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們想必都吃過一種叫“酸棗糕”的休閑零食,這種酸酸甜甜富有嚼勁的糕片吃起來類似山楂卷,讓人口齒生津,欲罷不能。這其中用到的主要原料來自于一種叫“南酸棗”植物果實,不了解植物的人看這名字還以為是南方的某種酸棗,雖然它跟棗子有幾分相似,但親緣關系還是比較遠的。
南酸棗是漆樹科南酸棗屬的植物,經常用來做行道樹。本來作為人們常用的植物,無非有兩點:顏值至上或能吃至上,其他不上不下的植物只能做陪襯。但南酸棗不講顏值直接吃也不能算好吃,能用作行道樹,可見有一套。
大約早春四月,是南酸棗枝繁葉茂的時節,著生的奇數羽狀復葉和臭椿很相似,聚傘狀圓錐花序就開在枝葉間。說起來南酸棗的花較為特別,為雜性花,雄花和假兩性花都是淡紫紅色。
陽春前后是它開放的季節,由于樹體高大加上枝葉茂密,很難發現它開花的樣子。然而當花開之后,在樹下石階鋪就的小路上,你會發現鋪滿了細小的暗紅色花朵,細看之下也是另有一番風味,那是一種有別于陽光與嫩葉的景色。
深秋之后便會有和棗一樣的果實成熟,味道酸酸的,這也可應該是它名字的由來。南棗酸的果實為典型的核果,最外有一層黃色的表皮(外果皮),中間是肉質的果肉,極酸,一般人難以下咽;最內是有一枚堅硬的果核,布滿小小的孔洞。
在自然界中,植物總是會千方百計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以達到生殖繁衍的目的,甜美的果食為自然界中的動物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動物們在取食收藏等過程中幫助了植物進行傳播,這是一種互利的模式。
南棗酸的傳播應該就是屬于這一類型,堅硬的種子在被動物吃下后不致于被消化,可以通過動物排泄遷移至更遠的地方生長,然而堅硬的種子很難破開,那么種子是如何突破這層阻礙而生根發芽的呢?聰明如它,巧妙地在果核一側演化出了幾個萌發孔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南棗酸的種子在合適的條件下,會從它種子一端的五個萌發孔中生長出新的植株,很是神奇的設計。
南酸棗除了果肉可以食用外,果核還能用于做菩提子,佛家叫稱它的核為五眼六通,并賦予諸多神性,本來作為信徒念經參禪的手串也并無不可,但也有一些好事者奉其為“神果”,忽悠那些閑來無事又喜歡收集“奇珍異寶”的收藏者。
南酸棗果核即是所謂“神果”,它果核一端的有3-6個不等的萌發孔,多為5個,故而被佛門寓意五眼六通,作為菩提子來使用,串成手串或念珠,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但我目前只修練到肉眼境界,其他一竅不通,解釋不了這些境界,阿彌陀佛。
要得到果核,肯定要搓掉果肉,這其實這個痛苦的過程,潔癖和強迫癥的人就做不了這個,果肉搓開黏黏糊糊的,和鼻涕差不多,所以它也有個鼻涕果的名字。另外果肉黏在核上很難搓掉,滑滑膩膩,比較機智的做法是一堆放在網兜里,一直搓洗直到所有果肉被去除掉。如果想偷懶,也可以將果實泡在水里直到果肉嘔爛,果核自然就脫離了,但這種辦法比較費時間。
南酸棗另外一些作用就要扒皮拆骨,樹皮和葉片可以用來提栲膠,莖皮纖維可作繩索。樹皮和果入藥,分解到每個部位都有用,這可能也是它沒有什么顏值卻能立足到現在的重要原因了,可見技多不壓身,有用的人和物才能混的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