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莖
產地
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主為栽培品。
圖片
來源教材
采收加工
多于秋季采挖,洗凈;栽培的俗稱“園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的稱“林下山參”,習稱“籽海”。園參除去支根,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如不除去支根曬干或烘干,剛稱“全須生曬參”;林下參多加工成全月須生曬參。
近來研究用真空冷凍干燥法加工人參,可防止有效成分總皂苷的損失,提高產品質量,其產品稱“凍干參”或“活性參”。
性狀鑒別
藥材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并著生多數細長的須根,須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出。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圓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長1~6cm。表面灰黃色,具縱皺紋,上部或中下部有環紋。支根多為2~3條,須根少而細長,清晰不亂,有較明顯的疣狀突起。根莖細長,少數粗短,中上部具有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莖痕。不定根較細 ,多下垂。
飲片
呈圓形或類圓形薄片。外表皮灰黃色。切面淡黃白色或類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體輕,質脆。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溫。歸牌、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而微苦,微溫而不甚燥熱,藥力強大,為補氣強身之要藥。既善大補元氣,治氣虛欲脫;又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證;還能補氣而生津、安神、益智,治津傷口渴、消渴、心神不安、驚悸健忘等。
功效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妙記
記憶場景:電影《青蛇》1、法海僧人生脾氣廢神
法海僧人(僧人諧音人參)生脾氣費神
2、人參功效:生津補脾,大補元氣,益肺,安神
主治病證
(1)氣虛欲脫證。
(2)脾氣虛弱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
(3)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
(4)熱病津傷的口渴,消渴證。
(5)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
配伍
人參配附子
人參甘溫補氣,力宏固脫;附子辛熱回陽,補火救逆。 兩藥相合,大補大溫,益氣回陽,治亡陽氣脫效佳。
人參配蛤蚧
人參甘溫善補肺氣,蛤蚧性平補肺益腎。 兩藥相合,補肺益腎而定喘嗽,治肺腎兩虛,動輒氣喘甚效。
人參配麥冬、五味子
人參性溫補氣,麥冬寒涼滋陰,五味子酸收斂陰。 三藥相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為治氣陰兩虛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大補元氣可用15~30g,文火另煎,與煎好的藥液合對,或頻頻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野生人參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虛脫;生曬人參性較平和,適用于氣陰不足者;紅參藥性偏溫,多用于氣陽兩虛者。
使用注意
為保證人參的補氣藥效,服用人參時不宜飲茶水和吃白蘿卜。 因屬補虛之品,邪實而正不虛者忌服。 反藜蘆,畏五靈脂,惡萊菔子、皂莢,均忌同用。
藥理
本品有興奮與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學習記憶、抗休克、強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調節糖代謝、促進蛋白質合成、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腫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釋放增加等作用。
故事
從前,在東北山村,有一對兄弟,于冬天帶上弓箭、皮衣和干糧,上山去打獵。上山的第二天,狂風大作、雪花紛飛,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山路全被大雪覆蓋,迷了路的兄弟倆無法出山。他們找了棵空心大樹藏身,為了節約糧食,又挖些草根充饑。偶然發現有一種大拇指粗的草根,形狀像人的胳膊和腿,放到嘴里一嘗,甜津津的,吃了這東西,他們感到渾身更有勁了,有時吃多了還會流鼻血。因此,他們每天就只吃一點兒。
直到第二年開春,兄弟倆才滿載著獵物下山回家。村里的人以為他倆早死了,見他們又白又胖地回來,都奇怪地問他們:“吃了什么好東西,長得這么結實?”兄弟倆拿出草根給大家瞧,大伙兒都說這東西長得像人的身體,這形如“人身”的根被后人稱為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