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交往的特點與教養
母親是嬰兒的主要撫養者,這幾乎在任何一個社會和民族都是如此。可以說嬰兒早期的社會性交往中,與母親的交往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母親在嬰兒社會性交往中的發展過程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嬰兒生存、發展的“第一重要他人”,表現在:
第一、母親是嬰兒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顧者。
是母親給嬰兒喂奶、哄他入睡、給他洗澡、換尿布、換衣服、陪他玩、消除不適服刺激等等。正是母親對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能嬰兒在生理上得到了滿足,在心理上依戀著母親,從而學會與母親打交道。
第二、母親是嬰兒游戲的主要玩伴者。
母親從小和嬰兒一起玩玩具、搭積木、繪畫、拼圖、躲迷藏、唱歌、講故事等等,使嬰兒把母親當做最信任、最依賴的玩伴。
第三、母親是嬰兒學習知識、發展認知能力的教育者。
嬰兒正是在與母親的大量、頻繁的接觸和交往中,在母親的不斷教導下,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地習得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知識,認識了萬事萬物,學會了動手操作,掌握了大量的社會常識。同時,在母親的誘導下,嬰兒養成了對事物、周圍環境及變化的好奇和探究興趣,從而促進了認知能力的發展。母親是嬰兒早期知識和認知結構發展的源泉。
第四、母親是嬰兒語言發展的最有力的促進者。
由于母親是嬰兒最主要的撫養者,因而她為嬰兒提供了最早、最多的語言刺激,并在以后的交往中不斷引發嬰兒學會陳述、請求、提問、贊同、否定、懷疑、對話等語言表達方式。因此,母親與嬰兒在一起交流、表達的機會最多、話題最豐富,這就使母親成為了嬰兒語言發展的最有力的促進者。
第五、母親是嬰兒情緒情感發展的最大影響者。
嬰兒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要算母子間的情感交流最豐富,頻率、機會最高。母親最多地撫摸、親吻、擁抱嬰兒,最多地向嬰兒微笑、點頭,最多地對嬰兒輕言細語,最多地滿足嬰兒的需求,最多地給予嬰兒撫慰和關懷。母親的關懷和照料使嬰兒始終保持著積極、愉快的情緒和情感。因此,母親是嬰兒情緒情感發展的最大影響者。
第六、母親也是嬰兒學習社會性交往的指導者。
母親在與嬰兒交往中,對嬰兒的行為、交往提供最多的語言教育、示范指導、榜樣誘導、反饋評價等幫助,為嬰兒創造最多的練習和實踐機會,并在具體活動中給予最多的具體鼓勵、幫助、糾正和指導。正是在母嬰交往中,嬰兒習得了大量的社會行為規范,形成了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如與人分享、謙讓、團結、友愛、關心他人等。
綜上所述,嬰兒與母親的關系是以后諸多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母嬰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后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
安全型依戀嬰兒的母親,她們具有五個突出的特點:
其一、對嬰兒發出的各種信號、需要非常敏感,并給予迅速的反應。
其二、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嬰兒,而非以自己的個性、情緒要求嬰兒,或把自己的行為習慣強加于嬰兒。
其三、富有充滿感情的、積極的情緒表達,與嬰兒的接觸總是充滿愛撫。
其四、積極鼓勵嬰兒探索周圍環境和事物,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對他們提供幫助和保護。
其五、喜歡與嬰兒的密切身體接觸,如摟抱、親吻嬰兒,并從中感到快樂和喜悅。
回避型依戀嬰兒的母親,具有以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對嬰兒所發出的各種信號及需要不敏感,常常不能及時意識到或忽視,更談不上作出迅速反應了。
二是與嬰兒的密切身體接觸很少,對孩子沒興趣,不喜歡與嬰兒的密切身體接觸。
三是對嬰兒常常不是充滿感情,而是怒氣沖沖,經常以生氣、發火的方式對待孩子。
反抗型依戀嬰兒的母親,也有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好像對孩子感興趣,也愿意接觸孩子,甚至密切地用身體接觸,如摟、抱、吻嬰兒。
第二、對嬰兒的信號、需求常常錯誤地解釋,或捉摸不定,不能作出及時、恰當的反應。
第三、對待嬰兒的行為、態度多變、不穩定,有時高興得很,充滿熱情、親近,有時則不是,或怒氣沖沖,或不予理睬,對嬰兒的態度與方式依賴于自已的心境、情緒好壞,隨自己情緒、心境而定。
從以上分析之中,我們在教養孩子時要做到:
第一、要努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母嬰依戀關系。
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這三種母嬰依戀關系,都有各自產生的原因,并且隨著環境和教養方式的不同互相轉換著。作為父母,特別是母親,一定要學習安全型依戀的母親的教養方式,力避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的母親的教養態度,使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母嬰依戀關系,嬰兒就會經常歡笑而少哭鬧,情緒歡快、活躍而好探索,喜歡玩弄、操作物體,喜歡嘗試著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這樣有助于嬰兒形成積極、快樂的情緒情感,養成自信、勇敢的人格個性,并促進他智力發展、樂于與人交往。
第二、要善于利用母嬰依戀關系教養好孩子。
孩子依戀媽媽是他們唯一獲得安全感的途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逐步減少。但在母嬰依戀的時期,做母親的一方面要滿足孩子的心理要求,不要人為、有意的躲避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孩子依戀媽媽的心理,多和他一起玩,在玩中多教孩子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這也是一個教孩子學習的好時機,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