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原文】
任他①巨力②來打③我
【字詞注釋】
①他——與本首歌訣第二句的“人”相同,指敵人或假設之敵人。
②巨力——意為很大的力,是一種夸飾說法。
③打——即攻擊,如《梁書·侯景傳》:“我在此打賀拔勝、破葛榮,揚名河朔。”
【語法修辭分析】
“巨力”之前省略了介詞“以”;
【今譯】
任由敵人用很大的力來攻擊我,
【討論】
(一)為什么要“任他巨力來打我”?
很多人包括某些名家都將太極拳的“上下相隨”理解和解釋為是自己主動的行為,將“牽動四兩撥千斤”與“引進落空”理解和解釋為是自己主動的控制對方的技法,這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表現為“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的“上下相隨”的根本特征是“舍己從人”,也就是“人剛我柔”,“隨”就反映了“順從”的被動。
盡管太極拳的“上下相隨”是需要有自身一定力量的作用,但“上下相隨”的動力是必須主要由敵人提供的,這是太極拳“上下相隨”的根本性原則和奧妙。太極拳的“上下相隨”之所以能夠具有“以弱勝強”之“人難進”的效果,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根本原則和奧妙。
《打手歌》則將這一根本性的原則、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和奧妙表述為“任他巨力來打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任他巨力來打我”,也就沒有太極拳的“上下相隨”了。
由于“任他巨力來打我”是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之“人難進”的必要條件。所以“任他巨力來打我”不能僅僅理解精神上的“無畏”。有不少人從非太極拳武術觀點出發,看不到“任他巨力來打我”這句話的重要性。
國內曾有一著名武術雜志推薦的一篇二期連載的文章居然認為“任他巨力來打我”應該在《打手歌》中刪除。其實《打手歌》所闡述的法則都是以“任他巨力來打我”作為前提和條件的,這些法則之所以能夠見效的訣竅也在于這“任他巨力來打我”。
這是因為其一、太極拳以弱勝強的一個法寶就是借人之力,能借人之力才可以施展李亦畬先生所說的“擎起彼勁借彼力”,如果沒有“任他巨力來打我”,就無力可借了,也就不可能“擎起彼勁借彼力”了。這就像水上葫蘆,只有“任他大力來踩我”,才能有使得他“終不得力”至“處處落空”的效果。
其二、凡用“巨力”必定要消耗很大的體力,而隨著體力透支,攻防能力也就必然下降。央視武林大會擂臺賽就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情況,不論體重是50多公斤的人還是110多公斤的人都是如此。武術搏斗雖然有一個回合結束的,但往往也并不是一個回合就結束的,在這種情況下,太極拳正是要使得敵人以“巨力來打我”使其很快體力透支,而我則不用力從而保持體力,這也正是太極拳能夠以弱勝強的一個訣竅。
所以太極拳必需“任他巨力來打我”,如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就必須引誘敵人用“巨力來打我”;因為如果無法使得“任他巨力來打我”,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和“引進落空”也就無法實現了。所以太極拳從“接勁”與敵人相接觸的瞬間開始,就必須要借助“人難進”使得“任他巨力來打我”。
能不能出現“任他巨力來打我”是太極拳武術應用能否得心應手成功的關鍵,因此,“任他巨力來打我”作為了《打手歌》正文的第二句。
“任他巨力來打我”首先必須是在“上下相隨于人”與敵人相接觸的前提之下表現為對敵人的攻擊既不加絲毫主動的抵抗阻擋,也不逃脫,而是表現為無力頂抗、沒有威脅,就是說,對于敵人的攻擊,不能使用一般非太極拳武術常用的“頂抗”、“上架”、“橫格”、“下壓”等對敵人具有威脅、震懾的技法。
因為這些方法都是不“任他”的,都是以主動的力量、發揮抗擊打能力從而消耗相當體力來強行實施完成的,都是不可能以弱勝強的。而一般武術常用的立即主動閃避與敵人脫離接觸等方法,也是不符合“任他”的。因為這種與敵人脫離接觸的主動閃避違反了“上下相隨于人”,對于太極拳來說是更不安全的。
當然,“任他巨力來打我”也不等于完全任由敵人攻擊而“虛退”而被動或主動的退撤,因為這種被動或主動的退撤并不能有效擺脫敵人的攻擊,也違反了“上下相隨于人”。“上下相隨于人”所體現的“舍己從人”并不是一般概念的純粹的“忍讓”、“被動”,而是能夠實現“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的“被動”。
太極拳的“任他巨力來打我”雖然是既不加主動的抵抗阻擋,也不逃脫,但借由了與敵人的接觸和敵人的力量,發生了全身性的活動,使得能夠保持一個既敵人打不著我又出現我與敵人位置十分貼近等有了適當的準則,同時又使得敵人感到我與其接觸的肢體成為了其一個負擔,既對其攻擊有妨礙,又不能通過這個負擔將力作用到我的身上,同時又因為這個負擔的存在與自己的用力而其攻擊被破壞了。
可見“任他巨力來打我”不等于讓敵人隨心所欲,而是要使得敵人騎虎難下。所以,“上下相隨于人”與“任他巨力來打我”是聯系在一起的。“任他巨力來打我”體現了王宗岳的“人剛我柔”和“本是舍己從人”等武術思想,是太極拳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性的條件。
(二)“任他巨力來打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任他巨力來打我”其實就是王宗岳所說的“舍己從人”。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對于敵人的攻擊不加一丁點兒主動的作用力,不加一丁點兒的威脅,任由敵人作用,自己肢體的活動主要是以敵人的作用力作為動力而被動地活動的。
比如定步右單推手,當對方推時,自己的身軀是以左胯為軸被動轉動的,同時身軀又是像面對面盆、沿著面盆邊被動地先略后退再向左移動的,右手臂的肘又始終處于右肩的前外方是不主動的,這樣,只要確實做到了放松、沒有主動的“不動手”的“隨人而動”,可以通過簡單的幾何圖形分析,自己的右手臂和身軀被對方無論是驟然還是緩慢推動的結果必然造成對方右手前推方向改變至落空,這就是“任他巨力來打我”的一個典型的“上下相隨于人”的現象。
當然,微觀精細地說,在這樣的“上下相隨于人”中,自己身軀肢體的活動是存在一點主動的,但是,自己與對方所接觸的右手臂無論對于對方而言還是對于自己的腳而言都是完完全全被動的。而且,既自己這一點主動就像是鞭子之抖動,腰脊是捏鞭把之手、腳是鞭把、手臂是鞭梢,手之動是腳之動傳遞上來形成的;又這一點主動對于自己的被動而言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是可以用“彼不動己不動”來概括的。
這樣的“任他巨力來打我”就是王宗岳所說的“人剛我柔”。顯然這“人剛我柔”是既有自己與敵人接觸之“粘”,又有自己“上下相隨于人”之“走”的;而造成的對方的“落空”,就是“人背我順”,顯然這“人背我順”也是自己與敵人接觸的“上下相隨于人”之“粘”與“走”所造成的。
由于“任他巨力來打我”而自己沒有主動可以使得自己肢體放松不緊張,因而肌肉就比較柔軟,但太極拳的“柔軟”主要不是指肌肉柔軟,是指肌肉與不用力時相同的柔軟,而有的人肌肉結實,即使一點不用力地放松時也不是很柔軟的,所以,“肌肉結實”是因個體差異相對而言的;而且如果肌肉柔軟卻沒有造成“人背我順”的效果,這樣的“柔”或“柔軟”也不是太極拳的“柔”或“柔軟”。
由此可見,“任他巨力來打我”是太極拳能夠造成“人背我順”之“柔”或“柔軟”的主要表現。
然而,現代許多人的推手都違反了“任他巨力來打我”這一太極拳的根本法則。比如從視頻上可以清楚看到許多人包括一些太極拳名家的右單推手,當對方推時,自己的右手臂先是邊退邊屈,然后主動右轉身使得右小臂向右移動,從而加給對方的右手臂一個橫力,迫使對方的右手臂改變了前推的方向。
顯然,對方的右手臂前推方向的改變是我的強行作用所造成的。這就是違反“任他巨力來打我”這一太極拳根本法則的表現。顯然如果對方的前推力大于自己的橫力,要以這樣的橫力改變對方前推的方向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方法顯然是屬于外家拳“以橫破直”的技巧。
又比如有的人認為“捋”就是順著對方用力方向略微加上改變對方用力方向的力。這種說法將太極拳“上下相隨于人”之“捋”與發勁攻擊之“捋”混淆了。太極拳發勁攻擊之“捋”的特性是順著對方用力的方向加上自己完全主動的整體的勁力,這完全主動的整體的勁力是不存在“彼不動己不動”特點的,而且,也不是加上略微之力,而是加以“何堅不摧”之十分強大之勁力的。
然而,太極拳“上下相隨于人”之“捋”除了維持自己“掤勁”姿勢的靜態之力外是沒有絲毫完成動作的主動之力的,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的。所以,這種“順著對方用力方向略微加力”的說法同樣是違反“任他巨力來打我”這一太極拳根本法則的。
事實上,如果對方的前推力足夠大,要以這樣略微加點力的方法改變對方前推的方向顯然是屬于“杯水車薪”的作用而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對于太極拳而言,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由此可見“上下相隨于人”究竟是不是太極拳的,“任他巨力來打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鑒別特征。
學練太極拳頭等重要的是必需知道太極拳的發勁攻擊是建立于“上下相隨”之“隨屈就伸”基礎上的,而太極拳是除了發勁攻擊就是“隨屈就伸”,“隨屈就伸”則又是以“任他巨力來打我”為前提和條件的。只有以“任他巨力來打我”為前提和條件所學得、所悟得的使得敵人打不著、傷不到自己并且敵人因為攻擊而形成背勢的技法才是太極拳的技法。
然而,現代許多太極拳名家都將“隨屈就伸”、“沾粘連隨”說成是主動的技法,這是對太極拳根本的歪曲。因此,學練太極拳必需保持警惕,不論誰的資歷多老、傳承多正宗、名氣多大、頭銜多高、是不是名家,如果說的話、教的法是違反、拋棄了“任他巨力來打我”的,那么,這說的話、教的法對于太極拳而言就不可能是正確的。
(三)“任他巨力來打我”不等于主動退避的“蛤蟆跳”
雖然太極拳的“任他巨力來打我”與“上下相隨于人”是聯系在一起的,但太極拳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始終不與敵人脫離接觸。正如董英杰先生《太極拳釋義》所載《打手歌》末尾所加的六句中就指出“被打欲跌須雀躍”,就是由于自己的太極拳功夫尚不到一定層次,敵人攻擊之力已經或即將作用到我的身體重心,而我無法化解,可能會傾刻間跌倒在地了,在這瞬間就應借敵人之力迅速跳開而與敵人脫離接觸。
因為敵人發力之瞬間必定腳步固定,趁此機會跳離可以因為跳躍而立即與敵人拉開較大的距離,避免繼續接受敵人的作用力,從而可以迅速找回自己將失去的重心,恢復站立平衡,免遭跌翻被制而不必用大力頂抗消耗很大體力,甚至可能借力跳離同時并不與敵人脫離接觸而趁機捋帶反擊敵人。
學練太極拳盡管方法正確也有一個功夫高低的情況,因此在武術實戰中誰都有可能遇到被攻擊而不能化解的情況。所以,“被打欲跌須雀躍”的技能當然也是學練太極拳的一個內容。不過應該明白這種跳離法是屬于“被打欲跌”萬不得已情況下化險為夷的特殊方法,不屬于太極拳特征性的典型的“運化”法。
但是有的人熱衷于用這種“被打欲跌須雀躍”法來取代沾粘連隨的運化法,表現為對方一進攻,不是追求隨人而動使得對方沒有力的著落,從而化解掉對方的攻擊,而總是一接受到對方的力,立即表現出幾乎在原地雙腿或單腿蹦蹦跳跳,而且還有一腿連續不斷地反復蹬地,成了“被打無欲跌而雀躍”了,這種行為現在又有被稱為“蛤蟆跳”的。
這種“蛤蟆跳”法當作一種健身法也無不可,而如果應用到武術實戰中去,一是違反了“以靜制動”的“隨屈就伸”,多次反復采用,必然會消耗較大的體力;二是連續不斷地反復蹬地,正好給了敵人再次連續攻擊的充裕時間。
必需明白鄭曼青先生所說的“學吃虧”的目的是為了“得便宜”。就是要學會用“吃虧”的形式造成“人背我順”的形勢從而“得便宜”。而“雀躍”、“蛤蟆跳”絕對不是太極拳主要的化解技法。如果熱衷于鍛煉“被打無欲跌”的“蛤蟆跳”要想能出現“人背我順”的效果而“得便宜”那就純屬癡心妄想了。所以,將“蛤蟆跳”當作一種太極拳的主要鍛煉方法顯然是本末倒置、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