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開學了。對于許多家里孩子即將要上一年級的家長來說,心中應該充滿了忐忑不安。畢竟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折期。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是他們長達16年學習生涯的起點,在小學階段養成的許多習慣,會一直影響到他們未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
關于小學生需要培養出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哪些,已經有許多文章說過了,我們這次想要說的,是關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去養成那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
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差,沒受過正規的教育訓練。因此,太過心急和過高的要求,只會起到反作用。
家長們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設立過高的,跨越性的目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掌握情況。這樣才能讓孩子踏踏實實、循序漸進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信心。
低年級的孩子在考慮問題時,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夠,也把握不好尺度。為此,家長對學生提出的習慣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籠統。要有足夠充分的細節和具體的實施和操作方法,要讓孩子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檢查要勤。低年級的孩子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很容易出現循環往復的現象。因此,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檢查是督促孩子長久做好一項事情的良方。孩子的一個行為如果能自覺的堅持一個月以上,它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習慣。
每個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過努力所做的事會得到人們怎樣的評價,低年級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訓練、檢查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好的、進步的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動力,也才會養成足夠的自信心。
總之,沒有克服不了的壞習慣,任何不良習慣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去變化。
因此,家長要經常引導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不良習慣,懂得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引導孩子丟掉學習上的依賴思想,養成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的好習慣;引導孩子克服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養成全神貫注的好習慣;引導孩子丟掉粗心大意的壞習慣,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