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自 ▏one
等待黎明
這一夜
風很安靜
竹節蟲一樣的橋欄桿
悄悄爬動著
帶走了黃昏時的小灌木和
他的情人
我在等
鐘聲
沉入海洋的鐘聲
石灰巖的教堂正在岸邊溶化
正在變成一片沙土
在一陣陣可怕的大暴雨后,
變得溫暖而濕潤
我等
我站著
身上布滿了明亮的淚水
我獨自站著
高舉著幸福
高舉著沉重得不再顫動的天空
棕灰色的圓柱頂端
安息著一片白云
最后
舞會散了
一群蝙蝠星從這里路過
她們別著黃金的胸針
她們吱吱地說:
你真傻,
燈都睡了
都把自己獻給了平庸的黑暗
影子都回家了,走吧
沒有誰知道你
需要
這種忠誠
等
你是知道的
你需要
你亮過一切星星和燈
我也知道
當一切都靜靜地
在困倦的失望中熄滅之后
你才會到來
才會從身后走近我
在第一聲鳥叫醒來之前
走近我
摘下淡綠色長長的圍巾
你是黎明
-關于作者-
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中國當代詩人,作家顧工之子,出生于北京。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文革前即開始詩歌創作,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后殺妻自縊。
顧城的詩歌有種莫名的吸引力,獨特、干凈,有少年人的浪漫情懷,有洞悉一切的深沉與透徹。讀他的詩,很難說清楚究竟從中得到了什么,就像是一個人在路上走了很久,迎面而來一陣風,瞬間天朗氣清,身心凈透。
這首詩,講的是等待,從“我在等”,到“我等”,最后到“等”,是情緒的遞進,時間不知不覺地流淌,詩人依然固執地守在原地。“橋欄桿”、“石灰巖”、“大暴雨”可以理解成是頑固的阻撓勢力,但是詩人即使“身上布滿了明亮的淚水”,仍然“高舉著沉重得不再顫動的天空”繼續等待。詩人的等待是孤獨的,沉寂的,因為他不愿跟隨眾人的選擇——“把自己獻給了平庸的黑暗”,他不愿意庸庸碌碌地向黑暗臣服,他始終執著地等待著一個遙不可知的結局,忠誠而無畏。
那么詩人在等待什么呢?
他在等黎明,亮過所有的星星和燈,披著淡綠色的圍巾的黎明,溫暖、明亮,突破黑夜的重圍,終于抵達的光明。這里的黎明可以泛指很多,但終歸可以理解成一種信念。
幾乎所有人有過等待的經歷,等錄取通知書,等愛慕之人的回復,等一聲嬰孩的啼哭,等仕途升貶的通知,這個過程是無形的考驗,有人退縮了放棄了,有人堅持下來了,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或者失望。
可能放棄是對的。
可能堅持是對的。
誰知道呢。
我也在等我的黎明。
文/陳小星
你我不曾相遇
我們讀過同一首詩
詩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