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關于太極拳的用意問題 作者:關振軍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本質特征。
  太極拳是內功拳的一種,也可以說她是“意拳”。而內功拳首在練意?!坝靡獠挥昧Α笔翘珮O拳的最顯著的特點,這是眾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卻又是最難講清,最難運用的基本原理。從古到今,所有的太極拳理論無不強調“以意領先”,無不強調“用意”的重要。
  目前,就大多數太極拳愛好者而言,對于太極拳“用意”問題,還未加深入研習,還未在太極拳體用上能進入用意引動的較高的層次。從某種意義上嚴格地講,這些同志還尚未真正進入太極之門。正如當代吳式太極宗師,太極拳技擊實戰家王培生老師所說:“現在許多人練太極拳懂得了不用拙力,但不足之處是失去了意念,沒有意念也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打個不太貼切的比喻來說,沒有意念的拳架,就像沒有靈魂的空殼子,離太極功夫相差甚遠。因為沒有意念的引導,  就會出現盲目的演練,而失掉了拳架一招一式的真正的技擊意義。
如何理解“用意”,怎樣加強意識,怎樣運用意識,怎樣訓練才能實現“用意不用力”的高超的效果,都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將從幾個側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拳友們交流。
  二、要全面理解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
  對于“用意不用力”一語,一般人不易理解,如果簡單地從字面上狹義地去想,往往會鉆死牛角,怎么都想不通。你想呀,除非躺下,沒有不用力的動作。打拳、技擊,又怎么能不用力呢?
古人云:“法中有訣從何取,解開其理妙如神。”我們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分步驟、分層次地把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深奧道理解剖開來,一一細論,就能比較清晰地理解這個問題。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體、用(推手、散手),實戰技擊的總的原則,在太極拳的任何姿勢或動作中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原則,所以她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征,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用意不用力”這個要訣,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太極拳的大門。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看太極拳是如何貫穿“用意不用力”的。
 ?。ㄒ唬┨珮O拳正確的身法是用意識貫注而養成的。
  打太極拳和太極推手時都強調不用氣力的,而是以“松力、沉氣、用意”為主。正確的身法是規范動作的基礎和保證。大家知道,太極身法主要有: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襠、溜臀、松腰、抽胯、頂頭懸等九大法則。身法要求必須“立身中正安舒,才能支撐八面,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是說打太極拳要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連成一條,使脊柱要節節松沉又虛虛對準,腰部松沉直立,不可動搖,使身法在任何變換時都保持中正,不偏不倚。這樣才有利于內勁發揮,即“氣貼背”、“力由脊發”、“主宰于腰”。正確身法的形成,是在懂得太極拳的基礎上,用意識引導動作,用心、用意、用神貫注動作的始終。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也是用意引導它的全過程,使身體各部都符合太極拳身法之要求。
  比如,太極拳預備式,是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垂于體側,頭正,眼平視。這僅僅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識的要求則是從上到下用意識來蓄養精神,下頜微收,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松手指如指尖戳地,兩臂微微內合,胸肌松弛,不可挺胸弩氣,能涵胸自然能拔背,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襠溜臀,尾閭中正,兩膝自然伸直。通過這樣自上而下地意識引導,使周身放松,立如平準支撐八面,而做到輕靈圓活,從而保證身法的正確不乖。在盤架子過程中時時處處用意識暗示自己,每個動作都合乎正確的身法。每個動作都是意識引導,意從心中生,我意向何處,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對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各條身法必須一一求對,結合起來,只有一個身法,一處不合,全身都會出毛病。所以心中要永遠牢記身法,永不許錯,推手、散打雖千變萬化,總要保持正確的身法,才能發揮拳技。以意識調控身法,是太極拳用意的基礎,又是太極拳永久的話題。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離開此題。只是更熟練,更自然,不期然而然。
  (二)虛實轉換全為意動。
  太極拳最重視虛實的轉換,手與足上下配合虛實的變化,手足的進退也必須注意虛實轉換,身體重心的變換也是身體各部位虛實的轉換。拳譜上講:“進退須有轉換,往返須有折疊”,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從而達到虛實轉換“內動不令人知”的目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如果軀干四肢用力行動,那是絕對不能掩人耳目的,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以轉換之法全以意行,正如前輩大師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邊。”這種以意動變虛實是太極拳用意的一個重要體現。
  當然虛實轉換“內動不令人知”的功夫,絕非一日可得的。據當代太極宗師王培生講,虛實變化意的運行功夫分為四個層次:初步練習虛實轉換完全是重心的轉移問題;中級階段的虛實開始與中氣結合起來,以意行氣也就是變成在意的指揮下中氣的轉移問題;到高級階段,在重心和氣的方面幾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勁頭方面分虛實;最高層次是意變如神,不期然而然,《譜》云:“不分虛實而自有虛實?!惫Ψ虻酱耍綖樽罡摺K?,太極拳家特別強調虛實變化,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無論體用虛實之變化,皆是通過意識的轉換而實現的。王培生語:“有意所注之處即為實,無意之處即為虛。高功夫者虛實變化純以意行,全無外形可觀。這就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奧秘?!?br>  (三)太極拳各種勁法皆由意念活動而產生。
  王培生老師傳授的太極功法,以天干地支來描述太極拳的陰陽變化。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人體穴位,以應太極十三勢中的五步(進、退、顧、盼、定),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人體穴位,通過六合六沖之法以應十三勢中的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太極功的鍛煉都是由意念引導,通過人體竅位的沖合來完成的,太極拳各種勁法完全是通過意念的變動和想象而產生的結果。如:“擠勁”是通過地支中寅與卯相合而產生。重心在右腿時,右弓步左手打擠,就應該意想夾脊穴(卯)與右涌泉穴(寅)相合,擠勁就產生了。熟練地掌握了天干地支要義,便得到了太極十三勢之真諦。天干地支要義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限于篇幅不能詳論,作者今后將用專稿介紹。本文僅作為太極拳用意的一個方面提出。
  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用意念引導穴位的沖合來完成的。由此可知太極拳“全憑心意用功夫”一語絕非妄談。太極拳盤架子時,每一開合要用意念把六合六沖在體內的不斷變換完整無遺地進行一遍,這正是打太極拳要慢的重要原因。練時慢,用時會因意動而生法反應驟然,攻防永在人先。
 ?。ㄋ模┨珮O拳技擊中的以意化勁。
  以意化勁是太極拳技擊之精髓,掌握了此法,才算得到了太極技擊的化勁功夫。吾師王培生先生之所以能成為太極技擊實戰家,就在于他那神奇的意化勁運用純熟。與人交手,對方的拳頭、手掌無論怎么樣揮舞,都打不到他身上。以意化勁,就是用意念的轉移化掉對方的勁力。在雙方對抗中,對方攻擊到我身何處,何處要動,動的要快速靈活,無論對方怎么動,絕不能抵抗,我總是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走,不使對方得到反作用力。主要是用意走勁。比如,對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對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再打到肩時,我意轉到腰或膝,或足腳都可以,這樣循環無端的變化,即叫做以意化勁法。
  一般沒有經過太極拳、武術特別訓練的人,對于外力打擊,必然按條件反射作出反應。如遇對方從高處打來,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對方用力推來,立即還手抵抗對頂。這種見招打招、見勢打勢的攻防手法屬于先天自然之能。
  太極拳不采取這種手法,太極拳則是用意識的訓練克服先天的“條件反射”作用,不頂不架,用特有的引進落空手法與對方競技格斗,化引拿發。太極拳的以意化力最為神奇。《拳譜》云:“人剛我柔謂之走”,即無論對方進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剛”,絕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連,以意化之。
  (五)太極拳術如戰術,運用之妙全在一心。
  技擊競技格斗如同打仗一樣,以智取為主,太極拳講究攻其不備,襲其不意,避實擊虛,以實力為后盾,以計謀為先導。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文章不必細談。
  三、關于“用意不用力”的訓練。
  太極用意如何訓練?太極宗師王培生先生明確指出,要真正學會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功夫,只練套路還不行,走架之后,還要練定步推手,活步推手,散打,最后還要老師喂勁等等,掌握了用意不用力的方法,再學會聽勁、懂勁,然后才能逐漸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終至“從心所欲”的高深境界。
  太極拳所要求的“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說起容易做到難,必須經過長期的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意動身隨”,“意到身到勁自到”,沾之則發的效果。太極拳“用意”之訓練,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大體上分四個階段:
  1、“以意領先,先在心后在身”的初步訓練。
  《十三勢行功心解》說太極拳動作是“先在心后在身”,這是太極拳用意的最基本的要求,這也包括由淺入深的幾個層次。
  初學者剛剛學習套路,還不懂得技擊意義和方法。只能是先結合套路中的動作培養自己的意識。太極拳的意識就是把動作的方法要領,潛藏在腦子里,然后通過大腦的感覺思維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體上。在盤拳走架時,對每個動作,在未動之前要先想動作的方法要領,動作所經過的路線,到達的位置,想好了再行動,隨之運動之后,邊做邊想下一個動作,連綿不斷地想與做相結合,也就是把動作與意識結合起來,使意氣勁三者合而為一。
  2、第二步“以意運臂”的訓練。
  太極拳套路打熟之后,隨著動作的熟練,用意應逐步細致,隨著動作的變化而不斷使意識深刻化,用意識指導手臂和各部位著力點(接觸部位),逐步做到“以意運臂”。也就是根據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則,把我們的想象運用到動作中去。運動時應當是用意越多用力越少,即使是極輕微的一動一靜也不能例外,這樣連續不斷利用想象力,使動作越練越細致。以意運臂,關鍵在于一個“輕”字,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輕靈才能達到用意不用力。體內因全身各關竅松開,經絡暢通,而真氣運行無阻。久久練之就能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以意運臂,以氣貫指”。
  3、假設性含技擊意義的練習。
  經過老師的拆著說手之后,練習者初步懂得太極拳套路中每一招式每一動作的技擊意義,這時便進入了結合技擊方法用意的階段。在盤架時要“無人似有人”,根據技擊原理,用意識引導動作,假設在與人交手,想象手臂各著力點的轉換,全神貫注,以意領先。這一訓練階段,在太極拳運動中十分重要。
  在盤架子的整個過程中,時時處處用意識暗示自己,全身放松,氣沉丹田,時刻都能在蓄勁,含有技擊的意念,努力做到無人似有人,意動人打影。從外形上看必然是動作輕松,變化圓轉自如,精神內斂,穩如泰山。
  盤拳時,身體各部位無論何處,觸之即被彈出。常聽人說,在打拳時,突然有人跑來撞到自己身上,自己被撞毫無動搖,而對方反倒跌個跟斗。這就是拳譜所說的“粘之則發”、“犯者立仆”。所以用意訓練,要求練拳時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意識,使用意之效應得逐步鞏固與提高,行功用意運氣自如,練至“意到身到勁自到,粘之則發”。所以練習太極拳從始至終必須思想集中,用意正身,心中有假設之敵情。
  4、推手實戰中的用意訓練。
  太極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發”。在推手中如能正確地發揮“引進落空”、“乘勢借力”、“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將對方干脆利落地發出去。這都需要用意訓練。發勁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意思是說,先用引誘之法,使對方的重心出于體外,處于不穩之態,或發呆之際,正好順其傾斜之趨勢施用拿,把對方的活關節管死,叫他跑不掉。關鍵在于掌握“接觸點和意念”,要同時達到你所想的地方(肩、肘、腰等處),一定要準確。意念不可移動才能管得嚴。發放之時,意在領先,目光隨之轉換,身、手、步隨。如欲將人發遠,則眼遠視,發高則高視,控制對方勁路以何手為主,則目光需視何處,目光決不可與動向有偏差。要立身中正,切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手腳前去時,腰部朝后微微一挺,同時要松胯提膝(這時只是用意一想),推手要訓練意形相連不斷,將欲發放,步須暗進,勝在進步,敗在退步,手法、步法、身法必須要配合協調一致。發勁時,身、手、步和眼神必須一齊俱到。在推手中運化中要運用折疊之術、轉換之法。“粘連黏隨、不丟不頂、隨曲就伸、舍己從人”,而逐步克服“頂”、“匾”、“丟”、“抗”之病。打輪極熟練,有了“懂勁”功夫之后,方進入“問答”與造勢之階段,進而散手技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全憑心意用功夫。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
  四、“用意”訓練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對于太極拳的“用意”,往往會出現兩個誤區,一是過分強調意的運用而忽視了動作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形體的訓練;二是不適當地強調呼吸的配合而造成動作的遲滯。
 ?。ㄒ唬┱_的姿勢是用意的基礎,“用意”決不可忽視形體訓練。
  有些人聽了拳諺中有“內家拳意氣為上,不重外面”,“太極拳重意不重形”的說法,在練拳時就不重視形體訓練了,對拳的姿勢也不講究了,這是完全錯誤的,必然誤入歧途走彎路。
太極拳重意不重形,指的是練拳至上乘功夫,在技擊中以用意為主,而不再強調動作之外形,真正的高功夫者與人交手,“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沾之即發。你還沒看清他的動作,對方早被打出去了。
  初學者練拳必先由外形入手,切不可忽視拳架姿勢的準確性,盤架子動作要工整到位,姿勢正確。要明規矩而循規矩。要知道正確的姿勢是用意的可靠保障。藝臻上乘之后,即可脫規矩而合規矩,這是學拳所應固有的正確程序,舍此無他徑可走。太極高手,動則為法,怎么做都對,怎么做都有,“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邊”。這才是太極拳“重意不重形”的全面準確的含義,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的太極功夫。
 ?。ǘ┥袣鈩t滯,用力則僵。
  一般地說來,初學者在“用意”的訓練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意識貫注到呼吸和勁力上。按照正確的教學程序,初學太極拳的人,不能馬上就結合到氣,只能是先搞身體運動,把姿勢擺正確,把動作練熟,達到“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度V》要求的是“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然而,實際上很多人都急于把動作與呼吸結合,而誤入歧途走了彎路。因為,如果把意識貫注到呼吸上,想呼則呼,想吸就吸,這樣就會出現動作的遲重凝滯,從而不能獲得“吸則拿得起人,呼則放得人出”的技擊效果。如果把意識放到勁力上,有意識地去用力,就造成肢體的僵硬,使得周身氣阻,經絡不通。從中醫理論看,這種情況就會出現病變,絕對得不到健身之效果。在技擊上,身體出現僵硬之時,就是挨打之時,所以古代先賢諄諄告誡:“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氣”。太極拳一切動作都要“先在心,后在身”,以意領先。在加強意識訓練時,必須牢記兩個“不可”的古訓,才能使太極拳技術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2002年10月于江西修水河畔

關于用意的另一編文章(摘至于張東武太極網)

太極拳是古老東方文明寶貴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吸收了古代導引、吐納養生之術和中醫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扎根于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哲學底蘊,明顯的健身效果引起了各國人士的高度重視,成為世界養生健身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太極拳行拳風格以意領氣、氣到勁到,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特點鮮明,獨樹一幟。練習太極拳是協調性、整體性、連貫性和動作的平衡性有機的結合,是意念、內氣和勁法的綜合和統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太極拳的每招每式,都是以意念為主導,引動內氣、催動外形,內外相合的杰作,古拳譜上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十三勢歌》中更有“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名句。
    “意念”無疑在太極拳的修煉中占有最核心的地位,可以說意念是太極拳的靈魂。然而,拳勢動作易練,意念卻無形無跡,怎么著手練習呢?其實,太極拳的練意,正是貫穿融合在太極拳的盤架和推手的過程中,筆者練習太極拳多年,每日不輟,頗有體會經驗。本文就拋出自己淺見,旨在拋磚引玉,和大家交流進步。

法無定法:練意的不同階段
       太極拳練“意”,首先在于心靜。心靜是練意的基礎,也是太極拳的根本所在。心靜,要求思想集中,意念專一,精神貫注,排除一切雜念。嚴格的說,不能心靜,就不是太極拳。如果在心不能靜的情況下練拳,不但起不到保健養身作用,反而對身體有害無益。筆者有這樣的經驗,在心情煩亂的時候行拳,練不到十分鐘,就感覺頭暈惡心,身體難受之極。心情煩亂必然影響內氣運行,所謂“心浮氣躁”,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一旦心情平靜下來,凝神清慮,雜念全無,必然氣息和暢,這正是“心平氣和”的道理。所以練拳之時,應該始終調心,使心靈靜若止水,不起絲毫微瀾。如此就可以使心靈澄澈敏感,對外界反應和自身的判斷都能做到準確無誤。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私心雜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做到太極拳的“靜”,就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一般而言,在太極拳的練習中使用的是 “一念代萬念”的方法,這也是太極拳練“意”的主要方法。
       “一念代萬念”,就是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心中用一個念頭代替和掃除頭腦中紛亂的思緒。當然,這個念頭在太極拳的不同階段,也是有著不同的內涵。因為在練拳的不同階段,需要提高的技能不同,練拳就有不同的目標。如在初學階段,先是要熟練動作,讓每一個動作起承轉合,動作連貫圓熟,這個階段的“一念”就是動作本身,不可以有遺漏和差錯。在動作純熟以后,就要從身法上下功夫。
        太極拳身法,有著自身的規律。筆者總結之,就是“坐胯”、“松腰”、“沉肩”、“墜肘”、“涵胸”、“拔背”、“豎項”、“虛靈”,可稱之為“身法八要”。“坐胯”,也可以說是“斂臀”,就是要尾閭中正,不偏不倚。“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坐胯可以說是所有身法的基礎。要做到尾閭中正,就應將處在自然狀態下的尾椎,在屈膝沉胯,提肛斂臀配合下,尾椎梢向前收起,同時尾椎根部向下卷沉,有直插入地之感。過猶不及,不及是為突臀,過之則為挺胯,都為太極拳所忌。其余的七要,經典拳論《太極拳十要》中已經闡述的很清楚,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在這個階段,太極拳練“意”就需要時時念及身法,每一動作都要以意念檢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如果身法錯誤,就應該在行拳中及時糾正。
        在身法純熟以后,要逐漸開始體會內氣和內勁的運轉,這個階段要把意念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動作之中,體會“起式走螺旋,力從足底發,節節要貫穿,周身是一家”的練功狀態。這個階段的意念,在身體內部隨著內氣和內勁進行流轉貫穿,以意領氣,意氣相隨,意到氣到,意到勁到,逐漸達到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狀態。同時,由內催外,“腹內如海形如潮,轉換折疊在于腰。進退起伏身要穩,上下貫穿形指稍”,經過摧僵化柔,全身的僵力逐漸化掉,身體產生柔勁和整勁。逐步達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

在這個階段,練意貴在體會,每練完一遍太極拳,都能感覺心靜如水,心平氣和,神清氣爽,遍身舒泰。每個動作的虛實開合全憑意氣轉換,動作可以做到空松圓活、旋轉自如。
萬法歸一:練意的基礎內涵
       太極拳是陰陽充滿辯證法的拳種,在練拳的不同的階段,用“意”的重點均有不同。但是,無論哪個修煉階段,也有共同的練意的內容。
        無論哪個階段,練習太極拳有一個貫徹始終的內容——放松,可以說放松是太極拳一輩子的任務。在任何時候練拳,心中始終都要有一個“松”字。松是產生太極拳內勁的前提條件,太極拳在行拳中放棄了肌肉的練習,全身上下處在放松狀態,就是要催僵化柔,把全身上下的分散的僵力,轉化為整體的柔勁。柔勁貼筋走骨,武術界有“寧可筋長一寸,也不肉厚三分”之說。柔勁來源于內勁,是在不斷的放松狀態下,日積月累,在松柔中產生的勁,正如同和面一般,開始時候面團只是柔軟,但是和之日久,逐漸產生一種拉不斷的柔韌之感。內勁形成于以意行氣,輕輕運動,發于丹田,運行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于肌膚,貫注于四梢(兩手尖,兩足尖);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勁;功夫越深,內勁的質量越高。拳諺說:“有心求柔,無意成剛”。剛勁是在日積月累的松柔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的,日久才有棉里裹鐵,剛柔相濟。
    太極之松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全身放松是太極拳修煉的必然條件,不松下來,不成太極拳。松到什么程度呢?松到全身通透,柔若無骨,松到全身似三尺輕紗掛在樹梢,松到兩臂如同掛在兩肩之上。全身上下不著一絲濁力,完全以氣運身,以神貫注,全憑意行。
       太極拳的松不是松懈,而是以內氣貫注的,神氣引領的一種松,所以必須有丹田的內氣和意念在里面。每一動中必有丹田開合,要“時時留意在腰間”,以腰為主宰帶動,以意念引導內氣貫注到全身,直至各個稍節。
        外形的訓練并不是最主要的,外形之動多在筋骨皮肉,而太極拳的靈魂卻是在鍛煉人的神意。如果不能在練習的時候做到全身上下松的干干凈凈,內心之中平靜的混混沌沌,靜若止水,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練太極拳。身上有僵力濁力,內氣就無法貫注,心中有紛繁雜念,意念則不能引領,這種練法練下去,一輩子也進不了太極拳的門庭。
       太極拳練“意”除了始終要把“松”放在首位,還需要有技擊的意識。練拳時要“無敵似有敵”,真正遇到敵人才能“有敵似無敵”。太極拳“來去無空手”,是高層次的內家武術,是經過無數次的實戰經驗積累提煉而成,其核心靈魂就是技擊,每一個招式動作都是有其精深的攻防含義。在練拳的時候,始終要有一個假想敵,自己和自己搏斗,把自己掌握的太極拳技擊技術,充分的發揮起來,以貫徹拳理。“拳練萬遍,其意自見”,說的就是在假想敵的情況下,逐步的領悟拳中的技擊奧義。行拳時要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同時每一動作都要逐勢逐動究其攻防實戰之意,發勁時心靜意專、沉著松凈,才能放得遠,“動短、勁長、意遠”,運行合度,不多動、妄動,無過之、無不及。

        在練“意”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三種傾向:著意、著想、執著。因為練意的訣竅在“輕”,而這三種傾向均是用意過重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應是:若有意、若無意,勿忘勿助。用意太過便為用力。至于意、力之間如何掌握,要多多體會。古人說:不可用心、不可無意,用心則著想,無意則頑空,有意無意為功夫,其中尺度還需要讀者自己領會。
        根據筆者多年練拳經驗,太極拳的練形、練氣、練神三個階段,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外到內,漸入佳境?!疤珮O拳是入道之根基”,越是到太極拳的高級階段,越是注重意念的練習。經過形、氣兩個階段的修煉,勁力和內氣的運轉已經形成潛意識的習慣,舉手投足都能氣力相合,周身一家。雖然好像沒有了規矩,但是全身上下卻處處合規矩。太極拳到此可以說隨心所欲,無處不是拳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太極拳中的意念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
太極拳的意念問題
太極拳的形態、動態、意態 (轉)
第812期:破譯太極拳調心的奧秘
不要讓“用意不用力”成為一句空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民勤县| 双鸭山市| 黔西| 论坛| 永平县| 韶关市| 乡宁县| 奈曼旗| 遵义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个旧市| 莲花县| 平罗县| 兖州市| 任丘市| 大庆市| 英山县| 财经| 石狮市| 阳山县| 正宁县| 手机| 衡水市| 凌海市| 和林格尔县| 恩施市| 武穴市| 临夏县| 射洪县| 西吉县| 安多县| 临洮县| 通渭县| 香格里拉县| 兴和县| 峨山| 延川县| 乐都县| 大厂|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