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反映烹飪文化的漢字 1. 舉出反映烹飪文化的漢字三個。
中國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中華飲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如今已形成中國漢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 烹、飪 烹與飪早在《易經》和《詩經》這兩部典籍中就已經連用,成為熟食制作的總名。 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飪 飪:《說文》:“大孰(熟)也。從食壬聲 。”《論語·鄉黨》:“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節。” 生熟程度:腥、爛、糜、飪。
2. 從火的字反映烹飪發展炊、烤、炒、燒、熗、燉、烘、焙、燴、炸、炙 、煲、燙??烹、然、煮、蒸、煎、熱、熏、熬、熟、焦??
第二節 反映飲食習慣的漢字 2. 舉出反映跪坐進餐習慣的漢字三個。
1. 跪坐進餐 1)即:將要進餐2)既:已經進餐 3)鄉:同吃一鍋飯4)卿:掌管飯勺的人
2. 以羊為代表美食《說文》:“羊在六畜,主給膳。”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禮品。
1)羞:《說文》:“羞,進獻也。”拿羊進獻。2. 美: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無鄙切。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從大。3. 譱(善)甘也。 4. 羹5. 鮮6. 羔:說文》:羊子也。從羊,照省聲 。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 。7. 羨8. 祥10. 姜9. 養
第三節 漢字反映的酒文化 3. 漢字體現出哪些酒文化與幸福觀?
甲骨文從“酉” 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醬都已出現. 《說文·酉部》:收字67個
酌 配 酑 酎 酏 酐 酒 酜 酚 酛 酓 酔 酕 酖 酗 酘 酙 醞 酦 酟 酠 酡 酢 酣
1. 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飲酒情景,酒與英雄、文人雅士結下不解之緣。如:
◎樊噲在鴻門宴上立飲斗卮酒。◎唐王績號稱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武松過景陽岡之前一飲十八碗。
2. 《說文解字》中的“酉”部字
《說文解字》中的“酉”部字,從語義看,表示酒的品質及色澤12字; 酒的味道2字; 酒在祭祀中的應用2字; 酒桌上的禮儀3字; 飲酒時取量表現3字; 酒的藥用1字。可見,漢代時豐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漢字中得到了體現。
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從酉,豊聲。酤:一宿熟也。一曰賣酒也。從酉,古聲。《集韻》:“一宿酒。”
2)酒的品質、種類:釃清酒、醪濁酒、 醇純酒、醹ru2厚酒 酎zhou4三重醇酒、醠濁酒、醲厚酒、醨薄酒 酷酒厚味、醰甜長味、酏y ǐ 黍酒
3)酒的禮儀:酌:盛酒行也。——盛酒勸飲。醻:主人進客也。——主人勸客飲酒。醋:客酌主人也。——客人回敬主人。醮:冠娶禮祭也。 ——冠、婚禮酌而無酬酢。 mi4:飲酒俱盡也。 ——主客共同干杯。
4)飲酒專用字:1】?(酓、飮)2】釂:飲酒盡也。3】醉:《說文》:“醉,卒也。卒其量不至于亂也。”古人把“不至于亂”的“醉”看作是一種美境。唐·羅隱《自遣》詩:“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醉仙圖記》:“凡醉有所宜: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樓宜暑,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 4】酣: 飲酒恰到好處,盡興而不亂。《說文》:酣,酒樂也。應劭:不醉不醒謂之酣。5】酲:《說文》:酲,病酒也。《莊子·人間世》:嗅之則使人狂酲。
6】酗:《尚書·無逸》孔傳:“以酒為兇謂之酗。言紂心迷政亂,以酗酒為德,戒嗣王無如之。”7】醒:《說文》:醒,醉解也。覺醒。
3. 酒與古人幸福觀1)福2)富4. 酒與祭祀1】奠2】 (祭3】酹:餟(醊)chu ò祭也。《廣韻》:“以酒沃地也。”——灑酒于地表祭奠或立誓。
4】莤s ù:《說文》:“禮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鬯酒,是為莤。象神飲之也。”—按禮的規定祭祀,捆束著茅,樹立在祭場前,用施行灌祭的祭器圭加在茅上,而向茅灌鬯酒,叫做莤。酒從茅上滲透下去,象神喝了酒。
第四節 漢字中的烹食器具 4. 舉出表示烹食器具的漢字三個。
1. 鼎 鼎是煮肉和盛肉的。鼎以圓腹三足的為多。鼎足而立。
2. 鬲 鬲是三腳中空的煮水器,可容較多的水,又較易煮沸。鬲型式有雙耳、單耳和無耳等。最早的鬲是無耳的。鼎用于比較正式、隆重的場合,鬲則是生活常用的器皿。
3. 鑊 是專門煮肉的。鑊也是大腹,圓形,但沒有足。(藺相如)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也,臣請就鼎鑊。”
4. 甑(zèng) 甑是蒸飯的工具,類似今天的籠屜。甑更常跟釜配套使用。《世說新語·夙惠》: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議論。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箄,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箄,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 對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5. 釜(鬴) 曹植《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 甗(y ǎn ) 商朝炊具。由兩種器物連接而成。上部的甑,口大腹鼓,底部有洞,可將食物放在上面。下部的鬲,可以放水在其中加熱。所以甗的用處和現代的蒸鍋一樣。
7. 碗 中央凹下,有容積可盛飯。宛丘:四方高中間低的地形。從宛得聲的字多有屈曲之意。
8. 簋 形狀很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但也有有耳或方座的。最初用以盛糧食,后來也用于進餐。《韓詩外傳》卷三:傳曰:昔者舜甑、盆無膻, 而下不以余獲罪; 飯乎土簋, 啜乎土型, 而工不以巧獲罪。史傳說:過去虞舜的飯甑菜盆里沒有肉,而老百姓卻不會由于富余有肉吃而獲罪。他盛飯菜的器皿是瓦制的土簋,盛菜湯的器皿是瓦制的土铏,而工匠卻不會由于技術工巧制作了精美的器皿而獲罪。飯與簋關系之密切于此可見。
9. 簠(fǔ) 《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
10. 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晉]文公反國,至河,令籩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
第五節 漢字中的酒器 5. 舉出表示酒器的漢字三個。
1. 尊 作為專名,是敞口、高頸、圈足的大型盛酒器。上面常常飾有動物形象,于是有犧尊、象尊、龍虎尊等名稱。“尊”又寫作樽、罇、墫。
2. 爵 作為專名,其形為深腹,前邊有流酒的槽,槽與口相接處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到火上溫酒。因形似雀,故名為爵。爵位:《禮記·中庸》:“宗廟之禮,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3. 觚(g ū )口像喇叭,長頸,細腰,圈足。《論語》: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4. 觥 用以盛酒。其形像一只橫放著的獸角或瓢。有蓋,由銳端往外注酒,多作獸形。◎《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觥籌交錯。
5. 斝(jiǎ) 形似爵,圓口,也有圓底的。《左傳·昭公七年》:“[燕]賂[齊]以瑤甕、玉櫝、斝耳。”孔穎達《正義》:“斝,爵名,以玉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第六節 從漢字看飲食習慣 6. 筷子在古代怎樣稱呼?
1. 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ōng) 。《說文》:“饔,孰(熟) 食也。”相當于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餔(bǔ) 食,又叫飧(sūn) 。一般是下午四點左右吃。《說文》:“餔,申時食也。”
◎飧《說文·新附》作馂,“食之余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昔趙衰以壺飧徑從,餒而弗食。”
2. 古人無午睡習慣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wū) 也,于予與何誅?”
3. 吃主食時主要用手,飯前要洗手 。4. “俎”的使用 俎原是祭祀時放祭品的。又指砧板。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鑊中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上,然后將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是以刀俎喻宰割者。俎幾是后代幾、案、桌等家具的源頭。
5. “箸”的使用 先秦時稱為梜(jiā) 。秦漢時稱為箸。隋唐時寫為筯。宋代后稱為筷。筷子稱呼是禁忌風俗的產物。
6. “案”的使用 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后來放在托盤上再上席。托盤古代叫案。
◎舉案齊眉:《后漢書·梁鴻傳》:“乃共入霸陵山中, 以耕織為業, 詠詩書, 彈琴以自 娛。后至吳, 依大家皋伯通, 居廡下, 為人賃舂。 每歸, 妻為具食; 不敢于鴻前仰視, 舉案齊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