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想找時間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擺脫忙碌的狀態,但卻發現自己已經忙到了根本沒時間學習。 比如,想要減肥,所以強迫自己少吃,但是少吃之后半夜會被餓醒,醒了又忍不住起來吃東西,于是越減越肥,肥了又繼續少吃。 比如,覺得事情很難,總要拖到最后才加班熬夜完成,完成之后又實在太累,于是允許自己放松幾天,但等放松回來,又是一堆難題,所以不得不繼續拖下去。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想要改變現在的局面,我們需要把思考提高一個維度。
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看這樣一個例子。
將一束光投注在墻上,你會看到一片光亮的區域。
這個時候,如果你把手伸到光源前面,墻上就會出現你手的影子。
現在問你,如果要改變墻上影子的形狀,你可以直接在墻這個平面上做修改嗎?
很顯然誰都做不到。我們只能回到立體世界,改變我們手掌的姿勢,才能改變影子的形狀。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墻上的影子處于二維平面,而現實中你的手,處于三維立體世界,影子只是三維立體的手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射。
所以,如果想要改變二維平面的影像,就得上升一個層次,到達三維去做改變。
這就是一個升維的過程,它同樣適用于我們破解困局。
接下來說“更遠”。
所謂“更遠”,就是進行長線思考,聚焦最終的目標來解決問題。
我們中的很多人,常常會因為忽視了自己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而把自己死死困在原地,左右為難。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就是要培養“目標導向思維”,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自問: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做這件事是為了達成什么樣的結果?
舉個例子來說,你想把一幅照片掛在墻上,但是沒有錘子,怎么辦呢?
具有目標導向思維的人,就會這樣想:
你發現沒有,當你對照自己的最終目標一步步思考下去,擋在你眼前的種種障礙,就都消失不見了。
最后再說“更高”。
所謂“更高”,就是用“上帝視角”,拉長時間維度,以全局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所以,對于你現在面臨的困局,你也可以試著站在整個人生,或者未來某個時刻去看。當你用這樣的視角去看時,很多問題也許就不是問題了。
以上就是升維思考的3種思維方法,當你用“更深”“更遠”“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你就能從眼下的困局中跳脫出來,獲得不一樣的解題思路。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思維方法,還有一些思維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破局。
哪些思維方式呢?
《認知破局》一書中對于如何重建我們的認知格局,提出了34條行之有效的踐行法則,你可以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進行閱讀。
除了升維思考,對自我進行改革和革命,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破局方法。
那什么是改革,什么是革命?我們又該如何進行改革和革命呢?
接下來我們一一來說。
先說改革。
改革就是接入新的鏈條,循序漸進地改變。
舉個例子來看。
在這個例子中,小張采用的“破局”方式,就是改革。
改革不會徹底推翻原先的方式,沖擊也不會那么強,它的關鍵在于,要在原先的局面上撕出一個口子,接上一個好習慣,漸漸形成“正循環”。
在小張的“改革”中,他就是用“每頓只吃七分飽”的好習慣,替代了之前“不吃晚飯”的壞習慣。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局,陷入“負循環”,你也要想辦法讓自己養成一個可以破了此局的好習慣,才能把問題破解。
為什么接上一個好習慣就會有效呢?
這就要涉及到習慣背后的機理了。
《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
每個習慣有3個組成部分: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無論是壞習慣還是好習慣,一旦形成,就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大腦內,等待正確的暗示或者獎賞出現。而想要改變習慣,只需要留住舊習慣回路中的暗示,提供舊回路中的獎賞,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滿足之前我們的渴求就可以了。
這就好比是戒煙,煙民一般是很難戒掉煙癮的,但是如果他對尼古丁的渴求被激發時,找到了替代的興趣活動,比如泡茶,那么就有可能會改掉。
所以,想要改變壞習慣,你需要把壞習慣替換成一個好習慣。
接下來說革命。
革命就是踩剎車,實現徹底性地改變。
再舉個例子。
在這個例子中,這位朋友放棄原先的工作,重新追求自己想要的,其實就是一次革命。
革命,相對于改革來說,沖擊性更強,影響更大,但是,如果你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怎么走也走不出去,那不如就放手一搏。
那如何進行革命呢?
就是要重新定義自我,敢于把自己歸零——歸零你的知識和經驗,歸零你的思考方式,歸零你的生活方式。
當你用放下一切的心態重新開始,那些你之前認為怎么也過不去的坎兒,也就過去了。
關于這一點,古典老師的《躍遷》一書中也有提及。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到第4章去學習。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困局,除了是認知有限造成的,有時候還可能是因為我們太過于較真,鉆進了牛角尖。
對于這種情況,該怎么“破局”呢?
答案是要形成“灰度認知”。
什么是灰度認知呢?
就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先不急于做非黑即白的判斷,要像個指揮官一樣,評估各種選項的可能性,找出最優解,然后再做出決策。
1971年,中國和美國有一場“乒乓外交”。
什么是“乒乓外交”呢?
就是兩個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通過乒乓球比賽來進行最初的接觸。
雖然中美兩國當時仍處在相當對峙的狀態,但周總理在跟美國運動員見面的時候仍然展現出了一種大國風范。
他在會見快結束的時候以一種很開放的心態問美國運動員:“你們有沒有什么問題呢?”
這時候,一個叫做科恩的人搶先提了一個問題:“請問總理先生,你怎么看待嬉皮士?”
那時候,別說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就是在美國也有很多人看不慣嬉皮士的作風——可以說,嬉皮士的價值觀和他們的行為特點跟中國當時的政治和文化氛圍格格不入。
所以科恩的問題一提出來,現場立刻陷入到一種緊張狀態。
但周總理身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國的總理,他的回答必須要維護原則,與此同時,他還必須要尊重遠道而來的客人。
那周總理是怎么回答的呢?
在別人看來,當時的周總理只有兩種選擇:
1.旗幟鮮明地亮出對嬉皮士的批判性立場。
2.為了維持一種友好的氣氛,對嬉皮士表示出一種無原則的恭維和稱贊。
但是,這兩種選擇顯然都不是最合適的,所以周總理并沒有從這兩個選項中死磕,而是找到了第三種解決方案。
周總理是這樣回答的:“青年人很聰明,敢于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尋找他們自己的答案,我相信經過各種嘗試以后,他們一定會找到正確的立場和道路。”
這個例子中的第三種解決方案,其實就是一種“灰度認知”。
它不是在兩個對立選項的折中或者和稀泥,而是在一個平面的二維世界里找到第三維,在一個不可行、不可能的平面上增加一維。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具備“灰度認知”呢?
一是要保持開放心態,接納各種不確定因素。在自己能夠掌控的七分確定性上積極努力,在無能為力的三分不確性上保持淡定和從容。
二是要把握尺度和分寸,不要走極端。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三是要走出對立選項,找到第三種解決方案。問一下自己:我想要達成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除了當下的選擇,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
對此,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點擊下方鏈接進行查看。
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一旦你敢于破局,思維的牢籠就會被徹底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