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昨天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們約了朋友在一家新疆餐廳共進午餐。餐廳很大,我們坐在靠門口的位置,而餐廳最里面的中央區域有一個可以容納8人左右的小舞臺。
恬恬吃完飯,看到中央的小舞臺上有幾個小女孩在玩耍,她很想融入,跟她們一起玩。征得我的同意后,恬恬蹦蹦跳跳地跑向了小舞臺。
我一直注視著恬恬的一舉一動,看她跑到小舞臺后,停下腳步,跟那幾個小女孩說了句什么。小女孩們抬頭看看她,也說了句什么,還點了點頭,恬恬就高高興興的跟她們一起玩耍了。
小女孩們的玩耍無非就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或者在舞臺走來走去,跳跳舞之類的。
看著恬恬順利的交到了新朋友,并很快融入她們的隊伍,我又繼續跟朋友吃飯聊天。
約20分鐘后,我們準備離開餐廳了。恬爸走去小舞臺,準備喊恬恬回家,但不知何故,我看恬爸站在小舞臺那里一動不動,大約2-3分鐘后,才跟恬恬一起走向門口。
我想,或許是恬恬在跟爸爸撒嬌,想多玩幾分鐘。可恬爸走到我身邊,卻告訴我:跟恬恬一起玩的那些女孩,講的都不是漢語,也不是英語,不知道什么語言。
我很詫異,看長相,那些小女孩明明是亞洲人呀,跟我們并沒有什么不同??傻降资侵v的是什么語言呢?好奇心驅使我一探究竟。
我走到小舞臺前面,剛好那幾個小女孩在嘰里呱啦的交流一件事,我仔細聽了又聽,終于聽出點名堂了。
原來,這些小女孩講的是哈薩克語,如果我沒猜錯,她們應該是哈薩克族。很可惜,我能聽出是哈薩克語,但并不會講哈薩克語,所以沒辦法跟她們溝通。恬恬跟她們說再見,她們用哈薩克語說了句“再見”,并揮手告別。
走出餐廳,我問恬恬:剛才你跟她們用中文對話的嗎?恬恬說:我說中文,她們說的話是“嘰里咕嚕”的,我聽不懂。但我能猜出來她們的意思,所以我們就一起玩了。
我接著問:那她們一句中文都不會嗎?恬恬說:應該不會,我問她們問題,她們回答我的都是我聽不懂的話。
我又問:那你怎么確定她們愿意跟你一起玩呢?恬恬說:我微笑著問的,又不兇,她們也對我笑一笑,那就表示我們可以一起玩啦。
原來,孩子們的世界就是如此簡單,并不會因為語言不通,交流有障礙,就影響他們的溝通。
所以,促成她們無障礙交流的秘訣那就是親和力。
曾看過一些關于“親和力”方面的文章和書,對親和力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日常生活中我并沒有刻意去強化親和力的概念,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應該如何交朋友,如何跟志趣相投的人相處,如何用言行去化解沖突。
那么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樣的表現就算有親和力呢?
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對于3~5歲的孩子來說,這兩個指標可以幫助你考量你的孩子是否受歡迎:
1、你的孩子容易交到朋友嗎?
2、其他孩子喜歡和你的孩子一起玩嗎?
第一條我們可以在陌生環境下觀察孩子交朋友的能力,是否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交到朋友。這個判斷標準比較容易看到結果,但因為孩子們之間的性格差異,所以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以結果論。
而第二條是判斷孩子是否有親和力且受歡迎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這個評價不是來自孩子自身的感覺。而其他小朋友對孩子的評價一般是最具說服力,最純粹,也是可信的,也能非常直觀地說明你的孩子是否受歡迎,以及是否具備基本的社交技能,而這些也往往體現了孩子在未來適應社會的靈活度。
恰好在上周末,我帶恬恬去公園玩,她一直試圖交朋友,結果很遺憾的是,她沒有交到朋友。后來她哭著問我:為什么她們都不愿意跟我一起玩?都想自己玩?(其實除恬恬外,一共就2個小朋友,性格都比較內向)我安慰了許久,恬恬才接受這個事實,好在后來又來了幾個孩子,恬恬又順利的交到了朋友。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在孩子自己交朋友過程中,遇到困難,遇到挫折,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引導和鼓勵孩子去嘗試,去克服呢?
首先,讓孩子對交朋友這件事抱有合理的期待。
交朋友并不是你伸出橄欖枝,對方小朋友就一定要接受。很多時候,小朋友會因為心情,性格或者想法等因素暫時不想交朋友,那么我們也不能勉強別人。
其次,讓孩子在交朋友這件事上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你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有小朋友喊你去玩一個你不喜歡的游戲,你肯定也會拒絕。同樣的,別的小朋友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如果對方拒絕了你,或許恰好是別人不開心的時候。
第三,讓孩子在交朋友時懂得表達,也要學會傾聽。
交朋友時,小朋友要勇于去表達想交朋友的想法,甚至可以表述具體要做某件事,同時,對方回應你時,也要認真傾聽,雙方共同協商具體要做什么事。而不是完全以自己的想法為依據,拒絕傾聽和接受別人的建議。這樣過于自我的孩子也不容易交到朋友。
最后,跟新朋友相處時,要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