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31光年外的地方,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由純鐵構成的星球,鐵含量至少高達91%,它被科學家叫作格利澤367b,是一顆行星。這顆古怪的行星圍繞它的母恒星格利澤367運行一次只需7.7個小時,可見它與母恒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
格利澤367是一顆表面溫度很低,光線很暗的紅矮星。格利澤367b是已知密度最大的“超短周期行星”。除了格利澤367b,天文學家還在該恒星系發現了另外兩顆行星“格利澤367c”和“格利澤367d”,公轉周期分別是11.5天和34天,它們的質量與“格利澤367b”相比要更小些。
天文觀測數據顯示,這顆純鐵行星個頭還是蠻大的,格利澤367b的半徑約為地球的70%,而質量是地球的63%。從密度上來看,格利澤367b的密度是地球的兩倍。地球是一顆包含鐵鎳核心的巖石行星,它的平均密度大約為5.52克每立方厘米。
最新研究顯示,格利澤367b是一顆幾乎由純鐵構成的行星,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球形鐵疙瘩。
不管是在太陽系還是其他恒星系統,行星就是恒星誕生之后余下的邊角料形成的。
通常來說離恒星比較近的行星都是由較重的元素構成的。太陽系內的行星分布就是如此,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巖石類行星,他們就主要由鐵、鎳、硅、鎂等元素構成。而更外側的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氫和氦構成。不過科學家在宇宙中也發現了一些特例,有些像木星這樣巨大的氣態巨行星有些也會離母恒星很近。
地球表面從外到內可以分為三大圈層,包括薄薄的地殼、厚厚的地幔以及位于中心的地核。其中地核主要就由鐵和鎳構成,地幔和地殼由巖石和礦物組成。一般來說在重力的作用下,行星的外層物質密度通常都會低于內部。
科學家推測,格利澤367b之所以成為了一個幾乎由純鐵構成的行星,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格利澤367b這顆行星誕生在一個局部鐵含量異常偏高的原行星盤中,也就是說它天生如此。
另一種就是它是行星因為某種原因被剝離外殼后的裸露核心,是后天形成的。
格利澤367b在誕生之初可能是一個像地球這樣大的行星,不過因為某種劇烈的碰撞,導致其富含硅的外殼被剝離。這種程度的撞擊在恒星系誕生早期并不罕見。當然,格利澤367b也有可能是像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發生軌道內移,被母恒星剝離厚重的大氣形成的。
目前這些原因都只是猜測,格利澤367b這顆純鐵星球究竟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后天形成的,由于證據不足,科學家們也拿不定主意。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更傾向于認為格利澤367b是因為離恒星太近,并且受到大量撞擊,日積月累下最終只剩下一個鐵核。
位于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靈神星”,也是一顆富含鐵和鎳的純金屬星球,科學家推測它可能也是某顆已經消失的行星的內核。
對于格利澤367b這種十分罕見的系外行星,科學家們稱其為“超級水星”。雖然是超級水星,但不只是個頭比水星大,密度也比水星大。水星內部的鐵鎳核心也很大,這一部分的質量約占水星的60%以上,不過并沒有格利澤367b這么夸張,幾乎完全就是一個裸露的鐵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