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除了太陽系有行星,其它恒星系統有的也有行星。行星可分為兩類: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是以巖石為主體的行星,比如太陽系內的水星、金星、火星都屬于類地行星。太陽系內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則屬于類木行星,這類行星的主要構成是氫、氦等輕元素,而且體積巨大,所以又叫氣態巨行星。
簡單來說,超級地球或者說超級類地行星是一種繞著恒星公轉,質量比地球大,并且類似地球一樣的行星。超級地球與地球擁有相似的板塊構造,它們結構大致相同:中心是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核,外層則被巖石包裹著。
系外行星中也有質量比地球小的,只是憑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幾乎很難發現,只能發現那些個頭較大的類地行星。
2022年6月,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新發現,通過系外行星搜索計劃,發現了兩顆系外類地行星,也就是超級地球。
科學家此前已在宇宙中發現了很多超級地球,但此次的發現令人興奮,因為這兩顆超級地球距離地球僅有33光年左右!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系統之一。
至于人類發現的最近的系外行星,則是天文學家于2016年發現的比鄰星b,它距離地球只有4光年左右。
那么這兩顆超級地球上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嗎?人類未來是否可以移民到這兩顆星球上?
這兩顆超級地球均圍繞著紅矮星HD 260655公轉。根據科學家對這兩顆行星的初步觀測結果,其中行星HD 260655 b的質量是地球的2倍,體積是地球的1.2倍,公轉周期2.8天,表面溫度435℃;行星HD 260655 c的質量是地球的3倍,體積是地球的1.5倍,公轉周期5.7天,表面溫度284℃。
從這些數據可知,這兩顆超級地球離恒星HD 260655很近,表面溫度都有數百攝氏度。要不是這顆恒星是個紅矮星,發光發熱能力比太陽弱很多,這兩顆超級地球的表面溫度絕對比現在觀測到的數據要高得多。當然紅矮星也有優點,就是穩定壽命長,可持續燃燒上萬億年。
這么高的溫度,意味著這兩顆超級地球表面是不會存在液態水的。在人類現有的認知范圍內,也意味著這兩顆星球上幾乎不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如此惡劣的環境,不亞于金星,很顯然這兩個超級地球并不適合人類未來進行星際移民。
而且,33光年,在整個宇宙尺度下,這點距離很近??蓪ΜF在的人類來說,卻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人類發射的飛得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每秒能夠飛行17公里,可飛了幾十年時間,也僅飛了200多億公里。太陽系的半徑大約1光年,即9.46萬億公里,旅行者1號探測器飛越的距離僅為1光年的零頭。如果旅行者1號真的能夠飛出太陽系,也要耗時1.7萬年。
就算人類能夠以光速飛行,抵達這兩顆超級地球也需要33年的時間。不過,人類在短時間內應該很難突破技術限制。所以說,就算這兩顆超級地球適合人類居住,是除地球之外的另一個伊甸園,人類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抵達它們的方法。但地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比較適合人類居住,對于星際移民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我們或許可以將希望寄托于子孫后代。所以說,就算這兩顆超級地球適合人類居住,是除地球之外的另一個伊甸園,人類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抵達它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