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與石油、天然氣并稱為世界三大化石燃料,它的重要性雖然沒有石油和天然氣那么大,但仍然是人類生活中目前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目前我國開采的煤炭資源很大一部分被用作火力發電,滿足大家的用電需求。
資料顯示,中國已經探明的儲量最大的煤田是位于中國陜西省榆林市的神府煤田,該煤田發現于1984年,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百科資料顯示其煤炭儲量估計達1349億噸,占中國已發現煤田儲量的約15%。其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的東勝煤田與神府煤田從地層上來看同屬于一個連續的煤田,東勝煤田的煤炭儲量也十分巨大。
據悉,位于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高地的阿巴拉契亞煤田,是世界上已探明的儲量最大的煤田,百科資料顯示該煤炭資源儲量高達3168億噸,約占美國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9%。阿巴拉契亞煤田分布在美國東部的9個州,煤層厚500~900米,綿延上千公里,含煤面積達18萬平方千米,大約相當于5個臺灣省的面積。
從1750年開始,這個煤田就開始產煤,最高年產煤量達4億噸,已經開采了200多年,然而這個煤田目前仍然沒有枯竭的跡象,可見阿巴拉契亞煤田確實很大,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并且由于煤層比較淺,有一部分還是露天煤,所以阿巴拉契亞煤田的開采難度也很低,這使得其在20世紀初便一躍成為全球產煤量最大的煤田。
按照科學界的主流觀點,煤炭是由遠古時期的植物形成的。遠古時期死亡后的植物堆積在停滯水體中,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會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因地質變遷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巖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褐煤再經變質作用就會轉變成煙煤乃至無煙煤。
小煤田說是植物形成的,相信大家還不會懷疑,不過像阿巴拉契亞煤田這么大的煤田,難道也是植物形成的嗎?
對于煤炭的植物形成說,持反對意見的人,大部分主要還是從遠古時期的植物富足程度進行質疑。對于阿巴拉契亞煤田這樣的超級煤田,要形成如此巨大的煤田,所需要的遠古植物是海量。那遠古時期真的有這么多植物嗎?
實際上遠古時期有些時間段,陸地上的植物比現在繁茂的多,而且那時候也沒有人類進行砍伐。目前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就高達數百萬平方公里,幾億年前完全有可能形成比這更大的森林。不要以現在的眼光看遠古時期,那時的全球氣候可能與現在有很大差異,因此在一些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形成一片面積高達成數百乃至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森林也完全沒有問題,只要氣候合適,這些森林應該可以持續存在上千萬年。
而且這么多煤炭資源,可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經歷了至少幾十上百萬年時間的沉積才形成的。大家可不要小看了時間的魔力,就算是100年累積1厘米的厚度,100萬年也要積累100米啊!
其實煤炭在地層中的分布有規律可循,在整個地球地質年代史中主要有三大成煤時期:
一是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種為煙煤和無煙煤。
二是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和煙煤。
三是新生代的第三紀,距今數百萬年,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其次為泥炭,還有部分年輕煙煤。
資料顯示,地球上大部分煤田所在的地層,在遠古時期要么是湖泊區,要么就是近海區,因為煤田的形成離不開水。因為死亡后的遠古植物遺體就是在水流的搬運作用下,在停滯水體中逐年緩慢堆積,最終經過地質變遷和化學變化形成含煤地層的。
化石證據及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顯示,阿巴拉契亞煤田屬于石炭-二疊紀濱近海型煤系,煤層主要位于石炭紀。也就是說這塊煤田的含煤地層形成于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這段時間,形成這些煤層的沉積物是在大約數千萬年的時間里在遠古地球沿海靜水區積累而成的,然后經歷了2億多年的時間,最終變成了我們現在開采的煤炭。
可見,只要時間足夠長,條件合適,死亡植物在近海低洼處日積月累形成阿巴拉契亞這樣大的煤田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煤炭資源在全球雖然廣泛分布,但儲量卻不均衡,這也從側面說明煤炭就是植物形成的,因為遠古時期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也不均衡。如果煤炭不是由植物形成的,而是由無機因素形成的,那么煤炭的地層分布規律等問題就解釋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