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提問》想通過提問贏得對方的好感,關鍵是做好這3點
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這是書語人間為你解讀的第666本書
《共情提問》
上一篇里,我們讀到提問前的四個準備工作,分別是提問的目的、提問的對象、提問的時機與提問的方法,以及不同的問題可能會造成的效果。很多時候,提出問題后,之所以難以得到滿意的答復,并不是因為問題不夠好,而是因為和提問對象的關系還沒有到位。我舉個例子,你很關照的下屬向你請教提升業績的訣竅時,你可能會感到很欣慰,并愿意傾囊相授;但是,這人若換成了你討厭的人,你可能不僅不會告訴他,還會對他心生不滿。也就是說,我們在聽到問題以后,除了會思考問題的答案以外,還會同時思考下面這些事情:
通常來說,我們只有先想清楚這些要素,才會開口;并且還會視對方與我們的關系,決定要回答到哪個程度。因此,想要成為好的提問者,就必須要博取對方的好感。因為,只要對方對自己有好感,就會努力地思考你的問題,并樂于為你提供信息。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提出了讓人對自己產生好感的6大法則,分別是:1. 外表的魅力;2. 相似性;3. 稱贊;4. 單純曝光效應;5. 合伙;6. 聯合。
1. 外表的魅力
人都喜歡與自己類似的人,包括類似的興趣愛好、類似的學習/工作經歷、類似的成長環境、類似的對事物的看法等等。想善加利用這個相似性法則,就要多問這些問題,如,你是哪兒人、你下班都喜歡做什么、你都去過哪些地方……發現彼此的共通點,強調「我也一樣!我們真像!」,就能夠讓對方注意到你。人們受到稱贊時,對自己的評價就會提高,自尊心就會得到滿足;多真心地稱贊對方,也是獲得對方好感的方法。因而,你不妨以好事為前提,提出自己的問題,如,詢問女性,「你的皮膚真好,是怎么保養的」。這樣一來,對方不僅會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還會你產生好感。人對于自己熟悉的事情容易產生好感,根據這一特質,就可以利用「多見面」這個方法來贏得對方好感。不管見面的理由是什么,只要能夠多次見到對方,并給對方帶來好的體驗,就能夠加深彼此的關系。
與人合作時,因為有共同的利益,就會讓雙方對彼此產生好感。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只要找到一個共同的目標,如,「我再去和店長爭取一些折扣,如果能順利打到8折,您是不是就決定購買了」,對方會覺得你和他是一路人,并對你產生好感了。在發生了某件事后,人會自動地將這件事與相關的對象連接,從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即「聯合法則」。舉例來說,就是我們會喜歡給我們帶來快樂的人,討厭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人。要利用這個法則,我們就要多問能夠給對方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的問題,讓對方因你更多地想到愉快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由調動對方情緒,來讓彼此的關系迅速熟絡起來。那么,具體來說,都有哪些呢?
我們在被問到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時,心里一般都會敏感地察覺到,「這個人是真正地關心我,想要多了解我」,還是「這個人他并不關心我,只是為了利」。只要能夠感受到提問者的善意,和對自己的重視,自然就會對提問方產生好感,愿意回答提問方提出的問題。因而,我們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抱持著「我想要了解你」的心情,真心誠意地向對方提問。第二個方法,是在回答提問后,多問對方一句「那你呢」。例如,對方問到你「休息的時候你去哪里旅行了」時,你就可以在回答過后,將問題回拋給對方,問問對方的看法了。這樣一來,對方就很有可能會開始興高采烈地談論你和他旅行的事。就像是小時候,那些喜歡炫耀自己家里去哪里玩的小朋友,總是會喜歡到處問同學,你假期去哪里玩了一樣;成年人只會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因此,想要贏得對方的喜愛,我們要學會去抓住對方話語里的弦外之音,多去談論對方喜歡的、感興趣的、覺得舒服的話題。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在談話的時候,言語信息對于聽者的影響只有7%,聽覺和視覺信息則分別占到了38%和55%。也就是說,你在對方說話時,你的態度其實比你說了什么,更容易影響到對方對你的評價。因而,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除了要打磨自己的語言,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即通過合理地使用點頭、附和、復述、上半身前傾、注視對方的眼睛、模仿對方的姿勢等方式,來與對方互動,向對方傳遞出「我在聽你講噢」的積極態度。下一篇里,我們將繼續學習借由提問,來影響對方的行動的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