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的活絡效靈丹今用
1.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粘連性關節囊炎等。它是肩關節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一種范圍較廣的無菌性炎癥。本病病因為各種炎癥,如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腱炎、肩峰下肩囊炎等;肩部創傷;疾病使肩部長期固定不動;50歲以后激素代謝水平下降;慢性勞損;感受風、寒、濕邪等各種原因造成肩部肌腱、肌肉、關節囊、滑囊、韌帶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組織液滲出而形成疤痕,造成肩周組織攣縮,肩關節滑囊、關節軟骨間粘連,肩周軟組織廣泛粘連,造成關節疼痛,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肩關節疼痛,晝輕夜重,活動受限,手臂上舉、外展、外旋、后伸等動作均受限制,局部按壓出現廣泛性壓痛。若由外傷誘發者,則傷后肩關節功能遲遲不恢復,且肩周疼痛持續不愈。日久肩關節、甚至上肢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肩凝證"、"漏肩風"、"肩背痛"等范疇。多由氣血不足,營衛不固,風、寒、濕之邪侵襲肩部經絡,致使筋脈收引,氣血運行不暢而成;或因外傷勞損,經絡滯澀所致。祛風散寒,疏筋通絡,活血化瘀為其主要治法。活絡效靈丹是常用處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片姜黃15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惡風寒明顯者,加防風10克,羌活10克,細辛5克,制川烏10克;郁而化熱者,加生石膏24克,忍冬藤18克,秦艽10克;關節周圍粘連較重者,加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雞血藤30克。
(1)根據《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221,蕭守貴報道:采用活絡效靈丹治療肩周炎1例效果顯著。處方:當歸30克,丹參30克,乳香6克,沒藥9克,片姜黃6克,桂枝6克。每服藥后加強活動患肢,如此治療月余漸愈。在運用該方時,主張乳香、沒藥生用,但由于其含揮發油,煎服氣味濃烈難聞,且服后易引起惡心、嘔吐,最好能研細末裝膠囊內送服,一般以4~6克為宜。
(2)根據《宜春醫專學報》,1998,10(1):22,王宜昌等報道:采用活絡效靈丹治療肩周炎1例,療效顯著。方用活絡效靈丹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絡石藤15克,制乳香12克,制沒藥12克,黃芪30克,威靈仙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制烏6克,桂枝6克,雞血藤2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服藥6劑后諸癥明顯減輕,守上方再服5劑,右肩疼痛大有好轉,繼守上方加桑寄生15克,共服藥20余劑,自覺癥狀消失,肩關節活動自如。
(3)根據《湖南中醫雜志》,1994,10(5):37,陳維報道:采用活絡效靈丹治療肩周炎1例,收效顯著。處方:當歸12克,丹參12克,乳香7克,沒藥7克,川芎6克,片姜黃10克,桑枝12克,防風10克,秦艽10克,甘草5克,5劑,水煎服。服后,肩痛明顯減輕,但仍不能抬舉。效不更方,繼服21劑后,疼痛消失,諸癥全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4)根據《遼寧中醫學院學報》,1999,1(2):102,劉詠報道:采用活絡效靈丹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例。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羌活12克,姜黃10克,桂枝10克,蜈蚣2條,干姜9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共服12劑而愈。
2.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主要表現為沿坐骨神經走行及其分布區即臀部、大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部的陣發性或持續性的疼痛,一般多為單側,男性多見,尤以成年人為多。坐骨神經痛為周圍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可由很多原因引起,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和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兩種。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即坐骨神經炎,臨床較少見。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多見,可由脊椎病變、椎管內病變、盆腔內病變、骨和關節疾病、糖尿病及臀部藥物注射的位置不當等引起。本病常可影響或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
根據本病的主要癥狀疼痛、麻木、乏力等,一般可歸屬于中醫的"痹證"范疇,有些還歸屬于中醫的"痛證"與''痿證"。證型有風寒、風濕、寒濕化熱、氣滯血瘀、痰瘀阻絡之分。活絡效靈丹為氣滯血瘀型的常用處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獨活12克,牛膝12克,威靈仙10克,杜仲15克,雞血藤30克。
遇冷加重,陰雨天明顯,舌苔白膩者,加肉桂3~5克,制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薏苡仁30克,木瓜10克;其痛如刺,舌質紫暗者,加元胡10克,地鱉蟲10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克(后下);腰膝酸軟,遇勞則甚,舌淡白,脈沉細者,加巴戟天12克,熟地24克,狗脊12克,補骨脂12克。
(1)根據《廣西中醫藥》,1994,17(3):11,唐乾利等報道:活絡效靈丹為主加味主治療坐骨神經痛44例,治愈30例,好轉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9克,制沒藥9克,桂枝12克,威靈仙20克,防風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1小時),川芎10克,大棗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寒重,加川烏;濕重,加蒼術、薏苡仁、獨活;風盛,加羌活、麻黃;陰血不足,加熟地黃、阿膠、雞血藤;陽氣不足,加干姜、杜仲,桂枝易為肉桂;疼痛日久,可酌加地龍、蜈蚣、全蝎;若屬熱痹或熱象明顯者,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忍冬藤。
(2)根據《吉林中醫藥》,1997,(2):10,魏茂春等報道:活絡效靈丹合芍藥甘草湯治療坐骨神經痛119例,治愈89例,治愈率為74.8%。處方:當歸15克,丹參24克,乳香8克,沒藥8克,黃芪30克,牛膝15克,雞血藤30克,白芍40克,甘草9克。每日1劑,水煎取300毫升,服。疼痛劇烈者,加紅花、桃仁、延胡索,重用白芍;遇陰雨冷天加重者,加川烏、草烏、蒼術、防己;腰痛明顯者,加續斷、桑寄生、狗脊;兼肢體麻木者,加威靈仙、絲瓜絡、伸筋草;胃弱食少者,加焦三仙、雞內金。
(3)根據《宜春醫專學報》,1998,10(1):22,王宜昌等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1例。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秦艽12克,川牛膝12克,白芍10克,桑枝10克,制川烏5克,忍冬藤18克,雞血藤18克,五加皮20克。疼痛明顯減輕,下肢活動便利后,去制鳥,加地龍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劑。16劑而愈。
(4)根據《遼寧中醫學院學報》,1999,1(2):102,劉詠報道:采用活絡效靈丹治療坐骨神經痛1例。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獨活12克,秦艽12克,威靈仙12克,川牛膝12克,杜仲15克,續斷15克,細辛3克,桂枝6克。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共服20余劑而愈。3.腰椎骨質增生
腰椎骨質增生癥,亦稱腰椎肥大性脊椎炎、腰椎退行性脊椎炎、腰椎老年性脊椎炎和腰椎骨關節病等。其特點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并在椎體邊緣有骨贅形成。退行性變發生在椎體、椎間盤和椎問關節。椎體邊緣的唇形變或骨贅形成,是中年以上腰痛患者在X線片上常見病理現象,也是本癥的診斷依據。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是一種生理性保護性改變,可以增加脊椎的穩定性,代替軟組織限制椎間盤的突出,所以一般無癥狀。但有的患者出現慢性腰痛,多是由于脊椎的退行性變使各椎骨之間穩定性受到破壞,是韌帶、關節囊和神經纖維組織受到過度牽拉或擠壓的結果。
腰椎骨質增生癥依癥狀表現屬中醫"腰痛"及"痹證"范疇,其基本病機為久痛入絡,血脈瘀阻,病久累及腎或復受外邪致虛實夾雜之證,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活絡效靈丹是常用處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威靈仙10克,白芥子15克,骨碎補15克,杜仲12克,木瓜10克。
寒濕者,加制川烏10克(先煎1小時),獨活12克,薏苡仁30克;風寒者,加獨活10克,細辛6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肝。腎不足者,加續斷12克,熟地18克,狗脊15克,桑寄生15克;腎陽虛者,加制附子10克,鹿角霜10克,淫羊藿10克;日久痛甚者,加地鱉蟲6克,蜈蚣2條,地龍10克。
(1)根據《四中醫》,1997,15(10):33,王仁群報道:
益督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腰椎骨質增生55例,痊愈46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3%。一般用藥5~6個療程,1個療程7天。處方:活絡效靈丹合益督丸加味:炒杜仲15克,續斷15克,菟絲子15克,鹿銜草15克,生乳香10克,生沒藥10克,鹿角霜10克(烊化),懷山藥20克,枸杞20克,炒穿山甲6克,地鱉蟲6克,三七6克(研面沖服)。風寒者,加獨活10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寒濕者,加獨活10克,仙茅10克,薏苡仁20克;濕熱者,加黃柏20克,薏苡仁20克,防己10克;痛甚者,加制馬錢子1~3克(研面沖服),元胡10克,白芍20克,或制川烏,制草烏等;偏腎陽虛者,加巴戟天10克,淫羊藿10克,制川附片10克,或合金匱腎氣丸;腎陰虛者,加山茱萸20克,熟地20克,龜板15克,或合六味地黃丸;下肢痛者,牛膝20克,威靈仙15克,木瓜15克;下肢痙攣抽筋而癖者,加蠶沙10克,伸筋草10克,生龍骨20克;筋軟無力者加南五加皮15克,狗脊15克,桑寄生15克。水煎,日1劑分3次服,黃酒或白酒少許為引。藥渣加透骨草50克,紫草11克,川椒5克,陳醋適量,蒸熱,布包,外敷局部,每日1劑。
(2)根據《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2):164,羅玉籜報道:活絡效靈丹治療腰椎退行性脊椎炎57例,臨床治愈3:例,好轉23例,無效2例,治療時間最長80天,最短6天,耳均32天。處方:當歸10克,丹參15克,乳香6克,沒藥6克杜仲10克,威靈仙10克,木瓜10克,獨活10克。偏于濕熱加蒼術、黃柏、薏苡仁、石楠葉;偏于寒濕,加制烏、桂枝細辛、伸筋草;肝腎不足者,加桑寄生、續斷、狗脊;經久不煎者,加地龍、土鱉蟲、蜈蚣,或配合理療,甚則配合靜脈滴注套方丹參液,每次20~30毫升,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
(3)根據《宜春醫專學報》,1998,10(1):22,王宜昌魯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腰椎增生1例。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桑寄生15克,制乳香12克,制沒藥12克,續斷1克,杜仲12克,菟絲子10克,全蝎6克,甘草3克。腰痛明直減輕后,加威靈仙12克,肉蓯蓉10克。共服10劑,腰痛消失
4.頸椎病
頸椎病,或稱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征等,是一種頸脊柱的退行性疾病。是因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士生,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壓迫脊髓、神經根和血液循環障礙丘致的綜合征。通常在中年以后發病,40歲以上的病人約占80%男多于女。本病在臨床上分型有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等。臨床表現:癥狀輕者為頭、頸臂、手、上胸背、心前區疼痛或麻木、酸沉,放射性痛,頭暈力,頸、肩、上肢及手感覺明顯減退,有部分患者有明顯的肌萎縮,重看會出現四肢癱瘓、截癱、偏癱、大小便失禁。
本病屬中醫學中的"痹證"、"眩暈"、"頸筋急"范疇,有風寒濕痹,氣滯血瘀,痰濕阻絡,氣血虧虛,肝腎虧損等型。祛風勝濕,化瘀通絡,補氣養血,益肝補腎為其主要治法。均可以活絡效靈丹加減化裁。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蒼耳子10克,地鱉蟲6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風寒盛者,加羌活10克,防風10克,細辛6克;濕邪盛者,加蒼術10克,薏苡仁30克;血瘀明顯者,加桃仁10克,小白花蛇1條(研末沖服);痰濕阻絡者,加白僵蠶10克,白芥子6克;氣血虧虛者,加黃芪30克,黨參18克;肝腎虧虛者,加杜仲10克,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牛膝10克。
根據《中醫正骨》,2000,(6):43,王國棟等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頸椎病89例,療效觀察,治愈67例,好轉19例,未愈3例。處方:丹參15克,制乳香10克(布包),制沒藥1O克(布包),當歸10克。風寒濕痹型,加羌活10克,桂枝6克;氣滯血瘀型,加川芎10克,紅花6克;痰濕阻絡型,加僵蠶10克,半夏10克;氣血虧虛型,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肝腎不足型,加山萸肉10克,牛膝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5.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梨狀肌起于第2、3、4骶骨前面,經坐骨大孔向外,止于股骨大粗隆內上方,是髖關節外旋肌。坐骨神經一般從梨狀肌下緣出骨盆,在臀大肌下面降至大腿后面。由于坐骨神經經過梨狀肌時有時有變異,或者梨狀肌因急、慢性損傷,以致發生損傷性炎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該部位神經,而產生腰腿痛。患者多有肩扛重物或蹲、站,下肢扭傷或慢性勞損史。主訴腰臀部或一側臀部疼痛或酸楚并向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放射。偶有小腿外側麻木,或腓總神經麻痹體征。患者在行走著力、大小便或重咳等增加腹壓時,臀腿痛加重。腰部一般無明顯畸形及椎旁壓痛。患側臀肌可有萎縮、松弛。梨狀肌肌腹有彌漫性腫脹,多有壓痛。直腿抬高試驗60。以前疼痛明顯,超過后疼痛反而減輕。主動下肢外展外旋時可引起坐骨神經痛。
本病屬于中醫"痹證"、"痿證"等范疇。臨床上常見證型有風濕阻滯、氣滯血瘀、痰瘀阻絡、腎陽虧虛等。本方常用于治療氣滯血瘀及痰瘀阻絡型。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30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元胡10克,芎15克,威靈仙10克,秦艽10克。
風濕盛者,加獨活10克,木瓜10克,細辛6克;疼痛甚者,加白芍18克,炙甘草9克,蜈蚣2條,烏梢蛇10克;腎虛者,加熟地18克,山茱萸12克,炒山藥12克,炒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
根據《湖北中醫雜志》,2000,22(1):38,杜子輝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梨狀肌損傷綜合征69例,結果56例痊愈(癥狀完全消失,活動自如未復發),11例好轉(癥狀基本消失,勞累后偶有發作),2例無效。處方:當歸30克,丹參30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兼風濕者,加桂枝10克,木瓜10克,獨活10克;梨狀肌粘連嚴重者,加三七10克,地龍15克,蜈蚣2條;臀、腿部肌肉萎縮明顯者,加白芍20克,女貞子30克。梨狀肌粘連嚴重者,可輔以按摩及梨狀肌閉孔封閉治療。
6.臀上皮神經損傷
臀上皮神經是從腰1~3神經后支的外側支發出。在勞動中,尤以旋轉運動時易使其受損。臨床表現為:一側腰臀部刺痛、酸痛或撕裂樣痛,可向同側下肢放射至膝關節。腰部俯仰受限,起坐困難需人協助。在髂骨翼中點向下5厘米處有明顯壓痛,伴有麻脹感,串至膝關節,同時可觸及一滾動的條狀物。同側環跳穴及臀上神經反應點(髂前上棘平行向后5厘米處)亦有壓痛,但較輕微。
本癥屬中醫"痹證"范疇,臨床上常見風寒侵襲、瘀血阻滯、痰瘀阻絡、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證型。本方是治療瘀血阻滯型的常用處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30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獨活10克,元胡10克,雞血藤30克,川牛膝10克。
疼痛明顯者,加制川烏10克(先煎),炙甘草10克,蜈蚣2條,烏梢蛇10克;寒象明顯者,加制附子10克(先煎),細辛6克,肉桂6克。
根據《湖北中醫雜志》,1999,21(5):236,曾濤報道:活絡效靈丹合芍藥甘草湯配合手法治療臀上皮神經損傷123例,治愈113例(腰臀痛消失,功能恢復,無反復發作);好轉10例(腰臀痛減輕,勞累或彎腰時,臀部仍有牽拉痛)。處方:當歸15克,威靈仙15克,丹參30克,乳香6克,沒藥6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氣滯瘀阻型,加田七末(沖)5克,姜黃12克,木瓜12克,路路通10克;氣血不足型,加杜仲15克,懷牛膝15克,熟地15克,桑寄生20克.黃芪30克。每日 1劑,飯前1小時溫服,6劑為1個療程。
7.痛經
在行經前后或行經期間,/b腹及腰部疼痛,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吐,甚至昏厥,稱為痛經。不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原發性痛經,常發生于月經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輕婦女;因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所引起者為繼發性痛經,常見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急慢性盆腔炎或子宮頸狹窄。臨床表現:大多出現于月經來潮后1~2天,常為下腹部陣發性絞痛,有時放射至陰道、肛門、腰部,絞痛常持續數小時,偶有1~2天者,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吐、便秘、尿頻或腹瀉,劇痛時可見面色蒼白,手足冰冷.頭面冷汗,甚至昏厥,當經血通暢后上述癥狀漸消。
祖國醫學稱此病為"行經腹痛"、"經前腹痛"、"經后腹痛"。臨床上有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兩虛,肝腎虧損等型。活絡效靈丹是氣滯血瘀型的常用方之一。
· 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15克,當歸15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益母草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經血有黑血塊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香附10克;腹冷喜按者,加肉桂6克,吳茱英10克,小茴香6克;氣血虧損者,加黨參15克,黃芪18克,白術15克,炒山藥15克;肝腎虧損者仲10克,補骨脂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
(1)根據《江蘇中醫》,1994,(10):37,郭麗娟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痛經1例收效顯著。處方:全當歸10克,丹參10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肉桂4克,川芎4克,水煎服,日1劑。囑其每月月經來潮前5天服5劑,連服6個月,痛經痊愈。
(2)根據《江蘇中醫》,1995,(8):36,王濱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痛經1例收效顯著。處方:全當歸12克,丹參15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益母草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青皮10克,制附子10克,烏藥10克,延胡索10克,炒川楝子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在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服藥,每日1劑,分2次服至經凈停藥,調治4個月經周期,痛經未再復發。
8.宮外孕
正常妊娠時,受精卵著床于子宮體腔內腔。當受精卵于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稱異位妊娠,習稱宮外孕。本病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若不及時診斷和積極搶救,可危及生命。異位妊娠的發病率近年上升趨勢明顯,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為常見,占異位妊娠的95%左右。本病的發生與輸卵管手術,輸卵管炎癥,放置宮內節育器,輸卵管發育不良或功能異常以及受精卵游走等因素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停經,陰道流血,暈厥,休克以及腹部包塊。腹腔內出血較多時,呈貧血貌。下腹有明顯壓痛,尤以患側為著,但腹肌緊張輕微。宮頸舉痛或搖擺痛明顯,將宮頸輕微上抬或向左右搖動時引起劇烈疼痛。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測定,超聲,陰道后穹窿穿刺,腹腔鏡檢查及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等可協助診斷。
本病應屬中醫"瘕積"、"瘀血"范疇。婦人以血為主,婦科病癥多居血分,七情刺激,六欲不節,損傷沖任,至胞絡氣血運行受阻,胎兒孕育胞宮之外。治療關鍵在于活血化瘀及阻止孕胎的發育。活絡效靈丹為本病主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天花粉30克,蜈蚣2條,益母草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氣郁明顯者,可加陳皮10克,香附10克,烏藥15克。
根據《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4,(2):158,袁巍等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宮外孕50例臨床觀察,痊愈16例,顯效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處方:丹參15克,當歸10克,乳香8克,沒藥8克,蜈蚣2條,天花粉15~30克,牛膝10克,坤草12克,香附10克。每劑水煎2次,約500毫升,每日分2次服。結果用藥1周后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下降。50例患者服藥前檢查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在400~2000毫單位/毫升。降至正常范圍(<100毫單位/毫升)時問,最長18天,最短12天,平均15天。
9.慢性盆腔炎
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稱慢性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病程遷延所致。本病炎癥可以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幾個部位同時發病。常由于久治不愈,反復發作,而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給病人造成較長時期的痛苦。臨床表現:反復發作的下腹痛,腹痛,直腸不適,性交痛,分泌物、白帶增多,痛經、月經過多。臨床體征包括盆腔檢查時的觸痛和不同程度的附件增厚或腫脹。如果存在盆腔膿腫,應行陰道后穹窿切開引流術,若輸卵管一卵巢膿腫破裂有時可能需行急癥開腹術。
本病屬于中醫"月經不調"、"帶下"、"癜積"、"不孕"的范疇,認為本病多由經期、產褥期或流產后不注意清潔衛生,病邪乘機侵襲所致。臨床上有腎陽虛,濕熱下注,肝腎陰虛,氣血瘀滯之分。活絡效靈丹為治療氣血瘀滯型的常用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腹冷喜按者,加桂枝10克,肉桂6克,小茴香6克;濕熱偏盛者,加薏苡仁30克,蒼術10克,紅藤15克,丹皮15克;肝腎陰虧者,加熟地15克,杜仲15克,山萸肉12克;腎陽虛者,加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杜仲12克,肉桂6克,鹿角霜10克。
根據《湖南中醫雜志》,1994,(5):37,陳維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慢性盆腔炎合并炎性包塊1例,療效顯著。處方:當歸12克,丹參12克,乳香6克,沒藥6克,延胡索10克,赤芍12克,桃仁9克,小茴香3克,紅藤15克,丹皮15克,敗醬草15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15劑后,癥狀明顯改善,腹痛減輕,包塊有縮小。效不更方,原方再進10劑,自覺癥狀漸消失。原方加黨參15克,黃芪15克,繼服10劑,婦科檢查,包塊消失,僅有一增厚組織。繼用丹梔逍遙散加減調理1個月,體重增加。1年后隨診,病愈禾復。
10.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其中含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腫瘤,多見于中年婦女。根據大量尸體解剖檢查,發現30歲以上婦女中20%有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肌瘤存在。本病病因尚不明。但臨床資料表明子宮肌瘤好發于生育年齡婦女,且可繼續生長和發展,絕經后停止生長以至萎縮。提示子宮肌瘤的生長和發生與雌激素有關。按肌瘤的生長部位可分為宮頸和宮體部肌瘤,大多數為宮體部肌瘤。子宮肌瘤的臨床表現常與肌瘤的生長部位、大小、生長速度等有關。常見月經改變,膀胱、輸尿管、直腸的壓迫癥狀,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不孕,貧血等癥狀。根據病史、癥狀和體征,一般典型的肌瘤診斷困難不大,有可疑時,可借助探針探測宮腔深度及方向,輸卵管、子宮碘油造影,8超顯像及內窺鏡等檢查協助診斷。常用激素或手術方法治療。
本病屬中醫"瘢瘕"、"崩漏"范疇。臨床上可分為痰瘀阻絡、脾虛痰凝、脾腎陽虛、肝脾陰虛、肝郁氣滯等證型。本方適用于痰瘀阻絡型的治療。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
便秘者,加大黃6克(后下);熱盛者,加丹皮15克,黃柏10克,膽星6克;伴氣滯者,加香附10克,烏藥10克,厚樸10克;寒象明顯者,加吳茱萸10克,川椒6克。
根據《山西中醫》,1997,13(3):29,周成功等報道:活絡效靈丹治愈子宮肌瘤1例,收效顯著。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11.闌尾炎
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中最常見的疾病。闌尾腔梗阻后并發感染是其基本病因。引起梗阻的原因有糞石、寄生蟲、淋巴組織增生、腫瘤及其他病變。本病分單純性闌尾炎、化膿性和壞疽穿孔性3種。臨床表現:起病時常在上腹部或臍周疼痛,數小時后腹痛轉移并固定于右下腹,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一般只有低熱而無寒戰,化膿性闌尾炎一般亦不超過38。高熱多見于闌尾壞死、穿孔或已并發腹膜炎時。檢查時右下腹出現腹肌緊張,壓痛通常位于麥氏點。反跳痛,即手壓下后突然抬起,疼痛更明顯。腰大肌征陽性:即左側臥位右下肢強力后伸,出現右下腹疼痛加劇。常在足三里與上巨虛穴之間有敏感壓痛點。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加,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
闌尾炎屬中醫"腸癰"范疇,其病因有氣滯血瘀,蘊積化熱,熱勝肉腐為膿,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排膿,故選用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0克,丹參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
大便秘結不通者,加大黃10克,芒硝10克;熱甚者,加梔子10克,連翹10克;慢性期,加薏苡仁3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
(1)根據《實用醫學雜志》,1996,(1):64,黃光隆報道:活絡效靈丹治療闌尾炎11例,痊愈10例,好轉1例(因外出中斷治療)。處方:乳香15克,沒藥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熱盛者,加連翹12克;大便于結者,加大黃10克;氣虛體弱者,加黃芪15克,傷陰者,加麥冬10克,玄參12克,后期包塊縮小,但質堅者,去蒲公英、敗醬草,加三棱12克,雞內金10克。
(2)根據《江西中醫藥》,1995年,(增刊):103,張宇享報道:白芍效靈丹治療闌尾炎22例,全部治愈,其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其中服2劑愈者3例,服4劑愈者11例,服6劑愈者8例。處方為活絡效靈丹中之丹參易茜草加大量白芍而成:白芍60~100克,當歸15克,茜草15克,乳香15克,蒲公英30克,苦參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前服。病情嚴重者可1日2劑。濕熱重、便秘、高熱、舌燥、苔黑者,加大黃10克,芒硝10克,桃仁20克;氣虛體弱者,加黃芪15~50克。
12.痔瘡腫痛
痔瘡是肛門部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病因與妊娠、分娩、便秘、腹瀉多次、久坐等有關。痔一般原發于齒線上方,初期為痔靜脈叢擴張,其表面粘膜無明顯改變。繼而因有炎癥,粘膜可有充血、水腫,甚至糜爛,痔內結締組織纖維增生。本病臨床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其中血栓性外痔肛門腫痛劇烈,檢查見肛管邊緣有橢圓形小腫塊,表面皮膚暗紅,有明顯觸痛,也需做急癥處理。
本病中9稱為"痔瘡",缶床常見證型有濕熱內蘊,氣血不調,瘀血阻滯等。本方適用于瘀血阻滯型。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槐花18克,地榆12克,生地12克。
濕熱盛者,加瓜蔞15克,黃柏15克,枳殼10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30克,黨參30克,白術18克,炙甘草6克。
根據《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8,10(5):288,李兆波等報道:加味活絡效靈丹治療痔瘡腫痛280例,服藥1個療程治愈154例,占55%;好轉126例,占45%;服藥2個療程治愈84例,占30%;服藥3療程,治愈42例,占15%。3個療程全部治愈。處方:當歸15克,丹參15克,生沒藥15克,生乳香15克,黃芩10克,槐花10克,地榆6克,生地15克,銀花15克,魚腥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5克,枳實10克;年老者,加何首烏15克,火麻仁10克;便血量多者,加仙鶴草12克,茜草12克,海螵蛸12克;口干者,加沙參12克,麥門冬12克;內痔脫出者,加升麻10克,黃芪15克。每日1劑,清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天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熱燥、飲酒等。
13.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亦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也可發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術后的吻合口周圍及米克耳憩室。潰瘍的形成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本病男多于女,發病年齡以青壯年多見。本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時發時止,疼痛主要為長期性和節律性,一般局限于上腹中央,多為鈍痛或灼痛,且和飲食有關。胃潰瘍疼痛常在飯后半小時發生,經1~2小時漸消失。
十二指腸潰瘍常在飯后3~4小時發生,持續不斷直至進食或服用制酸劑后緩解,一般在下午或夜間為重。隨病情發展可出現惡心、嘔吐、噯氣、反酸、流涎等癥狀。進一步可并發胃及十二指腸大量出血,幽門梗阻或穿孔等。胃潰瘍遷延日久有癌變的可能。
本病屬于中醫學的"胃脘痛"、"心痛"、"吞酸"·、"嘈雜"等范疇。有寒邪客胃、肝氣犯胃、肝胃郁熱、氣滯血瘀、胃陰不足、脾胃陽虛、飲食停滯之分。活絡效靈丹是治療血瘀型潰瘍的常用方。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0克,丹參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陳皮10克,白及20克,桃仁10克。
吞酸明顯者,加烏賊骨20克,瓦楞子20克;寒熱錯綜復雜,加半夏10克,黃連6克,吳茱萸6克;心煩口干者,加梔子10克,淡豆豉10克,石斛10克。
根據《中醫藥研究》,1996,(5):14,童家羅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血瘀型消化性潰瘍89例,治愈43例,有效3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7.6%。隨訪2年共63例,潰瘍復發者23例,復發率為36.5%。處方:當歸12克,丹參12克,制乳香8克,制沒藥8克,蘇梗9克,八月札12克,赤芍12克,白及20克,甘草9克。嘈雜、吞酸者,加煅瓦楞子12克,烏賊骨20克,蒲公英20克,以制酸和胃;大便色黑者,加藕節炭15克,阿膠10克,三七粉5克(另吞服),以止血化瘀;心煩口干,便干,舌少津,屬于胃陰不足者,加沙參10克,麥冬12克,生地15克,改赤芍為13芍12克;局部腸腺化生者,加山慈菇20克,半枝蓮20克,龍葵15克,以化瘀解毒。4周為1個療程。
14.深部靜脈炎
深部靜脈炎是發生在周圍血管的肢體深部組織的感染性疾病。本病是由于感染病灶的細菌栓子隨著血液循環被帶到肌肉深部組織,或因手術創傷的應激反應、激素影響、血流滯緩等原因使周圍血管持久地痙攣,影響血管壁本身的滋養血管,管壁因缺血而受損害,導致炎癥反應和血栓形成發為本病。臨床以疼痛、患肢發涼和感覺異常,皮膚色澤改變(蒼白、潮紅或發紺)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可發生壞疽或潰瘍。
深部靜脈炎屬于中醫的"流注"范疇,乃氣滯血瘀、熱毒壅盛所致。治療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涼血,活絡效靈丹為其主方之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銀花15克,牛膝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苔黃膩,濕熱盛者,加蒼術10克,黃柏15克,薏苡仁30克;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白芷10克,穿山甲10克;下肢沉重無力甚者,加杜仲10克,桑寄生15克,補骨脂10克。
根據《河北中醫》,1994,(6):18,趙淑惠等報道:加雹活絡效靈丹內服外敷治療深部靜脈炎32例,痊愈23例,,顯聱.5萄,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9%。處方:丹參?0克。,蠆舀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川芎9克,銀花30克:.赤芍12克,穿山甲克,枳殼9克,地龍9克,甘草6克。
袋中敷于患處,為保持熱量使熱力內透,外用塑科伸'巴襲、燙壞皮膚為度。涼后將藥渣蒸熱重復使用,1日敷5~6次。
帶狀皰疹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皮膚病,其特點為成簇蠻皰,排列成帶狀,沿周圍神經分布,常為單側性并伴有神經痛.0羞岳蒜位常見于胸、腹、四肢及頭面部等處。一年粵專均要烹病,但以春秋二季為多見。苡仁30克,茯苓10克。
根據《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9):185,何彩云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蛇串瘡83例,5天內痊愈者24例,10天內痊愈者31例,15天內痊愈者22例,18天內痊愈者6例,總有效率為100%。處方:丹參30克,當歸12克,生乳香10克,生沒藥10克。肝火型,加梔子15克,柴胡6克,龍膽草10克。車前子10克,元胡10克,板藍根30克,銀花30克;脾濕盛,加薏苡仁30克,板藍根30克,茯苓20克,炒白術10克,蒼術10克,陳皮10克,厚樸12克,建曲15克;血瘀型,加板藍根30克,茯苓2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白術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三七6克(研細分次沖服)。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
16.牙痛
牙痛是口腔科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無論是牙齒本身的疾病,或牙周組織以及下頜骨的某些疾病,甚至神經疾患等都可表現為牙痛。臨床上多系齲齒、根尖炎、牙髓炎、冠周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所致。臨床表現:牙齒疼痛,咀嚼困難,遇冷、熱、酸、甜等刺激,則疼痛加重,或伴齲齒,或兼牙齦腫脹、或有齦肉萎縮、牙齒松動,牙齦出血等癥狀。
本病祖國醫學也稱"牙齒痛"、"牙痛"或"齒痛",并認為,牙痛的病因雖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風熱、胃火、腎虛3類,久之致氣滯血瘀。針對其病機,選用活絡效靈丹,并加以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功效的中藥,往往取得較好的效果。
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15克,當歸15克,生乳香15克,生沒藥15克,石膏30克,梔子10克,大黃6克。
風熱盛者,加防風10克,連翹15克,白芷10克;肝火盛者,加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胃熱盛者,加黃芩10克,黃連6克;虛火盛加黃柏10克,牛膝10克,麥門冬15克。
根據《時珍國醫國藥》,1999,(2):48,朱富虎報道:加味活絡效靈丹治療牙痛31例,痊愈18例,有效10例,無效3例,有效率93%。處方:丹參20克,當歸20克(研細分次沖服),生乳香20克,生沒藥20克,連翹30克,大黃2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17.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中,以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最高,它可累及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而以感覺神經受累為最常見,約有1/4的患者有疼痛或痛覺異常。其起病急緩各異,疼痛性質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可間歇或持續性發作。下肢多于上肢,往往在夜間發作,但多項研究證實,微血管病變為其主要致病因素,糖尿病時,周圍神經滋養血管的管壁出現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透明變性,糖蛋白沉積,管腔狹窄,血流受阻,以致引起局部缺血,從而導致神經病變。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多因氣滯血瘀而致,其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要原則,活絡效靈丹為其主方之一。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30克,當歸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桃仁10克,雞血藤30克。偏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黃6克;偏下肢者,加牛膝10克,獨活10克,木瓜10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肝腎陰虧者,加山萸肉15克,熟地15克;陽虛者,加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痰瘀互結者,加白芥子10克,僵蠶10克,半夏10克,膽南星6克。
根據《江西中醫藥》,1999,(5):22,何剛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21例,處方如下:當歸15克,丹參30克,生乳香9克,生沒藥9克,川芎10克,全蝎6克,雞血藤30克,威靈仙10克。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陰虛火旺者,加玄參、知母、地骨皮;陽虛者,加制附子、桂枝、細辛;濕熱者,加蒼術、黃柏、薏苡仁;痰阻者,加僵蠶、天南星、白芥子;筋脈攣急者,加木瓜、伸筋草、忍冬藤;下肢痛者,加川牛膝、桑寄生;上肢痛者,加桑枝、片姜黃。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期間不改變原服用的降糖藥種類及劑量,但停用其他鎮痛藥。肢體疼痛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者為顯效。肢體疼痛明顯減輕,或疼痛基本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者為有效。結果: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71%。
18.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指頸動脈或椎一基底動脈系統一過性供血不足,導致供血區的局灶性神經供血障礙,出現相應的癥狀及體征。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有微栓塞、血液動力學改變、頸部動脈受壓等多種學說。臨床表現:頸動脈型可表現為意識模糊、癲癇大發作或局限性發作,肢體麻木、單癱、偏癱同向偏盲、失語、失用、黑嗦性交叉性偏癱等;椎動脈型可表現為眩暈、昏厥、猝倒、黑嗦、復視、視物變形、視野缺損、平衡障礙、球麻痹、遺忘、失認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特點為:①好發于50~70歲,男多于女。②發作突然,歷時短暫,1次發作持續數秒至數小時,一般常為5~20分鐘。③發作間期不留后遺癥,但部分患者可有一些輕微體征,如偏癱、眼震,角膜、咽壁和腱反射不對稱,調視、輻輳反射障礙等。④常反復發作,每次發作時出現的局灶癥狀符合一定血管供應區的腦功能。椎一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復發頻度較頸動脈系統為多。診斷:由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持續時間很短,多數病人就診時已無癥狀及體征,診斷主要根據病史。
本病中醫稱之為"中風先兆",也有"小中風"、 "小中"、"小卒中"、"中風先期"之稱。臨床可分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肝腎虧損等證型。治宜鎮肝熄風,滋陰潛陽,益氣養血,行氣化瘀,滋肝益腎等治法。凡以氣滯血瘀為主者可以活絡效靈丹為主方治療。
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30克,當歸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
肝陽上亢,加天麻12克,鉤藤12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龜板15克,天門冬15克;氣血虧虛,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氣滯血瘀,加桃仁6克,紅花6克,地龍9克;肝腎虧損,加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澤瀉12克,山藥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枸杞15克。
根據《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0,24(3):26,酈旦明報道:活絡效靈丹為主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30例,結果1個療程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3.3%。處方:當歸15克,丹參30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肝陽上亢型,加天麻、鉤藤等;痰濁中阻型,加半夏、白術等;氣血虧虛型,加黨參、黃芪等;瘀阻腦絡型,加川芎、當歸等。
19.高脂血癥
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含量超過正常高限時稱高脂血癥。由于血漿脂質為脂溶性,必須與蛋白質結合為水溶性復合物而運轉全身,所以高脂血癥應稱為高脂蛋白血癥。臨床上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是由于脂質和脂蛋白代謝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環境因素(如飲食、營養、藥物等)通過未知的機制引起的。可為家族性而且代表許多不同的變化。繼發性者常繼發于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癥、腎病綜合征、胰腺炎、肝內外膽管梗阻性疾病、慢性肝炎、脂肪肝、痛風、異常球蛋白血癥、酒精中毒等,可能由于血漿中脂質和脂蛋白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代謝失常所致。本癥臨床表現不一,個體差異甚大。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可分為5型:工型(高乳糜微粒血癥)、11型(高113脂蛋白血癥)、Ⅲ型(闊帶型)、Ⅳ型(高前一脂蛋白血癥)、V型(高前一脂蛋白血癥及乳糜微粒血癥)。本癥的診斷主要靠實驗室檢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測定血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治療包括飲食治療和藥物治療。
高脂蛋白血癥雖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但祖國醫學對此病早有認識,病機多為本虛標實,本虛是指本臟虛,標實是有痰濁瘀血,與肝、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臨床分為痰濕內阻、痰熱壅實、脾腎陽虛、肝腎陰虛、肝郁脾虛、痰瘀交阻等6型。本方是痰瘀交阻型常用基本方之一一。
活絡效靈丹加減:丹參30克,當歸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半夏10克,瓜蔞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痰濁盛者,加陳皮、膽南星、竹茹、白芥子、萊菔子;胸痛咳嗽者,加郁金、陳皮、貝母。
根據《中醫藥學報》,1999,(2).:10,賀福春等報道: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高脂血癥40例,顯效(血脂3項均達正常范圍,癥狀消失或有明顯改善)8例;無效(2項以上均未達到正常范圍)3例。處方:當歸20克,何首烏20克,決明子20克,丹參20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山楂15克,大黃1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可加重丹參及川芎用量;伴有胸悶、痰稠黃粘而多者,酌加瓜萎;伴有心煩、口苦、小便赤加蓮子心、梔子、牡丹皮;伴有高血壓,加夏枯草、野菊花、金銀花;伴有脅肋部滿悶或疼痛者,加郁金、川楝子、白芍等。每日1劑,分早、晚水煎服。每個療程4周,應根據病情隨證加減。
【方歌】
活絡效靈主丹參,當歸乳香沒藥存:瘢瘕積聚腹中痛,加減服用效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