢的人群。然而,我們今天已經難以完整地看到遠古時期的紡織品了,它們不易保存,極容易朽爛。
大立人頭上,還戴著一頂王冠,與他身上華麗的衣服相互映襯。中國最早的帽子與冠,傳說是西漢末年,王莽因頭禿無發才開始使用的,班固在《漢書》中頗有些許調侃的味道。其實,早在距西漢1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帽子與冠已經戴在了古人頭上。帽子是普通人戴的,冠則屬于有地位的階層。中原地區的冠,有嚴格定制,諸如雞冠、鹖(he)冠等等。三星堆除了大立人的王冠,還出土了戴象冠、蛇冠、龍冠人像。由此看來,古蜀人對冠的態度,比中原各國,要開放和自由得多。
青銅大立人頭上的王冠被稱為“花狀高冠”,遠遠望去,如同一朵盛開的鮮花一般。冠中部雕刻著一輪散發著光熱的太陽,照射著旁邊無數仿佛在天空中飛翔的翅膀。這頂神秘的帽子和尊貴的王服,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日常服飾:偏愛雞心領
在中原地區,衣服作為禮節的一部分受到古人的重視。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不得造次,衣冠不整被古人認為是大過失。齊景公縱酒,醉而解衣冠,晏子就批評他失禮。《左傳》也說,“良夫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太子使人數以三罪殺之”。可見衣冠之重要。跟中原地區一樣,三星堆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服飾體系。
正如其身份一樣,青銅大立人華麗的外衣也是惟一的,除了他再沒有人穿如此華麗的衣服。不過,古蜀王也只是在一些重要場合才穿這件華麗的外衣,平時,他也穿三星堆古國一些常見的服飾,例如中衣與小衣。
東漢人劉熙愛在其作《釋名》中探尋事物的本源,對于中衣,劉熙是這樣解釋的,“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是襯在外衣與內衣之間的衣服。三星堆人中衣領口一般很大,正面和背面都是雞心領的,與現在女性 愛穿的露背裝有點相似,后面拖著長長的燕尾。



這種衣服大抵并不是三星堆人的專利,商周時期的古人中流行一種叫蟬衣的禮服,《漢書》記載的蟬衣用的裁剪方式是“交替這么翦一下,翦下一塊正幅的布,讓一頭狹窄地跟燕子尾巴一樣,在兩邊垂下來”,按照這個裁剪方法,得到的正是宛如三星堆人中衣的蟬衣。
一般的三星堆貴族愛穿一種對襟衣,這在三星堆出土的雕像身上屢有發現。直到今天,對襟衣仍然在苗族、白族、回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跟一般左衽或右衽的衣服不同,對襟衣就是從中間對稱剖開的,由于簡潔方便深受古人的喜愛。三星堆人的對襟衣無領無扣,兩襟在胸前交叉形成“V”,看起來也是一個雞心型,千年前的古蜀人似乎對“V”字型的領口有著特殊的厚愛。古蜀人在穿對襟衣的時候還喜歡系上腰帶,這樣更方便穿著。
王服、中衣、對襟衣大抵還是三星堆貴族的服飾,一般三星堆人還是無福消受。中下層的三星堆人穿的衣服很雜,可能是因為地位太低,沒有錢縫制的緣故。
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青銅跪立人身上,穿著一件右衽的短上衣,素面朝天,上面沒有任何紋飾。更有趣的是他下身穿的褲頭,這是當時流行的犢鼻褲,然而,跟一般的犢鼻褲不同,他的犢鼻褲顯得特別短,“僅能兜襠遮羞”。根據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的記載,犢鼻褲是仆役做粗活時的衣著。讓我們不解的是,他穿著“僅能遮羞”的褲頭又怎么做粗活呢
這樣的三星堆人大抵還是有一點點錢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很多雕像都只穿了一件下裳,甚至連女性也是如此,上身袒 胸露 乳。這些人為何沒有衣服蔽體?我們通常說的衣裳,衣就是上衣,裳指下衣,也叫下裳。這些不穿上衣的三星堆人的下裳一般比較肥大,像裙子一樣,下部較寬呈喇叭形,跟現在的喇叭褲有點相像。

鎧甲:戎馬一生的武士
不同的階層穿不同款式、質地的衣服,這是3000年前三星堆王國內部森嚴等級制度的縮影。然而,三星堆古國另一些人頗值得我們尋秘。他們穿著厚厚的鎧甲,是三星堆王國的守護者和疆域的開拓者,戎馬一生。
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了兩尊威風颯颯的小立人像。他們穿戴著堅固的甲衣,也就是盔甲。上身是胸甲,雕刻著猙獰的獸面花紋;下身用銅片和獸皮連綴而成,料想這樣的甲衣在戰爭中應該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實用性。
小立人頭戴頭盔,這是一種用皮革、青銅制成的頭飾,打仗作戰時起保護頭部的作用。頭盔在遠古稱為胄,漢代也稱為兜鍪(mou),以后才叫盔。另外,一些青銅人頭像頭上也戴著頭盔,他們的頭盔兩側上翹,仿佛獸角一般,后面有一道凹痕,仿佛是插羽毛之用,《三國演義》中很多西南少數民族的首領便戴著這種帶角的頭盔。
威武的甲衣,堅固的頭盔無疑是三星堆人在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小立人可能是當時普通的士兵,青銅人頭像刻畫的可能是一位古蜀王國部落首領的形象,或許他們都在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犧牲,三星堆人把他們鑄成雕像,供奉在宗廟中,永遠接受著后人的祭拜與追憶。

三星堆女性穿什么
按照我們現在的觀點,美麗的彩裝似乎是女性的專利,男性的衣服一般都是單調而固定的。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三星堆人的服飾,外衣、中衣、對襟衣、甲胄等等似乎都是男性的專利,女性的彩裝并沒有在考古發掘中露面,目前知道的一件青銅頂尊女人還赤裸著上身。千年之前的古蜀女人到底穿著怎樣的服飾呢?
迄今為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一部分是一些青銅雕像,這些雕像塑造的大多是陽剛的男性形象,他們是顯赫一時的蜀王、巫師或者部落首領。這給了我們一個提示:3000年前的三星堆王國似乎是一個男性的國度,跟中原人一樣,也許他們認為,女性是不能參加神圣的祭祀的,自然也沒有權力被塑造在雕像中。
三星堆女性給后人留下的,是她們的手藝。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服飾與帽式,比如青銅大立人的王服、中衣、“拿破侖”帽都有刺繡的痕跡,這些應該是三星堆女性的手筆。
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青銅器。這件青銅器塑造的是一對纖細的腿,沒有上身,穿著一條緊貼身體的短裙,跟現代人的超短裙很相似。它似乎塑造的是一雙女人極細的腿,或許,三星堆的女性就是這樣裝扮的。然而,它又長著一雙鳥腳,三星堆的女性當然不會長著一雙鳥腳,那么,這個穿著性感的超短裙的細腿鳥腳像,到底是人還是神?

【盤扣】興起于“結”,民族風韻濃縮其中



在形形色色的傳統旗袍中,衣襟上的盤扣常常起到畫龍點晴般的傳神作用,民族風韻濃縮其中。所謂盤扣,是由手工將長長的硬條回旋盤繞成各種造型的鈕扣。
說起“盤扣”的歷史并不長,它是從古老的“結”發展起來的。我國早期的服裝,要使衣服合體保暖而不散落,便要借助于帶子、繩子,而使用時,就要系扣、打結。“結”的式樣很豐富,有起功能作用的束衣之“結”,也有起美化作用的裝飾之“結”。同時,“繩結”在人民心目中也代表著各種美好吉祥的意義。隨著清初的服裝以袍、褂、衫、褲為主,改寬衣大袖為窄袖筒身,衣襟以紐扣系之,代替了明朝漢族慣用的綢帶,這時,中式盤花扣也隨著服裝的發展而興起。



如今,盤扣不僅作為紐扣使用,還可獨立觀賞,是一種新穎的工藝美術作品。其制作工藝包括了盤、包、縫、編等多種手法,在樣式設計、顏色搭配等方面也極為講究,充分表現出設計者高超的技巧和驚人的創造力。
盤扣的花樣主要分直角扣、花扣和琵琶扣三大類。無論哪一種盤扣,都要先做成硬條,然后再盤制而成。
近幾年,盤扣作為一種傳統的服飾手段又風靡一時。長袖盤扣、短袖盤扣、對襟盤扣、斜襟盤扣……就連后開衩的直筒連衣裙也綴上了幾顆盤扣,恰似一只只欲飛未飛的“蜻蜓”。
立領配盤扣,氤氳著含蓄和典雅;低領配盤扣、洋溢著浪漫和嬌俏;短坎長裙中間密密地綴一排平行盤扣,于端麗之中見美感;斜襟短衫綴上幾對似花非花的纏絲盤扣,于古雅之中見清純……

【俄羅斯族服飾】頭飾風俗獨特:婚前婚后界限森嚴



中國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及烏魯木齊等地。
俄羅斯族男子的傳統服飾是穿分衩長袍、長褲,或穿白色繡花襯衫和燈籠褲,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皮帽。居住在城里的俄羅斯族男子內穿套頭式白襯衫,衣領、袖口、胸前衽邊均飾花邊;外著西裝或制服;戴鴨舌帽、氈禮帽,冬戴皮帽。


俄羅斯族婦女興穿裙,裙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連衣裙,一種是有荷葉邊寬背帶的背帶裙。穿時常將背帶裙套在連衣裙外。青年女子裙長至膝部,中老年婦女則喜穿長及腳面的深色無領的連衣裙。青年女裝喜用顏色淺淡的花布制做,領邊、袖口、裙擺等處,均飾有鏤空花邊。過去,也有上穿無領繡花襯衫,下著自織的白布大長裙,上面繡著色彩艷麗的方格形或長條形圖案花紋,腰系一條花布帶。婦女秋冬季節戴呢帽或皮帽,呢帽上多插羽毛作為裝飾,夏天則戴花頭巾。
俄羅斯族婦女的頭飾有獨特的風俗,而且頗為講究,婚前婚后界限森嚴:姑娘梳辮子時,要同時把彩色發帶和小玻璃球編在辮子里,辮子長長地下垂,頭發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的獨辮被兩條辮子取代,盤于頭頂,再用頭巾或帽子罩上。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的頭飾有嚴格的區別。少女梳一條長長的辮子,并在辮子里編上色彩鮮艷的發帶和小玻璃球,頭發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則先將頭發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再用頭巾或帽子把辮子裹在里面,頭發不能外露,尤其是在長輩面前更要注意,否則就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民族服裝中,俄羅斯族女子的裝飾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帶。披肩有兩種樣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著鮮艷的大花圖案。除披在肩頭外,俄羅斯女子還常把披肩包在頭上,作為頭巾使用。俄羅斯人認為腰帶不僅能保暖,還能保佑平安,因為腰帶象征太陽光的圓環狀。在民間,未來媳婦送給公婆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腰帶,所以俄羅斯女子從少女時代便學習刺繡和縫制腰帶。
俄羅斯族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艷,寬大,這和俄羅斯民族的生產、生活有關,也體現了俄羅斯族人豪邁的性格。

【毛南族服飾】喜帶花竹帽:新娘少頂花竹帽,伴娘也覺丑三分
毛南族的服飾,據性別、年齡、季節用途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各種類型和樣式。



女裝,最大的特點是鑲有三道黑色花邊的左開襟上衣和褲子。衣服大多數是青色成藍色的布料,配上銀飾和頂卡花,個個婀娜多姿。姑娘們還系上一小塊長方形的圍腰,上邊繡著美麗的花紋圖案。
毛南族婦女愛穿繡鞋,有“雙橋”、“貓鼻”、“云頭”等三種形式:“雙橋”鞋用紅、綠兩種顏色,在鞋面上鑲成兩條花邊,象兩座石拱橋橫跨河面,也象一對彩虹吸水,因而得名。“貓鼻”鞋用五色花帶,在鞋面上構成勾頭的鞋面繡有云藕圖案,文靜大方。這些精致的繡花鞋,通常放在箱子里保存,赴喜宴和走親時才拿出來穿。平時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遠路、趕圩多數穿草鞋。草鞋有用竹殼、竹棉和禾米草編織而成。



毛南族的銀器飾物給婦女增添了光彩。除了銀手鐲外,還有耳環、銀項圈、銀麒麟、銀環、銀簪、“五子登科”、帽飾、銀顫花、銀釵、銀梳等。青年婦女戴上耳環,表示已出嫁或訂婚了,小孩戴銀鎖驅邪禳災。
毛南族女子出嫁后包青頭帕,露出頭頂。外出走親訪友,喜戴花竹帽。花竹帽與一般的斗笠不同,是一種當地產的黃金竹和黑亮的墨竹薄片精工編制而成的,稱為“頂卡花”,或“頂蓋花”,意為“帽底編花”。



“毛南地區三件寶”之一的花竹帽對于出嫁的毛南族姑娘意義重大,當地流傳的,《叮囑歌》:“哪個姑娘耍出嫁,買花竹帽晟要緊。被帳鞋盆放其次.先看竹帽新不新,新娘少頂花竹帽,伴娘也覺丑三分。滿身綾羅缺這個,莫想跨進婆家門。”用做編制竹帽的篾片細如發絲,表層用720片分蔑,里層用360片分篾,編成擾如錦緞似的多層繁花的竹帽,工藝價值很高,成為毛南族青年男女之間的珍貴禮物。
男裝稱為五扣衣,也同女裝一樣開右襟,但不鑲花邊。它的特點是有五顆晶亮的銅扣,所以毛南語稱“骨娥妮”,意即五顆扣的衣服。領扣一顆,右襟三顆,和領扣垂直相對,安在肚臍位置,下面開襟。衣服口袋和女裝一樣。縫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裝時頭纏黑頭巾,長約八尺。從左至右有規律地纏在頭上,頭巾一端有布須,露出頭頂,走起路來,布須抖動,它象小羊角,故稱羊角巾,毛南話叫“掛爪”。盛裝時腰纏八尺長的黑色腰帶。腰帶的兩頭用紅、綠、黃、藍、白絨線鑲成鋸齒形的布須。纏腰進兩頭有顏色的布須外露,下面穿寬筒褲子,腳穿白底黑面的布鞋。顯得英俊,虎虎生氣。
男女衣服顏色喜歡藍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藍色,很少穿黃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縫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門。服孝男女穿白衣,要進別家時,要把白衣、白巾脫于門外才能進屋,否則主家認為兆頭不好。

【塔吉克族服飾】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紅白相間象征純潔與忠誠
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 
塔吉克族婦女無論老少,一年四季頭上都戴一頂“庫勒塔”帽。這種帽子是圓形硬殼,頂部和帽沿四周都繡有精美的圖案,戴在高鼻梁、大眼睛的塔吉克族姑娘頭上,猶如頂著一個花籃。有的還在帽子上蒙一塊長長的紅色、粉紅色或是黃色頭巾,走起路來隨風飄動,別致而又迷人。



庫勒塔帽幾乎成了塔吉克族婦女的標志,在我國56個少數民族中,獨樹一幟。
到了冬季,她們還在圓帽沿里襯些棉花或是駝絨,再增加后圍保護脖子不受凍,這種叫“謝依達依”的冬帽仍然是花團錦簇,后圍和帽沿的四周,都布滿了花卉和圖案。
塔吉克族帽子的花紋圖案千變萬化,幾乎沒有哪兩頂帽子的圖案是雷同的。在黑色的絨布上,繡紅、黃、綠和藍色的花紋圖案,顏色十分艷麗。



在塔什庫爾干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有紅色的地方就有塔吉克族婦女。
塔吉克族婦女喜歡穿連衣裙,年輕人則都穿紅色的連衣裙。有的是純紅色,有的紅布上印小白花,有的在裙擺上也繡有花,雖然裙子質地和花紋略有不同,但遠看仍是一片耀眼的紅色。
紅色被認為是青春的象征,充滿了活力,身材修長的塔吉克族姑娘穿上紅色的連衣裙,更加顯示出蓬勃朝氣和曲線美。
在紅色的連衣裙上還套有黑色坎肩或是外衣,講究在衣領、胸前、袖口等處繡花。塔吉克族婦女不僅重視胸前、領口、袖口的裝飾,還愛在身后的長辮子上綴串珠、銀元扣、寶石等,光彩奪目。
紅白相間:純潔與忠誠
塔吉克族婦女的服飾有已婚和未婚之區別。已婚婦女外出時常系三角形繡花腰帶,老年婦女則留一條辮子,中年婦女留鬢發,未婚姑娘不留鬢發,辮子上常以小銅鏈或銀鏈連結在一起。



無論是小姑娘或已婚的婦女,都講究佩戴首飾。塔吉克族女性的首飾碩大,有的老年婦女在胸前佩戴“阿勒喀”圓形大銀飾,直徑約有十幾厘米,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塔吉克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新郎和新娘的裝束了。新娘除了戴庫勒塔帽外,還要在帽子前綴一排叫做“斯力斯拉”的銀色小鏈子。
兩耳墜著長長的耳環,頸部戴幾排碩大項鏈,把脖子圍得緊緊的。辮子上飾流蘇或白扣、銀元,手上還要戴手鐲、戒指。
除此以外,新娘頭上還要蒙一條長長的紅色或黃色頭巾,外穿紅色長大衣,還要系上紅白相間的手帕。
婚后,這種新娘的裝束至少要保持一個月,所以在大街上看到穿這種新娘服飾的年輕婦女,都還在蜜月中哩!
新郎的帽子上要纏紅白相間的布。紅色表示熱烈,白色表示純潔,紅白相間,表示新人對愛情的純潔和忠誠。新郎外穿繡花長袷袢,內穿繡花襯衣,腰間系繡花腰巾,腳登紫紅色的“喬魯克”靴,兩手的無名指戴上戒指,并要系上紅白相間的手帕。
新郎和新娘這種大氣、富貴的裝束,被塔吉克人稱為“國王”和“王后”,受到人們的尊敬和青睞,同時也表達了新郎、新娘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愛情的決心。

男人的“吐瑪克”



在提孜那甫鄉二村幾乎是清一色的塔吉克族居民,男人頭上都有一頂“吐瑪克”。吐瑪克是塔吉克族男人的一個重要標志,連男孩子也戴吐瑪克。
“吐瑪克”據說是“皇冠”的意思,人人戴帽是對先人的尊敬和紀念,所以延續下來成為人們的一種習俗。
吐瑪克的里子是用黑羔皮做的,皮帽的頂部和四周是用絨布,帽頂上用紅線繡有一圈一圈的花紋,做工十分考究。
皮帽的里面是黑羔皮,十分保暖,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皮帽在選用綢料顏色和花紋方面有所不同。小孩的皮帽用白色綢子作面,里面仍然是羔皮。無論哪種皮帽,帽沿都可以放下來,天冷時,帽沿可護住脖子。
男人除了講究戴吐瑪克外,還講究穿“袷袢”,即一種無領、無口袋、無扣的長大衣。在恰袢的領口邊、袖口、背后都繡有花卉和圖案。恰袢的腰間還要系一塊三角形的腰巾,腰巾上也繡有花紋和圖案。腳上還穿上一雙紫紅色的喬魯克靴,看起來很英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愛生活,愛拉芳]讓我們了解一下民族服飾吧 V [70P]
滿族服飾—坎肩
畬族服飾
民族服飾(一)
【“三星堆”人服飾】三千年前“三星堆”人穿衣文化(2)
收藏殿堂 | 三星堆中的文化現象:服飾之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营口市| 洪泽县| 吉木乃县| 大丰市| 东明县| 饶阳县| 平邑县| 巫溪县| 巍山| 山西省| 临泉县| 沾化县| 简阳市| 洞口县| 永吉县| 萍乡市| 南城县| 七台河市| 鹿邑县| 三门峡市| 德昌县| 南部县| 惠来县| 乐陵市| 固阳县| 大同市| 邻水| 汝城县| 凤庆县| 罗甸县| 老河口市| 红安县| 苏州市| 石家庄市| 临海市| 大同县| 南岸区| 闽侯县| 台南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