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方圓
有些精神病診斷需要終生護理卡羅琳·雷納赫·沃爾夫/文鄭可欣、王靜、葛帥軍、張書婷、吳京炫、趙悅之、王京怡、許銘、邵駿迪、黃諦陽、金玥含、黃江月、羅培驁、鐘海帆、付圣錦、張軒、董子寧、朱洋逸、周嵩傲、吳子言、吳玥、魯嘉任、羅雨婷、楊舒寧、陳寶玲、龍星伊、柳欣雨、董英杰、高弋純、龍虹宇、劉岸融、葉子溱、盧浩楠、蘇儀、侯趙慧穎、韋露露、馬宇杰、吳忠隆、陳紫嫣、烏都巴樂、雷靂 譯
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心理健康問題變得越來越常態化。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公眾人物——公開談論他們是如何與情感困難作斗爭的,從咨詢到藥物治療,他們常常從這些措施中獲益,曾經伴隨著諸如抑郁癥或是雙相情感障礙等診斷的污名已經減弱。
當然,雖然這種轉變是積極且值得歡迎的,但是它仍然遺漏了許多被心理健康問題所困擾的個人和家庭。我指的是每年一千萬美國人——每2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每10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今年五月是心理健康宣傳月,讓我們繼續以積極和支持的方式關注被嚴重心理疾病影響的個人與家庭。他們需要的關心和支持遠高于他們目前所能獲得的。
嚴重心理疾病被認定為一種可診斷的心理、行為或者情緒紊亂,它能夠導致嚴重的功能損傷,持續干擾或者限制一個或多個主要日常活動。最常見的嚴重心理診斷包括焦慮癥、重度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癥。
嚴重精神疾病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種復雜的、持續終身的狀況。只要個案管理和支持服務都是前后一致且高質量的,那么治療就有效。但是即便如此,對于個人來說遇到重大挫折的情況也并不少見,他們經常停止藥物治療,結果導致病情惡化,以至于要在醫院、監獄和街頭循環往復。
有嚴重心理疾病的患者,其家庭成員要花費大量時間關注他們,并為自己的幸福和他們何去何從而擔憂。作為一名致力于幫助這些家庭的心理健康代理人,我經常接到瘋狂的電話,向我訴說這些情況造成的持續性的、令人衰弱的壓力。
有了這些認識,就很容易理解有些旨在造福于心理疾病患者是如何將一些有嚴重心理疾病并的人排除在外的。比如,對于那些身體狀況不足以堅持工作的人來說,在辦公室里舉辦的心理健康日活動有什么意義?而在政府新發布的財政預算中,僅僅包含每年三次的行為健康咨詢的精神健康的提議又有多大意義?當然,這是個開始,但幫助遠遠不夠。
可理解的是,雖然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幫助有精神、行為和情緒問題的人的重要性,但被嚴重心理疾病困擾的個人和家庭仍然在自力更生。治療、穩定和恢復是有希望的。但與此同時,在這個心理健康健康宣傳月,讓我們確保能夠持續提升我們的意識,知道越復雜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話越多的錢治療,也需要面臨更大的情緒挑戰。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資金和支持。
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desk-the-mental-health-lawyer/202204/why-we-need-more-awareness-serious-mental-illness
拓展鏈接
精神疾病在進化過程中為什么沒有被淘汰?熟人是否會對精神疾病污名化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