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題主要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辨識修改病句的能力。
1.辨識句子的正誤。
2.從語段中尋找病句并進行改正。
3.在具體語境中用符號修改其中的病句。
4.幾個病句選擇修改。
5.分析病句的錯因。
把握句子結構,了解常見語病類型,掌握修改方法,是解答病句修改題的應對策略。常見的語病類型有:用詞不當、搭配不當、句式雜糅、成分殘缺或贅余、不合事理等。現結合具體病例略作分析。
(1)用詞不當。主要有詞性誤用、詞義不當、色彩不當、關聯詞語誤用、介詞誤用等幾種情況。
典型例題1:這是一個多么感動的場面啊!
典型例題2:精裝本與普及本的定價懸殊一半多。
典型例題3:前程機械公司抓技術革新,今年比去年產量翻了一番,成本卻下降了一倍。
典型例題4:他那身沾滿污漬的勞動布單帽和半新的家做黃布褂都早已濕透了。
典型例題5:北京奧組委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今年在4月15日起,舉辦第一屆奧運歌曲征集活動
[解析] 這五個例句均存在詞語誤用的問題。例1“感動”是動詞,此句用為形容詞,可改為“感人”。例2“懸殊”本是形容詞,此句用為動詞,可改為“相差”。例3“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百分比或實際數量。
例4中量詞“身”可修飾“黃布褂”,但不能修飾“單帽”,應將“身”改為“頂”,并在“半新”前加“那件”。例5介詞不當,“在”應改為“從”,或刪去“在”。
典型例題6:這種鼓吹有錢便是萬能的說法簡直是不刊之論。
典型例題7:小王經過三年的艱苦拼搏,中考取得了優異的成就。
典型例題8:我們班上今天發生了不好的事變。
[解析] 這三個例句均存在詞義不當的問題。例6詞義誤解,“不刊之論”是不能更改、不可磨滅的言論,可改為“極端錯誤”等。例7詞義輕重不當,“成就”詞義過重,應改為“成績”。例8詞義范圍不當,“事變”應改為“事件”或“事情”。
典型例題9: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們應該做好煽動工作。
典型例題10:老大娘雖然一字不識,但她一進屋便敏銳地感覺到:屋里彌漫著一氧化碳。
典型例題11:我們再次向全世界鄭重地說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 色彩不當一般有三種情況:褒貶誤用、語體不當、不合語境。例9“煽動”是貶義詞,此句誤用,應改為“鼓動”。例10“一氧化碳”是專業術語,用于一字不識的老大娘是不恰當的,應改為“煤氣”。例11“說明”不合莊重嚴肅的語境,應改為“聲明”。
典型例題12:盡管遇到多大困難,我也要完成任務。
典型例題13:這次學術會,收獲很大,時間并不長。
[解析] 關聯詞語誤用一般有錯用關聯詞語、濫用關聯詞語、缺少關聯詞語、關聯詞語位置不當、關聯詞語搭配使用不當等情況。例12和例13分別存在錯用關聯詞語、缺少關聯詞語的問題。例12“盡管”是轉折連詞,此分句間是條件關系,應改為“不管”。例13兩個分句之間明顯存在轉折關系,應加上“雖然……但是……”這一對關聯詞。
(2)搭配不當。主要有主謂語搭配不當、動賓搭配不當、附加成分與中心語搭配不當、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搭配不當等幾種情況。
典型例題1:他的革命精神時刻浮現在我眼前。
典型例題2:《青春之歌》這部小說出色地塑造了共產黨員盧嘉川、江華、林紅等人的英雄事跡。
典型例題3:同學們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
典型例題4:秋天的北京是美麗的季節。
[解析] 例1主謂搭配不當,“精神”與“浮現”不能構成主謂關系,可將“精神”改為“形象”。例2動賓搭配不當,“塑造”與“事跡”不能構成謂賓關系,可將“事跡”改為“形象”。例3附加成分與中心語搭配不當,“干干凈凈”可以補充說明“打掃”的程度,而“整整齊齊”不能與“打掃”搭配,可在“干干凈凈”后把“、”改成“,”,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刪去“整整齊齊”。例4是由于語序不當而造成主賓意義不當,應將“秋天的北京”改為“北京的秋天”。
(3)語序不當。語序是指句子各種成分的排列次序。漢語的各種句子成分排列順序是相對穩定的。不同的語序可能表達不同的意義。語序不當主要有四種:詞序不當、主客體顛倒、句子成分順序不當、分句位置不當。
典型例題1:我們認真研究聽取了大家的意見。
典型例題2:數學對于我不感興趣。
典型例題3:故宮博物院最近展出了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典型例題4:對于自己的路,他們在探索著,他們在判斷著,他們在尋找著,他們在思考著。
[解析] 例1詞序不當。此例中“研究聽取”,顛倒了承接的先后關系,應改為“聽取研究”。例2主客體顛倒,此句中主體是“我”,客體是“數學”,應改為“我對于數學”。例3存在句子成分順序不當的問題,這類問題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關系,引起表意的差異。此句中“文物”究竟什么時候“出土的”?換原句表述,則為“兩千多年前”,實際上不是,這就因語序不當導致了表意的錯誤,應將“新出土的” 移至“展出了”后。例4分句位置不當,應改為“對于自己的路,他們在思考著,他們在判斷著,他們在探索著,他們在尋找著”。
(4)句式雜糅。表達時因既想用這種句式,又想用那種句式,結果造成將兩種句式放在一起說(“半截轉向”)的現象,即句式雜糅。
典型例題1: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黨的領導干部,辦事、想問題,都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
典型例題2:你不認真學習,那怎么能有好成績是可想而知的。
[解析] 例1后半截是“從……出發”和“以……為出發點”兩句式的雜糅,可改成“都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例2是反問句和陳述句雜糅,應去掉“是可想而知的”并在“成績”后加“呢”。
(5)成分殘缺或多余。成分殘缺是指必須具備的語法成分殘缺不全。一般有下面幾種情況:缺主語、缺謂語、缺賓語、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成分多余一般有主語多余、謂語多余、賓語多余、附加成分多余等情況,成分多余也影響語意的表達。
典型例題1:要想取得優異成績,必須付出勞動。
典型例題2:我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按老師的要求仔細審題。
[解析] 例1由于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造成表意不嚴密。此例僅“付出勞動”是不能“取得優異成績”的,應在“勞動”前加限制語“艱苦且有效的”。例2主語多余,“原因”與后面的“因為”重復,應去掉“的原因”或“因為”。
(6)不合事理。
典型例題1:當你佇立岸邊,放眼無邊的大海,眼前會涌現出一幅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壯麗圖畫。
典型例題2:我上街買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解析] 例1中既然“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現的圖畫應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所表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將“大海”改為“大地”。例2分類列舉不當,“牙膏”“牙刷”“日用品”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從屬關系,不能并列表述,應將“和”改為“等”。
1.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
(1)增——殘缺的成分要增補上
(2)刪——重復多余的詞語要刪除
(3)調——語序不當的要調整
(4)換——搭配不當的詞語要更換
注意: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變句子的本意。尤其應該注意,能調整語序的就不能增刪,能改動一處的,決不能改動兩處,改病句也應簡要、高效。
2.修改病句的原則是:對癥下藥、原意不變、盡量少改。
3.具體操作
(1)感讀——憑語感,凡是讀起來別扭,聽起來含混的,就可能有語病。
(2)梳理——由主干到枝葉逐步檢查。先縮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簡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后檢查句子的主干,再檢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語病。此法能迅速地確診句子的搭配不當、成分殘缺、語序不當等病因,實踐中最常用。
(3)類比——用同義詞替換,關聯詞替換、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較法來檢查語病。
(4)分析——從事理上進行分析,檢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邏輯。
以上原則、方法和操作可經簡化為以下的歌謠:
①借助語感先體會,再提主干查枝葉。
②主干枝葉沒問題,要看語序當不當。
③句首出現了介詞,警惕主語會殘缺。
④自相矛盾與重復,刪去調換要簡潔。
⑤“是否”“能否”關鍵詞,一面兩面要對應。
⑥否定詞和關聯詞,有它出現要警惕。
⑦并列結構要當心,謹防前后出問題。
⑧增刪調換靈活用,句子毛病定除去。
總之,修改病句要認真開動腦筋,巧用修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