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熱轉氣:是溫熱病邪初入營分,在清熱解毒的同時,配以清透之品,將營分的邪熱向外透發,使之從氣分而解的一種治療方法。
齒齦結瓣:指在溫病過程中牙齦之間所結的血瓣,為邪熱迫血,凝結于齒齦所致,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屬胃,虛者多屬腎。
身熱夜甚:指發熱在入夜后熱勢更甚,為溫病熱入營分,劫灼營陰,甚至深入血分之征象。為營血分熱盛陰傷之象。
厥證:一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即昏厥;二指四肢清冷不溫,即為肢厥。
脫證:指陰陽氣血嚴重耗損后,元氣不能內守而外脫。
溫?。菏怯筛惺軠匦八鸬?,以發熱為主證,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疾病。
身熱不揚:指身熱稽留而熱象不顯,初捫體表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則覺灼手,面不紅赤而反淡黃,口不渴而反黏膩,大便不解而反溏。
楊梅舌:(舌焦紫起刺)因其舌體紫紅而有點狀顆粒突起于舌面,狀如楊梅。為血分熱毒極盛之征象。
豬肝舌:(舌紫晦而干)其色如豬肝狀,為肝腎陰竭之征象。
昏憒不語:指深度昏迷,甚至意識完全喪失,昏睡不語,屬于神志異常中最嚴重者。多為痰熱阻閉心包所致。
水晶?:如?出晶瑩飽綻,顆粒清楚,透發后熱勢遞減,神清氣爽,為津氣充足,正能驅邪,邪去外達之佳象。
葉、薛、吳、王主要代表作?各有哪些貢獻?
★葉天士:代表作《溫熱論》、《臨床證指南醫案》
貢獻:① 創立衛氣營血辨證。
② 奠定立法用方基礎。
③ 提出辨舌、驗齒、辨斑疹白,充實溫病學診斷內容。
④ 補充“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
★薛生白:代表作《濕熱病篇》
貢獻:《濕熱病篇》是醫學史上第一部關于濕熱性溫病的專著,補充葉天士論的不足。
★吳鞠通:著作《溫病條辨》
貢獻:① 創立三焦辨證,立四時溫病的病名。
② 歸納出養陰清熱,清營透熱,清心開竅等治法。訂立治溫名方:銀翹散、桑菊飲、三仁湯、加減復脈湯。
③ 提出三焦病的治療原則。
★王孟英:著作《溫熱經緯》
貢獻:① 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溫病學的論述為經,以葉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諸家溫病學著作為緯,加以后世醫家的注釋和自己的按語,寫成《溫熱經緯》,注解內容切中要害。
② 本身為名醫,在《王氏醫案》中記載許多關于熱病急重癥治療的經驗總結。
什么是溫???主要特點?舉例說明之。
溫病是由溫邪所引起的,以熱象偏重易于化燥傷陰為特征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
特點:
① 有特異性的致病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在內的多種因素。
② 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屬暑溫,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多發于暑天,濕溫病多見于江南一帶。
③ 病理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溫熱病按衛、氣、營、血規律傳變,濕熱病按三焦辨證規律傳變。
④ 臨床表現有特殊性。起病急,傳變快,熱象重,口渴津傷,易內陷生變致動血、動風、閉竅、斑疹、吐衄、痙厥、神昏等表現,如春溫。
試述溫病的概念。
溫病是由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癥,具有熱象偏盛,易于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
它與其他疾病不同,它是屬溫熱性質的,而且它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疾病,而是指外感疾病中的一大類。
溫病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①有特異的致病因素。------由外界溫邪引起。
②有一定的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
③病程發展有階段性。大多循衛氣營血規律傳變發展。
④臨床表現具有特殊性:起病急,傳變快,發熱為主癥,易出現險惡證候,易耗傷陰津。
風熱、暑熱、濕熱、燥熱病邪的致病特點是什么?
★風熱病邪:先犯上焦肺衛、易傷肺胃之陰,傳變迅速。
★暑熱病邪:初起易犯陽明氣分,易損傷津氣,易兼夾濕邪。
★濕熱病邪:易犯中焦脾胃,易遏傷陽氣,阻滯氣機,起病 較緩,病勢纏綿,傳變較慢。
★燥熱病邪:初起先犯肺衛,易致津液干燥。
四分證的證候特點及病理變化?
辨證要點(特點)
病理變化
衛分證
發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脈浮數
溫邪襲表,肺衛失宣
氣分證
壯熱、汗出、口渴、苔黃燥
邪入氣分,里熱蒸騰
營分證
身熱夜甚,心煩,舌紅絳,脈細數
熱灼營陰,心神被擾
血分證
身熱躁擾,斑疹,各種出血見癥,舌深絳
熱盛動血,心神擾亂
簡述溫病辨證的臨床意義是什么?
溫病的辨證,即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
溫病辨證的臨床意義有以下幾點:①歸納證候類型;②分析病機;③判斷病位深淺;④闡明證候病變;⑤提供治療依據。
簡述衛氣營血辨證的臨床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的意義是:①明確病變深淺層次;②確定證候類型及病變性質;③為確立正確的治法提供依據。
解表法分幾類?如何使用?
①疏風泄熱法:適用于風溫初起,邪在肺衛的證候。代表方:銀翹散。(辛涼清透之品)
②解表清暑法:適用于夏日暑濕蘊阻于內,寒邪復侵犯于表的證候。代表方:新加香薷飲。
(辛透涼散之品)
③宣表化濕法:適用于濕溫初起邪郁肌表,氣機失暢的證候。代表方:藿樸夏苓湯。(芳化
辛淡之品)
④疏衛潤燥法:適用于秋燥初起邪在肺衛的證候。溫燥代表方:桑杏湯;涼燥代表方:杏蘇散。
(辛宣甘潤之品)
⑤扶正解表法:a.滋陰解表法:適用于素體陰虛、復感受溫熱之邪。代表方:加減葳蕤湯。
(甘寒清透之品)
b.益氣解表法:適用于素體氣虛,復感受溫熱之邪。代表方:人參敗毒散。
(甘寒益氣之品加解表藥)
⑥疏表解毒法:適用于感受溫熱毒邪的衛分證。代表方:普濟消毒飲。(清熱解毒透表之品)
溫病外治法主要有哪五種方法?
溫病外治法主要有:①洗浴法;②灌腸法;③敷藥法;④搐鼻法;⑤吹喉法
溫病治療原則主要有哪兩大方面?
溫病治療原則主要有:①祛除溫邪;②扶助正氣等兩大方面。
溫病的治法主要有哪些?
疏衛解表法、清氣泄熱法、和解祛邪法、祛濕清熱法、通下逐邪法、清營涼血法、開竅醒神法、息風止痙法、滋養陰津法、固脫救逆法。
斑、疹的治療原則與禁忌。
治療原則:疹以透發為主,即宣肺達邪,清營透疹。斑以清化為主,即清胃泄熱,涼血化斑。斑疹并見以化斑為主,兼以透疹,即涼血清氣透疹。
治療禁忌:忌辛溫:辛溫發汗可助熱傷陰,氣血邪熱上壅可致出血,昏厥。
忌升提:溫熱火毒,其性炎上升散,升提助陽,溫熱上竄,氣血上并,可致神昏狂亂,吐血氣逆。
忌壅補:補氣養血多甘溫,有斂邪、壅塞氣機之弊,易致內陷生變,熱毒不得外達。
忌大下,大寒:大下伐傷脾胃,邪熱內陷;過用寒涼,冰伏邪熱,內陷生變。
濕溫初起,三仁湯與藿樸夏苓湯如何區別運用?并說明其理由。
三仁湯,藿樸夏苓湯二方均有杏、蔻、苡、樸藥物,均具開上,暢中,滲下功能,能宣化表里之濕而透泄邪熱,故都可用于濕溫初起,邪遏衛氣之證。兩者區別在于,藿樸夏苓湯中有藿、夏、二苓、豆豉,其芳香化濕透表之力較強,較適用于病變偏于衛表,而化熱尚不明顯者。三仁湯中則有通草,滑石,竹葉,重在滲泄濕中之熱,故其清利濕熱之力較強,更為適用于濕漸化熱而表證較之藿樸夏苓湯證不大顯著者。
王氏清暑益氣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臨床表現及藥物組成有何不同?
王氏清暑益氣湯主要用于暑溫,暑熱傷及氣陰而出現自汗,氣短神疲,舌苔黃而干燥。東垣清暑益氣湯則用于暑濕,為暑濕內蘊而損及元氣,故有胸悶氣短,大便溏薄,舌苔膩。王氏清暑益氣湯的藥物有: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知母,荷梗,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東垣清暑益氣湯的藥物有:黃芪,蒼術,黨參,升麻,橘皮,白術,澤瀉,黃柏,麥冬,當歸,六曲,五味子,甘草。
姓名:黃某 性別:女 年齡:40歲 首診日期:2001年2月3日
主訴:高熱15天
病史簡介:患者因患白血病2年,近15天高熱不退,微寒熱甚,口渴心煩,曾用西醫多種抗感染治療無效,每天體溫均高達39℃以上,每天靠退熱藥維持。曾用補中益氣、清胃泄熱等治療不效而求治。診時見:高熱39.5℃,夜間熱甚,晨起熱退,無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懶言,納可,大便軟,小便略赤,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弦細而數。
(試對本病例作出中醫診斷,辨證、分析,擬出治法,方藥)
診斷:春溫
辨證:邪留陰分
分析:病發于春季,初起即見里熱證候,符合春溫的發病特點。診時病已15天,陰液虧損較甚,邪伏陰分,故見高熱39.5℃,夜間熱甚,晨起熱退,無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懶言,納可,大便軟,小便略赤,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弦細而數。
治則:滋陰透熱。
方藥:青蒿鱉甲湯加減:青蒿(后下)10 鱉甲(先煎)30 丹皮6 花粉12
柴胡10 黃芩12 地骨皮30 知母12 山萸肉15 麥冬12 甘草6
西洋參(另燉兌服)10 一天一劑。
王某,男,于9月20日出差,次日即發熱惡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在出差地診治,病情好轉,5天后回原住地時身熱已退,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紅少苔,脈細數。
(試對本病例作出中醫診斷,辨證、分析,擬出治法,方藥)
診斷:秋燥
辨證:肺胃陰傷
分析:發病于秋季,初起時邪在肺衛,后期為一 派肺胃陰傷表現,故本例診斷為秋燥,辨證肺胃陰傷。
治法:滋養肺胃之陰,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
處方:北沙參15,玉竹15,桑葉10,麥冬15,花粉15,北杏仁10,葦根15,甘草5。
劉某,10月初出差途中出現惡寒發熱,咳嗽少痰,口鼻干燥,次日病情加重而來求醫。就診時見發熱,口渴咽痛,耳鳴目赤,苔黃而干,脈數。
(試對本病例作出中醫診斷,辨證、分析,擬出治法,方藥)
診斷:秋燥
辨證:燥干清竅
分析:病發于秋季,一派燥熱上干頭面清竅表現:口渴咽痛,耳鳴目赤等。
治法:清宣氣熱,潤燥利竅,方用翹荷湯加減
處方:連翹12,薄荷6(后下),山梔皮15,桔梗12,綠豆皮12,生甘草5,蘆根15,菊花12
李x,國慶節外出旅游,10月4日回來后出現發熱,微惡風寒,無汗,咳嗽,少痰,口鼻干燥,舌邊尖紅,苔薄白少津,右脈數大。
(試對本病例作出中醫診斷,辨證、分析,擬出治法,方藥)
診斷:秋燥
辨證:邪在肺衛
分析:病發于秋季,病者有明顯津氣干燥等表現,符合秋燥的診斷和邪在肺衛的辨證。
治法:辛涼甘潤,輕透肺衛,方用桑杏湯加減。
處方:桑葉10,杏仁10,北沙參12,貝母10,豆豉12,梔子皮12,桔梗10,蘆根12,甘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