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能出門、不能聚會
也吃不了香氣四溢的火鍋
但是你可以跟著公基沙館長來一起學習
古代如何選拔人才,主要有以下幾種人才選拔制度
軍功授爵
介紹:軍功授爵,即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
時期:在秦朝時期大力推行此人才選拔方式
意義:廢除了“世卿世?制”,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代承襲爵位的現象。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察舉制
介紹: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
時期:在西漢時期開始確立。
特點:以“鄉舉里選”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人德才的評判。九品中正制
介紹: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
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等級:由中正按照家世、個人品德來進行定級(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注重門第出身,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局面:后來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科舉制
創立:隋朝時期,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605年),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完善:唐朝時期
1.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2.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
3.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后成定制。
發展一:北宋時期
考試分類: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州縣考試第一名即稱“解元”,中央省試第一名宋代改稱“省元”,殿試第一名方才稱“狀元”。“連中三元”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愿望。
特點:殿試成為定制。建立了完善的彌封謄錄制,即采用糊名、謄錄的方法防止考試作弊。
發展二:明清時期
考試分類: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院試第一名稱為案首,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殿試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特點:為控制士人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廢除:清朝
20世紀初,由于國內形勢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光緒31年(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思維導圖送上
(本文作者:步知公考公基沙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