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周我跟大家分享了《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的前兩章,今天分享第三章,也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英語應該怎么學?
“磨耳朵”是近年出現的新名詞,(其實就是老話說的“灌耳音”)。作者認為用“聽力輸入”這個詞更恰當,因為成人對這個“磨”字有很多理解誤區。
誤區一:這個“磨”字會讓人覺得是一種折磨,會將聽英語原本很美好的一件事變成一件令孩子痛苦的事,這就失去了聽英語本身的意義;
誤區二:這個“磨”字,讓很多家長產生了誤解,不管孩子懂不懂,先給孩子放著錄音聽,“熏陶著”。就比如給成人放阿語,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放多少遍,熏陶多長時間,也學不會阿語。
誤區三:有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有一定的基礎,比如,能理解錄音的一半內容,經過反復試聽,連蒙帶猜,每聽一次都會有一點收獲。
作者認為,聽力輸入需在“可理解性輸入”的原則下,家長搭好臺階,且臺階越小越好,最好孩子能聽懂99%,只有1%不會,讓孩子根據語境猜出1%,輕松聽一遍就懂,一本聽完,很快進入下一本。進階快,輸入量大,過程愉快,才是高效,樂學。聽得技能是一切技能的基礎,兒童又特別擅長從聽中習得語言,讓孩子多聽,絕對是一條正路。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英語啟蒙喜歡看“maisy mouse”的原因,因為這部動畫片語言少,孩子根據內容就能理解。
語感這個詞比較具有中國特色,英語里其實沒有這個說法。在二語習得的理論中,有更直接的表述,那就是聽力理解的重要性: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a key to reding comprehension and witten composition。(聽力理解是閱讀理解和寫作的關鍵。)
作者用一個金字塔圖形象的說明了聽在學習語言中的重要性。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關鍵的都是學習這種語言的聲音。
入門階段:應該讓兒童把精力花在對外語聲音的掌握上。讓孩子熟悉英語的語音語調,建立圖像和聲音的直接對應關系。
過了啟蒙階段,作者用了一張美國新課程標準CCSS(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s,2010年頒布 )的圖標,進一步說明聽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對于中國特色的“語感”培養,答案只有一個:大量聽,一直聽,聽到中學。
把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有助于我們分清課內和課外的重點。
作者推薦的方法是把精讀交給教材,交給老師。家長最應該關心,最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在課外大量的泛讀,做泛讀的資源提供者。搞清楚自己孩子的閱讀級別和興趣愛好,不斷的把合適的好書推薦給孩子,做好記錄,給與鼓勵,關注孩子在一個級別停留的時間,及時調整書的難度,不動聲色的為孩子鋪就一條不斷進階的課外泛讀之路。
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孩子學英語有沉默期,在學英語的初期,要求孩子跟讀不太合適。這個時期,大量聽是最重要的,多聽少說。
什么時候開會跟讀比較合適呢?
作者認為可以在學習phonics(自然拼讀)的過程中,以及學習之后,用phonics讀物練習拼讀的時候,順便練習跟讀,糾正語音語調,然后根據原版錄音訓練朗讀這些讀物。二者放在一起練,一舉兩得。既學會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即拼讀;同時又訓練了語音語調,培養了朗讀能力。
有些家長讓孩子跟讀電影臺詞,美其名曰練口語,作者認為這樣做有三個問題:
1,動畫和電影的功能主要是起輸入作用,創造一個類似自然習得的語境;
2,跟讀未必能練的了口語;
3,看動畫和電影本身是給孩子帶來快樂的一種方式,而跟讀是枯燥的,可能很快就會把孩子的興趣給磨沒了。
關于朗讀,作者推薦了兩種有聲書,一種是作者本人朗讀,一種是專業演員朗讀。通常,專業演員的質量要好于作者朗讀的。
兒童學習英語,相對于成人的優勢之一是母語還沒有那么強大,概念的建立可以不通過母語,直接輸入大腦的“語言區”,將來可以快速地調用。積累一定時間后,就可以用英語思考了,即建立了英語的思維。
說到這,我想提兩句關于恬恬用英文學習顏色的體會。我當時給恬恬教各種顏色的時候,用了色卡來學習。比如我拿黃色的色卡,告訴恬恬這個顏色是“yellow”,但我沒有解釋中文意思,就讓她通過直觀的感受去理解。久而久之,所有顏色的表述恬恬已經習慣用英文了,我認為這應該算建立了英語的思維。
自然拼讀是最近比較流行的概念,很多家長不太明白自然拼讀和音標兩套系統到底有什么區別,學了一個還要不要學另一個?學哪個好?
中國人學自然拼讀和音標,都是為了解決英語的發音問題。如果想用“母語法”學,即想英美孩子一樣學,那么,學自然拼讀;如果想用“外語法”學,即傳統方式學,那么,學音標。
學習自然拼讀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大的聽力詞匯量。這也是作者說為什么學前要有3000聽力詞匯的原因。自然拼讀最大的目的是為了閱讀,而不僅僅是念出單詞。他是一種解碼的能力,孩子通過解碼技能把印刷物上的文字讀出聲,把文字的音發出來,在腦海里早已有的音一印證,就明白了單詞的意思,就能讀懂書上的字。
但是自然拼讀只能解決70%-80%的單詞發音問題,因為英語里只有這么多的詞是規則的,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詞,僅僅看到拼寫根本確定不了它的發音,這是怎么辦?如果會音標,可以根據發音規則去猜,也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去推測意思。而學自然拼讀的孩子只能通過電子詞典的發音按鈕多聽。所以,要學自然拼讀,一定要有高水平的聽力,聽力詞匯量越大越好。
美國孩子學習詞匯的過程和方法如下:
美國人相當重視閱讀。在上學前,父母就很重視在家給孩子讀故事。在遍布全國的社區圖書館,孩子可以免費聽專業老師讀故事。圖書館在暑假還為兒童提供了節目表演和有獎讀書的機會。在經常給孩子講故事的家庭,孩子5歲時的聽力詞匯量可以達到5000詞。 上學后,美國學校更是開展“瘋狂閱讀”。班級有圖書角,學習每天有閱讀課,閱讀作業,閱讀測試等。到小學三年級(8歲),美國孩子已經有了6000左右的閱讀詞匯量,進入自主閱讀階段。可以看出,美國孩子積累單詞的過程是和閱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們不是單一的學單詞,背單詞,而是在聽故事,讀故事,學知識的愉快過程中完成的。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模擬美國孩子高效記單詞的經歷,那么,我們要先讓孩子建立一個“單詞音”的庫。然后開始學閱讀和拼寫,通過自然拼讀這個“掃盲”工具,學會閱讀,訓練拼寫,閱讀和拼寫互相促進。
兒童有雙語能力,兩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
學習一門外語會使人站高一線看待自己的母語,看待自己的文化,有利于批判思維的形成,而且使母語的表達更準確,更具邏輯性。
作者將孩子分為大孩和小孩:學齡前到3年級為小孩;4年級到6年級為大孩。
從幼兒階段開始學習英語,相比長成“大孩”后開始學,有四個優勢:
1,小孩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或敏感期,抓住這一時機順勢利導,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2,幼兒學英語的第二個巨大優勢是語音。小孩對語音語調的掌握比大孩強,能夠學得純正地道。
3,從幼兒階段開始學英語,第三個優勢是年齡決定的“沒臉沒皮”。小孩學語言或外語沒有大孩那么多顧慮。
4,從幼兒階段開始學英語,第四個不可忽視的優勢是認知水平與原版書在年齡上同步。
作者通過9個問題,詳細的說明了中國人應該怎么學英語。9個問題都是英語啟蒙期常見問題,是令家長比較苦惱,糾結的選擇題。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為各位家長撥開雨霧,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英語習得之路。
~~~~~~
大家好,我是恬媽,目前自己全職帶恬恬,各位用心的家長若有想說的話,可以留言,我一定會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