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太空最大的航天器——國際空間站恐怕真的要進入退役倒計時了,從目前的情況看其至少是前途未卜的。
據來自中新網等媒體的消息,今年的4月30日,俄羅斯航天局局長羅戈津宣稱俄將中止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工作,退出的日期已經做出,只是還不便向外界宣布,他的發言代表著俄羅斯已經決定退出國際空間站,連退出日期都已經定好了。
國際空間站是由美、俄、日、加以及歐盟多國共同打造的空間科研平臺,參與國一共16個,有5家國家級航天機構,從1998年開始打造,至今已20多年,目前重量約430噸,平均軌道高度約345公里,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雖然參與國有16個,但是目前能往國際空間站上送人的國家就兩個,就是美國和俄羅斯,如果俄羅斯退出國際空間站,那么其他15個國家就只能指望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和載人龍飛船幫他們接送宇航員了,估計馬斯克會含淚抬價三倍為大家服務,誰敢有脾氣連船票都得不到。
然而國際空間站并非僅靠馬斯克的龍飛船就能維持的,龍飛船只是一個接送人和貨物的運輸工具,其他還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比如空間站的軌道維持和姿態控制,因為空間站運行的高度只有三四百公里,軌道上還是有一些十分稀薄的大氣的,他們給空間站帶來的阻力會降低空間站運行的速度和高度,所以需要定期向上提升空間站高度,不然國際空間站就會越來越低,最終會墜入大氣層銷毀,而定期提升空間站高度的工作就是俄羅斯在負責的。
另外還有空間站的姿態控制,比如當載人飛船或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的時候,兩者之間會產生一種撞擊力,這個力量會使得空間站的姿態發生變化,而使空間站姿態恢復原狀的工作,也是俄羅斯在負責的。
我們知道如今太空中有非常多的航天器,總數已在1萬顆以上,大部分都是失去動力的報廢航天器,還有一些航天器碎片等太空垃圾,這些秒速7公里以上的飛行物都會對國際空間站構成一定的威脅,假如去軌道重合,那么國際空間站就得變軌躲開它們,不然就會被撞毀,而這項工作也是俄羅斯在負責的。
所以,國際空間站離開俄羅斯還真不好過,短期內甚至無法運營,無法運營就不能上宇航員,時間一長就會頻出故障,問題多了就離報廢和退役不遠了。而實際上如今的空間站也是問題頻出,已經多次出現漏氣情況,長段的長臂還出現了裂紋,雖然美國等國家已宣布國際空間站或將運營到2031年,但如果俄羅斯退出,那么國際空間站是否還有運營的必要,就得打個問號了。
可能有的朋友要問了,美國是世界第一航天大國,難道還支撐不起國際空間站的運營嗎?在國際空間站的運營分工中,美國主要負責的是電力供應,上面的太陽能帆板、蓄電池和電路對接都是美國搞的,但俄羅斯的艙段有些是獨立供電的,載人和貨運飛船也能對其供電,更何況還可以裝上太陽能帆板,所以國際空間站中俄羅斯的艙段是可以獨立運營出來的,但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是很難做的,而變軌和姿態控制能力就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所以俄羅斯在當前形勢下作出退出國際空間站工作的決定,還真是給其他參與國出了一大難題。
如今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艙段一共有6個,占了國際空間站總數的1/3多,所以它獨立出來運營,也是一個個頭很大的空間站。那么如果俄羅斯空間站艙段與國際空間站“分家”,獨立出來的它會與中國空間站合并運營嗎,不少朋友關心這個問題,其實這基本是沒有可能性的,兩者的軌道不一樣,運行高度和參數都不一樣,對接口也不一樣,無法直接對接,況且兩者都能獨立運行,所以也沒有必要合并運營。所以俄羅斯艙段退出國際空間站后,大概率會獨立運營,這相當于太空中又多了一座空間站。屆時會是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和俄羅斯空間站共存于地球外太空。
但是俄羅斯方面卻是很有意與我國進行空間站項目上的合作的,羅戈津在今年4月初已經表示要和我國共建空間站新模塊,而且是要并入我國空間站上的新模塊,同時俄羅斯宇航員也表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的“又快又好”,希望能在我國空間站上進行科研合作,因此中俄兩國的在空間站項目上的合作是可期的,也是大概率可能會出現的。
參考資料:
《中新網》4月30日文章《俄媒:俄已確定退出國際空間站的日期》
《央廣網》4月6日文章《國際空間站要“分家”?未來只有中國擁有獨立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