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綠松石串飾。大汶口文化,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飾物,出土于一座高等級大墓。安徽省蕭縣皇藏峪金寨遺址出土。現藏于蕭縣博物館。
山東古大陸,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之地。以泰沂古陸為中心的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紅山文化,曾通過海路向這里傳播。遠古之時,山東泰沂地區曾被海洋和大片的沼澤所包圍,形同孤島。后來黃河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流散以及填埋于華北大沼澤,而華北平原逐漸由沼澤轉變為湖沼以及平原相間的地區。由于地勢平緩,黃河在華北平原橫沖直闖,其河道不知改變過多少次,也不知淹沒了多少生靈。黃河創造了華北平原,也創造了古中國東西南北各民族新的生息之地。炎帝集團的人群曾先一步由江淮平原、江漢平原到達這里,與當地的古東夷人相融合;而黃帝集團的人群后來也順著黃河達到達山東、河北。于是,從太行山以東至于山東黃海海濱,成為五帝時期的民族大舞臺。
52、江蘇省高郵市龍虬莊遺址出土的玉石器。大汶口文化。看看這些璜和鉞,便知是長江流域的南方人群到達這里。 53、玉鉞。大汶口文化。長15、寬10.1、厚0.5厘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54、黃玉鏟。長17.8
、寬7.2
、厚0.4
厘米。1959
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稍后龍山文化的玉圭,就是由這種玉鏟演變出來的。 55、玉笄或玉錐形器。長8.9厘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56、玉臂環。直徑9.8、厚0.5厘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這種扁平的璧環,也是北方傳來的。
57、鑲綠松石骨雕筒。典型的大汶口文化作品。高7.7厘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這種骨雕筒被認為是良渚玉琮的前身。
58、玉三聯璧。大汶口文化。明顯是紅山文化的南傳。
59、介于璇璣和蚩尤環之間的飾品。大汶口文化。1999年山東平陰周河遺址出土。山東大學博物館藏。本博認為,璇璣與蚩尤環同源。良渚文化無璇璣但有蚩尤環,大汶口文化反之。關于蚩尤環將在后續章節介紹。
60、玉璇璣,大汶口文化晚期,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
61、玉璇璣,大汶口文化晚期,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62、玉璇璣,大汶口文化晚期,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這是年代最早的璇璣,出土于膠州灣。所以,三里河是中國史前璇璣的發源地。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基本上與此物無關。因為“璇璣玉衡”原指北斗。日本人曾在遼東挖走了大量的璇璣,取名“牙璧”。一部分臺灣及香港學者從之,大陸亦有唱和者,而本博不以為然。日本人的漢學基礎太差,底蘊不足,沒有資格為這么一種重要的中國史前文物取名。本博認為璇璣與蚩尢環原本是同一物,發源于蚩尤族故地,即山東半島海濱。帝顓頊在東海之濱取代少昊之后,夏民族的祖先在蚩尤故地繼承了此物,并將它帶到了黃河流域以及中原地區。關于璇璣,本博以前有專文詳細介紹。 63、玉璧,大汶口文化,山東省廣饒縣傅家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4、玉鐲,大汶口文化,山東省廣饒縣傅家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5、玉墜,大汶口文化,山東省廣饒縣傅家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6、玉墜,大汶口文化,山東省廣饒縣傅家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7、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錐形器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玉器之一,此物后來傳到良渚,刻上了神象,又成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與良渚玉琮齊名。本博曾根據此物的流傳,推斷良渚古國的建立者,其實來自山東。 68、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9、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0、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1、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2、玉鏟,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出土。現藏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3、玉鏟,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仕陽出土。現藏于莒縣博物館。 74、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墓地出土。現藏于莒縣博物館。
75、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墓地出土。現藏于莒縣博物館。 76、玉鉞,大汶口文化晚期,山東省莒縣棱陽河出土。現藏于莒縣博物館。 77、玉方璧,大汶口文化晚期,山東省莒縣杭頭遺址出土。現藏于莒縣博物館。這也是一件紅山系的作品。 78、玉飾片,大汶口文化,山東省莒縣陵陽河墓地出土。現藏于莒縣博物館。在晚于良渚文化的浙江好川墓地中,也出土了一套與此極相似的玉片,它們都是鑲嵌于原始漆器上的裝飾物。這種玉片的形狀,與良渚玉璧上常見的“鳥立壇柱”圖案高度一致,因此可以推測它們具有神秘的宗教意義。 79、玉璧,大汶口文化。安徽省蕭縣藏峪金寨貴址出土。現藏于蕭縣博物館。如果不加說明,這個玉璧其實與良渚常見的玉璧相同。在安徽以及江蘇,常可見到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的交流。 80、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安徽亳州市傅莊遺址出土。現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1、玉鐲。大汶口文化。安徽亳州市傅莊遺址出土。現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2、玉錐形器一組,大汶口文化。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83、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江蘇新沂花廳遺址出土。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84、玉錐形器,大汶口文化,江蘇新沂花廳遺址出土。現藏于南京博物院。江蘇新沂花廳遺址,曾在同一地點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此地位于江蘇省的最北部而鄰近于山東東海縣,羽山就在此地不遠。羽山,傳說大禹的父親鯀被祝融殺死于此,三年不腐,剖其腹而大禹出焉。這些當然是神話,據本博研究,鯀其實比大禹要早三百年以上,是大禹的祖先。鯀死后被當地漁民奉為東海之神,立廟祭禮,因其死于治水,故漁人懷之。后世傳說鯀化為玄魚,潛于東海,族人奉牙璋面朝東海以祭之,牙璋者,玄魚之尾也。
85、玉雙聯璧,大汶口文化,江蘇省海安縣青墩遺址出土。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86、玉瑗,大汶口文化。江蘇省新沂縣花廳遺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