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自從有了科舉制度以后,所有的讀書人皆以考上狀元為人生目標(biāo),奮斗一生,更多的人更是奉獻了終身。我們眾所周知的范進也只是中了舉,離所謂的狀元還遠的很。
古代狀元榮歸故里
科舉制度雖未起源于明朝,但是其在明朝卻得到了發(fā)揚光大。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并最終滅掉大元之后建立了明朝,年號洪武。在洪武三年起,明朝就恢復(fù)了科舉制度,并實行了擴招。話說這狀元不就是這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了嗎?那為何還有比狀元還要難考一百倍的稱號呢?別急,我們先來介紹介紹明朝的科舉;
當(dāng)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稱為童生,這里的童生可不是指小孩子,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一大片。考試的范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現(xiàn)在有的人高中畢業(yè)后就被戲稱為“秀才”,這個“秀才”可不是這么好考的,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當(dāng)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級的才能去參加更高級的考試。成為秀才以后呢就高人一等了,見到縣長可以不下跪,可以免除一個人的徭役。但是還不是官!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xiāng)試,所謂鄉(xiāng)試可不是鄉(xiāng)里的考試,相當(dāng)于省考。而且三年才有一次,且有名額限制。考過了叫舉人,舉人有資格當(dāng)官,就可以把你的檔案放到政府,等你所在的地區(qū)地方官去世之后,你就可以當(dāng)官了......通過且獲得第一名的稱解元。三元的第一元!
會試情景圖
成為舉人之后,可以進京趕考了,鄉(xiāng)試之后次年二月就進行最正規(guī)的考試——會試,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三元的第二元!會試的考試環(huán)境是把考試關(guān)在一個類似牢房的房間,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入考場,每人給發(fā)三支蠟燭,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了再出來!
通過會試之后,將面對最后一道關(guān)卡——殿試。所謂殿試就是到大殿上接收皇帝的提問,經(jīng)過皇帝的提問再由皇帝和大臣決策出檔次,共有三甲:一甲三人,叫進士及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狀元就是三元的第三元。雖說大家都夢想著成為狀元,但是最高榮譽并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敬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就是院試,鄉(xiāng)試和會試還有殿試都是第一,最重要的是還要在皇帝心里覺得你就是第一!
明朝唯一連中三元的商輅
這種人在明朝二百七十六的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一個,他叫商輅,其實還有一個叫黃觀,不過這個人被朱棣親自除名,所以在整個明朝期間連中三元的人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