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何亮琪
熟人是否會對精神疾病污名化呢?
熟悉度如何影響精神疾病污名化?
韓悅、雷靂
污名是阻礙精神疾病患者康復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存在兩種污名形式:
1.公眾污名,即當人們認同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并隨后歧視他們時,就會對這個群體產生傷害;
2.自我污名,即當恥辱感被內化的時候,會對該群體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造成傷害。因此探究污名的影響因素有助于進行反污名化的干預,維護精神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研究者Corrigan和Nieweglowski(2019)回顧了熟悉度與公眾污名的相關研究,以期探討熟悉度對公眾污名的影響。通過對以往研究的梳理總結,研究者發現,熟悉度與公眾污名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關系,而是呈現出一種包含反向關系與正向關系的U型關系。
具體來說,隨著對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熟悉度越來越高,例如,個體從不認識有精神疾病的人,到與患者是同事、朋友,再到與患者是親戚關系,他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就會越來越少,即污名化程度降低。
但是,當這種熟悉關系進一步增強,轉變成為親密的關系時,個體對該群體的污名化程度反而會越來越高。在這里,這種正向關系主要出現在與患者有較多接觸的精神衛生工作者以及與患者同屬一個核心家庭的成員這兩個群體中。
研究發現,家庭負擔與聯結污名這兩個因素可能在熟悉度與公眾污名的正向關系中起作用。
對于核心家庭成員來說,患者給家庭帶來的財務、工作等方面的客觀負擔以及患者家屬由此產生的焦慮、抑郁等情緒為代表的主觀負擔,可能會加劇家庭成員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程度。而由于外界所持有的患者家屬的不盡責以及家屬亦可能感染該疾病的消極看法,可能會加重家庭成員的負擔感,從而使家庭成員對患者產生偏見和歧視。
對于精神衛生工作者來說,由于負擔而產生的倦怠感可能會導致其疏遠患者及其家屬,加劇污名化程度。而外界對這些臨床工作者的負面的刻板印象,比如認為他們的地位低下,他們的治療沒有效果等,這些負面看法都會對精神衛生工作者產生聯結污名,進而加劇他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
那么,根據熟悉度與污名化之間的關系,我們該如何制定反污名化的干預措施呢?Corrigan認為需要根據二者之間的不同關系減少污名。
具體來說,基于熟悉度與污名化的反向關系,我們可以對公眾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或加強已康復患者與公眾平等的交流接觸等,以期通過提高公眾對于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熟悉度來減少污名。
而對于熟悉度與污名之間的正向關系來說,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上文中提到的負擔來進行干預。例如,通過患者與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治療的家庭治療方式,以及臨床工作者與患者共同制定治療方案的共享決定方式,來減輕家庭成員和精神科醫生的負擔,減少他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
資料來源:
Corrigan, P. W., & Nieweglowski, K. (2019). How does familiarity impact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70,40-50.