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息內心消極的聲音?
我們內心的批評會降低我們的工作效率,這里有一些想法可以幫助你
Diana Raab
尹立鵬、雷靂譯
上個周末,我開了一個回憶錄寫作研討會。許多參與者都有一份正在撰寫的回憶錄,并需要有人對寫作中最困難的一個方面進行必要的指導——比如確定回憶錄的重點,并找到最佳的結構。當我們討論這些話題時,有一個問題不斷出現,那就是如何處理負面的自我評價或內心的批評——它們試圖阻止我們做我們內心要求我們做的事情。
消極的內心聲音可以被認為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它助長了我們的不安全感和焦慮。“內心批評家”最喜歡的格言之一是:“我做不到”“我應該……”“你怎么了?”“你為什么不呢?”有時這些評論可能會給說話者一種控制感,但有時卻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煩人的、持續不斷的聲音。除非有人告訴我們要壓制這種聲音,否則它會讓人難以擺脫,并阻止我們實現某些目標,比如寫一本書。
我們大多數人都善于貶低自己,排斥別人的正面評價,強調負面評價。那個“內心的批評家”似乎是不請自來的。但值得慶幸的是,偶爾會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們,只要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可以了。作家娜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將其稱為“猴子之聲”(the monkey voice),這個聲音會讓我們想起除了寫作以外應該做的所有事情。作家丹尼·格里高利(Danny Gregory)等人使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一只猴子站在你的肩膀上,讓你擔心一切。如果你這樣做了,那么你就為任何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好了準備。耶娜·平科特在她的文章《讓你內心的批評家閉嘴》中說:“內心批評家的矛盾之處在于,它攻擊和破壞你,是為了保護你免受羞辱。”
許多人相信,定期的冥想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平息內心的批評,并激勵我們關注內心的信息。在這種練習中交織的是自愛。冥想老師莎倫·薩爾茨伯格在她的《真愛》一書中提醒我們,冥想是一種記住我們與生俱來的善良的方式。她的觀點是,當我們反思自己的積極品質時,我們就架起了一座通向自我同情和關愛的橋梁。
在你的冥想練習中,專注于快樂是個好主意。記住,那些愛自己和他人的人更可能快樂。薩爾茨伯格主張,如果“批評家”在冥想中出現,讓它像天空中的云一樣蒸發,并試圖用積極的思想來壓倒它。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自我批評。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這種類型的冥想是有回報的,但是就像其他事情一樣,把內心的批評放在一邊,專注于自我同情和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情需要練習。
當一個成年人告訴你不擅長某件事的時候,內心的批評可能從孩提時代就一直伴隨著你,而你一直無法從腦海中去除這種聲音。要讓“內心的批評者”閉嘴,第一步是要意識到它的存在。
最后,消極的自言自語只會適得其反,毫無幫助。所以不斷地提醒自己你的能力和價值是至關重要的。
資料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empowerment-diary/201903/how-quiet-negative-inner-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