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中現在最多的幾個詞應該是:UCD(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E(用戶體驗)、UI(用戶界面)、HCI(人機交互)、web2.0(還沒有人能夠給出最準確的定義)、usability(易用性)..
什么是UI?什么是interaction?什么是UCD?什么是WEB2.0?... 對我來說他們都是有著不同的含義。
什么是UI(用戶界面)?
想起來好像有些滑稽,當初知道何謂UI,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02年年初我開始做一些軟件界面的圖形設計工作,圖形設計的過程是最樂此不疲而充滿感性創意的,看到自己的設計被別人裝在機器上使用那是一個很爽的感覺。
這個階段階段一直到了02年底,有一天我的LEADER給我看了某個國外同類軟件的用戶界面展示,我在那里看到“User Interface”這個詞。
于是我知道了:“哦,原來我做的是UI設計的工作”。
從此知道了什么是UI ,知道了這個詞就又找到了很多資料,然后請我旁邊的翻譯同事幫我,于是我又知道了UI設計絕不光光是“圖形界面設計”更不僅僅是“軟件界面和網站界面”,知道了“一個茶壺同樣可以看作是一個用戶界面”,知道了好用和美觀一樣重要。
什么是交互設計?
在把我的工作和計算機聯姻之前,我最有興致就是類似于“現場導演”的工作。為了保證良好的現場次序,要在一臺晚會開始之前不斷的設想和模擬:“候場演員在什么區域”“演員進場從那里走,退場從那里走”“道具從那里進去,從那里出來”..
03年我聽到了“交互設計”這個詞,突然間知道了:“哦,原來我最有興致的就是做交互設計——interaction design”。
于是我開始把這個興趣轉向計算機上,,繼續作了我喜歡的“現場導演”,繼續設計“用戶從那里進來,從那里出去...”
所以我一直說交互設計就是“流”的設計。
設計出來以后不斷的發現問題和不足,于是開始跟當時的老師學習“用戶訪談”“易用性測試”,一是我又開始知道了易用性。開始把易用性貫穿于我設計的始終。。。
什么是UCD?
一直以來在作“現場導演”、“交互設計”、“UI設計”哪怕是當初做“室內設計”的時候,在思考的過程中最多對自己說的話還是:“演員會習慣怎么出場,最好讓他們從那里出場..”“在這個任務瀏覽者可能需要去做什么,我應該怎么讓他方便的去完成這個任務,他可能會習慣怎么做”“把界面設計成這樣用戶會不會喜歡..”,“如果把電視放在窗戶的對面住戶會不會習慣不關窗戶 而出現反光,把電源放在那個角落才能達到——就算摞動床位也可以方便的摸到..”
于是有一天我看到了Norman在書中說“User-Centered Design ”,
于是我知道了:“哦,原來我這么想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于是我開始去學習和研究“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有效而合適的方法有哪些,怎么做才能效果更好...
昨天在麻辣誘惑 楊姐姐說“我想找一個很優秀的能有這方面意識而且知道怎么去做的人”,我和千鳥幾乎同時回答說“其實主要不是會不會去做,而是他有沒有這樣的意識和思想;一個優秀的人首先是善于學習的,然后只要他有那個意識和思想他一定會學會怎么去做。”
什么是WEB2.0?
昨天他們問我“你是怎么開始接觸WEB2.0這個詞的”,我回答說:
大概03年年底04年年初的時候我和我的一些朋友們在思考“何謂門戶 ”,后來大概總結出“門戶應該是一個來往的港口。外面的東西走進來、里面的東西帶出去,互相交流、相互溝通,大家各自豐富自己的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大家應該都可以參與”。
于是我們就開始思考,這樣一個“門戶”這樣一個網絡模式應該是怎么體現的呢,?
到了04年GMAIL出來的時候,我們說“GOOGLE開始想辦法讓用戶呆在他的網站上了,也許google開始創造另外一種門戶了”
04年10月份左右的時候,有人開始很概念的說“第二代互聯網”開始說“WEB2.0”,開始描述“web2.0應該是用戶參與用戶..”的特征。
于是我知道了:“哦,原來我們所想的‘大家應該都可以參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就是web2.0呀。”
可是我們慢慢的發現,有人不斷的炒作這個概念,有人開始慢慢被炒作的不知所謂,甚至開始說:web2.0就是blog,就是rss,就是feed,就是wiki,就是...
包括昨天楊姐姐也說了同樣的現象:老大們說“web2.0時代已經到來,我們的用戶界面也要做到web2.0起來,界面可以...”,于是作界面的人就開始以為“web2.0網站的界面是那種可以拖動的,web2.0網站的界面應該是非常簡潔的,web2.0網站的界面應該是可以自己定義標簽的”。
實際上搞成了:一些說自己是web2.0的網站怎么表現,然后那些表現就成了web2.0的特征。
我的理解:其實那些只是“web2.0比較有流行趨勢的代表現象而已”
然后別人問我的“什么是web2.0”時候我只能告訴他們“對我來說WEB2.0只是一種思想,一種人人參與人人做主的思想。他們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表現方式”。
去年有人寫“關于web2.0網站易用性設計的一些原則”,看完以后我說“這些原則是所有網站都應該有的原則,web2.0的易用性原則應該在這個基礎上主動針對于它本質特征的一些原則”,于是我寫了“web2.0的UE原則應該從他的本質特征出發 ”。
昨天他們說到“web2.0的界面表現應該有哪些特征?”時我就說
1、web2.0的UE原則應該從他的本質特征出發,如果他的本質是信息共享、信息交流、. 那么他的UE原則也應該是圍繞著這個制定的
2、web2.0的界面表現應該是從他的UE原則出發,如果他的UE原則是“用戶個性化”那么界面表現上就應該讓用戶可以個性化設置的東西。(對了,引用楊揚的那句話“個性化設置”不只是代表“給你可以十幾個可以自己選擇的皮膚”)
該吃飯了, 沒有寫完也沒有整理, 回頭有時間再補充...
其實我只是想說:
1、設計來源于生活,
2、我們缺乏的是探索后的總結,而不是模仿
3、概念和意識的建立是所有一切的基礎
4、今天給一位在國外的同行在EMAIL中寫道:流程的規范、概念和意識的建立、方法的學習和提煉、實用的總結 對國內這個行業來說都是眼前很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