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穿新衣,有辭舊迎新、辟邪降福的寓意,是中華民族傳統春節習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元旦(即大年初一)“長幼悉正衣冠”的記載;民國《平谷縣志》中記載,正月初一這天“卑幼盛裝飾,拜尊長為壽”。
春節起源于虞舜時期舜帝帶領部下祭拜天地的儀式。但我國歷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正月;商代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代以十月為正月;西漢《太初歷》頒行以后,又恢復以夏歷(即陰歷、農歷)孟春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自殷商時代起,人們開始在春節期間著盛裝。
殷商、戰國、后漢、魏晉時期的婦女盛裝(中國臺灣)
漢代、魏晉婦女盛裝(中國香港)
唐、宋、元、明時期的婦女盛裝(中國臺灣)
隋唐、清代婦女盛裝(中國香港)
明代元宵節婦女、兒童著裝(中國臺灣)
明代春節男子、兒童的著裝(澳大利亞)
明代元宵節南方兒童著裝(中國香港)
清代男女春節著裝(中國臺灣)
清代元宵節人們的著裝(中國臺灣)
2、民國時期的春節盛裝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對傳統服裝作了一些改良,但基本樣式和風格仍承襲清制。春節期間,在官宦和富裕家庭,男子一般穿傳統的綢緞長袍馬褂、帶瓜皮帽或平頂有檐禮帽,有的也穿經改良后的唐裝;女子一般著滿族旗裝(無袖旗袍為傳統旗裝的改良品種)或漢族婦女裝,有的還穿經改良后的短衣長裙。孫中山對西式軍服進作改進,成為各級官員和后來普通男子常喜歡在正式場合穿的中山裝。之后,過年穿中山裝一度成為一種時尚。在平民家庭,著裝樣式一般盡量仿照官宦和富裕家庭的樣式,但材料卻往往是棉布、粗麻之類。在積貧積弱年代,像《白毛女》中楊白勞一家那樣的很多窮苦家庭卻缺食少穿、過不起年。眼看要過年了,楊白勞雖然買不起新衣裳,可怎么也得給閨女買根紅頭繩扎起來。
民國時期的婚禮,新郎一般穿長袍馬褂、常禮服或唐裝,新娘則穿水袖戲服、頭戴鳳冠或著旗袍,家人也是盛裝出席,與春節著裝無異(農村多喜歡在春節時辦婚事)。時至今日,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和東南亞華人中,不少人還喜歡以這種傳統著裝方式來舉辦婚禮。
民國時期的襖服和裙服(中國臺灣)
民國盛裝:唐裝、旗袍、中山裝、短衣長裙(中國澳門)
民國時期平民和窮人的春節著裝(中國香港、中國大陸)
民國時期的婚禮盛裝(中國臺灣、中國澳門)
民國時期及現代的婚禮盛裝(馬來西亞、韓國)
紅綠衣服配瓜皮帽的孩子(中國臺灣)
中式棉襖配虎頭帽的孩子(澳大利亞)
3、新中國時期的春節盛裝
在改革開放以前,老百姓的物質條件還不富裕,春節時穿的衣服以干凈、整潔、實用為前提,人們基本上對款式、顏色、面料等不作過多要求。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顯著改善,人們平時著裝也開始“洋氣”、“花哨”起來,過年則更是盛裝出行。
1960年代兒童的春節著裝(中國)
1980年代農村的春節著裝(中國)
新世紀農村老人、青年、孩子們的春節著裝(中國)
現如今城鄉孩子們的春節著裝(中國大陸、中國澳門)
現如今孩子們的春節著裝(新加坡)
莫言著春節盛裝出席“諾獎”頒獎典禮(馬里)
在一些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家,中國的春節習俗早已植入他們的文化血脈。但由于地理環境和文化特征畢竟有別,春節習俗已經“入鄉隨俗”,或多或少都有些改變。例如,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由于春節期間天氣暖和、濕度偏大,當地華人的春節服裝雖然乍看上去跟中國的很像,但其實面料很薄、袖子很短;有的國家,春節服裝已經本土化,與本民族服飾合而為一。另外,有的國家還在郵票上,讓卡通動物也穿上了春節盛裝。
“清涼”的春節中式盛裝(新加坡)
既傳統又現代的春節中式盛裝(新加坡)
本土化的春節服裝(馬來西亞)
本土化的春節服裝(泰國、菲律賓)
本土化的春節服裝(越南)
春節盛裝-和服(日本)
卡通鼠也穿上了春節盛裝(贊比亞、韓國)
集郵博覽通訊員:梁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